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蝗虫论”再起波澜

外媒:香港考虑修法保护内地游客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4年02月26日   28 版)

    2月16日,香港反内地游客的“驱蝗运动”导致部分商店关门停业。图为香港反内地组织成员在名牌店铺前,与内地游客发生口角。

    “驱蝗运动”发起人梁金成事后进行象征性道歉。(电视截图)

    在香港Sheung Shui幼儿园门外,家长们为领取一张入园申请表排起长队。

    “双非”儿童从深圳跨境去香港上学

    2月16日,近百名香港“反内地组织”成员在尖沙咀举行示威,辱骂并冲撞内地游客。18日,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类似行为应受到强烈谴责,如涉及违法,香港政府会进一步处理。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驱蝗”运动再次发生,香港政府正考虑修改种族歧视法例,用立法形式保护内地旅客。

    近几年,香港接连发生“驱蝗”事件,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香港抵制内地客,港人到底要守护和捍卫什么?“自由之港”爆发的“蝗虫论”,到底又刺激了谁的神经?

    香港政府正考虑用立法形式来保护内地游客的正当权益

    2月16日,在香港尖沙咀地区,原本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突然出现一支近百人的队伍。他们手持港英旗,对临街的内地游客高喊“蝗虫”、“滚回去”等口号,部分示威者还做出不雅手势,甚至当街挥洒纸钱。香港《经济日报》称,一些内地客因害怕躲进了商铺内,还有的店面因气氛紧张选择了关门。

    随后,香港特首梁振英严厉谴责示威者,并表示参与这次行动并辱骂内地游客的是少数人,绝大多数香港人欢迎、至少不反对内地游客来港消费。

    “又一场针对内地人的示威活动以混战结束。”香港《南华早报》称。

    事实上,类似的“驱蝗”事件已出现过多次。2009年,香港热门网络论坛“高登社区”里,有港人批评内地人到港抢购奶粉、走私水货,并提出“蝗虫论”,引发民众大讨论。2012年年初,有来自内地的自由行游客在地铁车厢内进食,与一位香港市民发生口角冲突。之后,部分香港人开始用“蝗虫”称呼内地人,认为内地百姓掠夺了香港的社会资源、侵蚀了香港的核心价值。

    对本次“驱蝗”运动,《南华早报》将矛头直指行动示威方。该报认为,这场行动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环境,更严重的是,这些人玷污了香港的形象。香港《大公报》则认为,这不仅仅是文明社会的道德问题,更牵扯到是否存在违法情况的问题。

    “如果对游客及商店带来不便,要说声‘不好意思了’。”18日,“驱蝗行动”的发起人梁金成对公众道歉。不过,很多香港媒体都评价梁的道歉偏“象征性”,还称“他发起的这场运动仍刺痛着两地普通民众的神经”。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香港政府正考虑修改种族歧视法例,用立法形式来保护内地游客的正当权益。

    “香港自由行”是把双刃剑

    《大公报》20日的报道称,梁金成的“道歉”远没有平息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驱蝗”运动对准的是内地游客,而这背后,是已实施了11年的“香港自由行”政策。

    2003年,中央政府开通了内地居民赴香港自由行的旅游项目。援引香港旅游发展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3年的访港总人数达543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七成游客来自内地。而从自由行带来的收益看,2004~2009年,内地游客每年带来平均141亿元的消费,为香港GDP增长贡献了0.6个百分点。

    “德国之声”评论称,香港自由行政策是把“双刃剑”。它确实给香港带来了利益和就业率,为香港零售业、酒店及地产行业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但它也衍生出一些问题,大量游客涌入原本就很狭小的地域,一定程度上引发物价上涨,也挤占了当地人的生活资源。

    香港“环保触觉”组织谭凯邦(音)对《华尔街日报》说,在香港主要的商业区,已没有为香港人开设的商店了,只有迎合内地购物者需求的珠宝和奢侈品店,香港已变得拥挤不堪,且空气污浊,“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生存空间”。

    香港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田北辰19日对法新社表示:“不能责怪香港人,香港地方很小,游客数量太多了。”同时,他还担心“驱蝗”事件可能激化港人和内地人的矛盾。

    “我们想为后代保护好这座城市”

    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认为,自由行问题只是“蝗虫论”的其中一个话题,其他问题,如“双非”(夫妻双方均非香港居民)孕妇产子、抢购奶粉、在港儿童上学难等,都是可能激化内地-香港矛盾的因素。

    在香港政府未限制“双非”孕妇入境前,“赴港产子”一直备受争议。内地孕妇为了子女能获得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选择去香港生产,导致香港的医疗服务一度很紧张,甚至引发香港民众的抗议。直到2012年4月,港府宣布公立、私立医院皆停收“双非”孕妇,“赴港产子”带来的麻烦才得以缓解。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双非”儿童(孩子为香港居民,父母双方非香港居民)步入受教育的年龄,“上学难”问题又出现了。

    大部分“双非”儿童的父母都居住在临近香港的深圳。因此,与深圳相邻的香港北区幼儿园,近几年面临的入园压力越来越大。在香港北区的上水惠州幼儿园,园长黄淑珍告诉《南华早报》,上月底的招生工作中,提出申请的共有800人,但今年该园的入学名额只有120个。

    未来,这一问题可能会更严峻。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称,深圳市政府外办的一名官员曾私下表示,根据目前的增长率,预计在2017~2018学年赴港学习的小学生人数将达6.5~8万人,与目前相比将增加3倍。

    去年10月,香港新界北部粉岭的数百名父母上街游行,要求香港政府对激烈的入园竞争进行干预,并将本区儿童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

    自称叫“拥中”(音)的男士对《华尔街日报》说,香港人想为后代保护好这座城市,保护香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香港欢迎所有的人前来,包括内地游客,但他们要遵守规矩。

    部分港人开始思考,应该捍卫的究竟是什么?

    有大陆媒体指出,“蝗虫事件”的一个伴生效应是,让部分港人开始思考,应该捍卫的究竟是什么?是物理空间上的家园,还是这个城市的核心价值?

    梁振英在就任香港特首的仪式上曾表示,香港是一个追求公义和讲究法治的社会,宽容、多元与诚信已成为港人的共同核心价值,也是香港的竞争优势之一。

    长期以来,两地媒体的报道让外界有了这样的认识,香港人痛恨内地客是因为他们推高了香港房价,占用了一部分社会资源,并且港人不满内地人的粗野行为;内地人则觉得香港人有过分的优越感、自视高人一等。

    《大公报》的一篇署名文章评论称,真正原因是香港社情与民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香港人勤劳低调、务实理性、崇尚专业;现在,鼓吹激进行为的做法开始受到年轻人的支持,香港民风在发生转变。

    事实上,“陆港冲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大陆和香港“本是同根生”的关系谁也改变不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香港民众应更加开放、宽容,真正拥抱香港的核心价值,融入全球化。新加坡《联合早报》如此评论道。

    “驱蝗”运动发生后,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表示,支持特首梁振英对该事件的做法,若涉及违法,依法跟进、妥善处理。《大公报》称,这是中央政府相关部门首次对同类事件予以表态,足以反映出中央政府的忧虑。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个人博客里写道:“如果对现状不满,(示威人员)要针对的应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权力,向他们问责,要求他们做得更好,而不是把气撒到内地游客或者新移民身上。”

    她还称:“香港官员是否听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又真的去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吗?”闾丘在文中还提到,香港政府对很多问题预估不到位,导致了如今的混乱和双方的冲突。

    《联合早报》的评论文章指出,香港政府需要反思,今后怎样改善香港人与大陆游客及新移民之间的关系,包括确保社会资源能满足所有香港人和内陆人,建立长远、完整的人口政策,对港人有所顾虑的相关问题都交代清楚。

    内地也有媒体人呼吁,香港回归十多年来,两地的确存在一些隔阂和误解,需要警惕的是,少数偏激言论会将误解升级为对立和敌意。

    《联合早报》强调,评价陆港的“蝗虫论战”,借用邓小平当年的话来说就是“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是向成熟的公民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

 

外媒:香港考虑修法保护内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