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中国年轻人为何怕回家过年
○本报特约撰稿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4年02月12日
28
版)
派红包是不是已成不少年轻人的春节烦恼?
□图片来源 CFP
“每逢佳节被逼婚”——单身男女过年为“情”愁
□图片来源 CFP
春节,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传统认识里,春节的到来意味着美妙的食物、亲友温馨的陪伴,以及暂时放下工作的舒心。但对当下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讲,春节已变成太多的暴饮暴食、家人“逼婚”和对金钱账单的尴尬,许多人因此患上“回家恐惧症”,美国《国际商业时报》这样报道。
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恐归”?台湾“中央社”称,“回家的开支太大,无法承担”成为大陆年轻人“恐归”的首要原因;其次,“春运压力大,车票难买”、“怕父母逼婚事”也让年轻一代觉得过春节“越过越伤神”。
“春节红包让年轻人望而生畏”
吴波是北京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家在成都,他算了一笔自己的“春节花销账”:北京与成都的往返机票大约2800元;送父母的礼物2000元;送亲戚的礼品1000多元;压岁钱至少500元;节日中的其他开支(包括同学、朋友聚会开销)也要近1000元。粗略统计,他回家过年的各项开支至少要7000元。
而吴波每月的收入税后只有3000多元。他告诉台湾“中央社”记者,前一年的10月份,他就得储备“回家钱”。
“虽然自己赚得不多,但每次回家,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我的‘阔绰’,也让家人坚信,我在外面过得很好。”吴波说。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登了一则关于春节的调查,共有611人参与。其中,69.4%的人认为,“不能衣锦还乡、面子上过不去”是他们不愿回家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北京工作的顾俊(音)也是“春节恐归族”一员。顾俊把自己的春节预算账单上传到了新浪微博,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称,“他的账单展示出,春节如何让中国年轻人的花销变得失控”。
“春节前我做了个预算,包括红包和一些礼金,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5000元。但实际花费远超我的预估,是原来的两倍多,我在考虑明年是否还要坚持回家过年。”他对《国际商业时报》说。
“家里的亲戚朋友可能会认为,我在外面过得很好,有更精彩的生活。他们心里希望,每年回家,我都能带回去一些时髦的东西,甚至一些华而不实的礼品。实际上,我的生活可能没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可我不希望失去‘面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顾解释道。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让大批农村和二三线城市的青年涌入大都市。家庭的期待正处于历史高位,他们希望能高兴地回家,但无法避免的人情负担让他们有了“回家的恐惧”,《国际商业时报》评论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报道称,在中国式关系链条里,“人情大似债”,春节红包是维系感情必不可少的东西。但这场为保“面子”而展开的战争,已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文章最后说,“但愿若干年后,中国过节的被迫无奈会逐渐消失,轻薄的红包同样能维系起厚重的人情”。
春运一票难求,回趟家“太折腾”
回家过年,除了准备好红包和礼物,还要经历一场艰苦的“车轮战”——春运。英国广播公司(BBC)说,提到中国春运,首先想到的就是持续多年的“一票难求”现象。
今年的情况,似乎更为严峻。根据中国交通部门的估计,春节期间,客运量总人数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上一年度增加两亿人次。韩联社称,这将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
在《南华早报》的调查中,有38.2%的年轻人觉得春运压力太大、车票难买,所以他们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
李娟的老家在黑龙江,广东某大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当地工作。她对《南华早报》说:“春运回家太折腾了,毕业5年,都是在广东过年的。回家的话,坐火车需要中转,得三四天时间,人多票也不好买;飞机票又没有很大的折扣。”
没法陪父母吃年夜饭,李娟觉得很遗憾:“除夕晚上看春晚的时候,会特别想家,给爸妈打电话都会掉眼泪。”
即便能顺利买到回家的车票,辗转回家的路程也让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美国财经网站Quartz刊登了一则年轻妈妈带着女儿千里奔波回家过年的故事。孙女士是老师,在深圳工作,老家在辽宁沈阳。当发现回家的直达火车票已卖完时,她从当下中国最火的亲子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那里,想到了“回家的办法”。孙女士为她和6岁的女儿制定了类似的公路旅程,沿着东南部的海岸线走,途径8个城市,包括搭乘一段轮渡,最终回到老家。
孙女士不无苦涩地说:“我和女儿曲线回家的旅程,可以改名叫‘妈妈,我们去哪儿’了,明年若是这样,会考虑和女儿在深圳过年。”
“能否回家,由赚钱多少决定”
每年春运,返乡客流中最大的一部分人是务工人员。中国一家求职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马年春节,40%的中国在外务工人员不会回家过年。调查指出,这部分人不回家的原因是,觉得这一年钱赚得太少了。
美国《贝灵翰姆先驱报》说,调查数字令人震惊。北京有8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比全市总人口的1/3还多。他们多是年轻人,来自邻近省份或遥远乡村,住在脏乱和拥挤的片区,但在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他们却无法回家,令人唏嘘。
在中国,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是这样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个很好的观念,但对数百万滞留在大城市的务工人员来说,能否回家,由这一年赚钱多少来决定,《贝灵翰姆先驱报》称。
“不想面对家中长辈的‘审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中国的农历新年,赋予了家族中长辈特有的“审判权”。
CNN文章认为,因为家族血亲关系,中国家庭中的长辈会认为,他们有“确信无疑”的“审判”晚辈的权力。“他们会把关注点集中在家中年轻一代身上,还会格外关注‘谁还是单身’”。
“你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如果有,为什么还不结婚?”
“你为什么不节食减肥,控制一下体重?”
“你的头发怎么是蓝色的?蓝色对咱中国人来说,可是个不吉利的颜色!”
“你开始存钱买房了吗?为什么还不存?咱中国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有个遮风避雨的房子。”
“你想以后无家可归吗?如果经济再次崩溃,至少你有套房。”
“为什么不找工资更高的工作?你是在浪费你的天赋,你会后悔现在的选择。”
CNN的这篇文章,罗列了中国农历新年里“一些不可避免的对话”。其中,最能引发“春节恐归族”共鸣的,是家里亲戚的逼婚。在《南华早报》的调查中,“怕父母逼婚”是年轻人“过年恐归”的第三大理由。
38岁的黄女士,目前在江苏南京工作,她对《国际商业时报》描述了自己的难堪。“家中亲人质问我为何还不结婚,这让我很尴尬。”今年,黄女士假借去外地出差,决定不回家过年。“我感到很内疚,”她说,“但是,我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
婚嫁压力不仅针对女性。年前,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罕见地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描述一位中国妈妈不以逼婚为条件,劝在澳的儿子回中国过年。“我们希望你能回家过农历新年,爸爸妈妈不会再强迫你结婚。”
《俄罗斯之声》称,在中国春节期间,许多回乡的未婚姑娘都会遭遇父母的唠叨:“为什么还没对象?什么时间结婚?”为了应付父母,如今,在中国网络上已出现了出租年轻小伙儿的业务。这也成为中国春节的一大特色。
孟光(音)是网站“租个男友回家过年”的经理,他对法新社表示:“新春佳节,年轻人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家。单身的中国人面对新年,真是既幸福又恐惧。”
春节,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传统认识里,春节的到来意味着美妙的食物、亲友温馨的陪伴,以及暂时放下工作的舒心。但对当下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讲,春节已变成太多的暴饮暴食、家人“逼婚”和对金钱账单的尴尬,许多人因此患上“回家恐惧症”,美国《国际商业时报》这样报道。
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恐归”?台湾“中央社”称,“回家的开支太大,无法承担”成为大陆年轻人“恐归”的首要原因;其次,“春运压力大,车票难买”、“怕父母逼婚事”也让年轻一代觉得过春节“越过越伤神”。
“春节红包让年轻人望而生畏”
吴波是北京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家在成都,他算了一笔自己的“春节花销账”:北京与成都的往返机票大约2800元;送父母的礼物2000元;送亲戚的礼品1000多元;压岁钱至少500元;节日中的其他开支(包括同学、朋友聚会开销)也要近1000元。粗略统计,他回家过年的各项开支至少要7000元。
而吴波每月的收入税后只有3000多元。他告诉台湾“中央社”记者,前一年的10月份,他就得储备“回家钱”。
“虽然自己赚得不多,但每次回家,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我的‘阔绰’,也让家人坚信,我在外面过得很好。”吴波说。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登了一则关于春节的调查,共有611人参与。其中,69.4%的人认为,“不能衣锦还乡、面子上过不去”是他们不愿回家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北京工作的顾俊(音)也是“春节恐归族”一员。顾俊把自己的春节预算账单上传到了新浪微博,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称,“他的账单展示出,春节如何让中国年轻人的花销变得失控”。
“春节前我做了个预算,包括红包和一些礼金,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5000元。但实际花费远超我的预估,是原来的两倍多,我在考虑明年是否还要坚持回家过年。”他对《国际商业时报》说。
“家里的亲戚朋友可能会认为,我在外面过得很好,有更精彩的生活。他们心里希望,每年回家,我都能带回去一些时髦的东西,甚至一些华而不实的礼品。实际上,我的生活可能没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可我不希望失去‘面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顾解释道。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让大批农村和二三线城市的青年涌入大都市。家庭的期待正处于历史高位,他们希望能高兴地回家,但无法避免的人情负担让他们有了“回家的恐惧”,《国际商业时报》评论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报道称,在中国式关系链条里,“人情大似债”,春节红包是维系感情必不可少的东西。但这场为保“面子”而展开的战争,已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文章最后说,“但愿若干年后,中国过节的被迫无奈会逐渐消失,轻薄的红包同样能维系起厚重的人情”。
春运一票难求,回趟家“太折腾”
回家过年,除了准备好红包和礼物,还要经历一场艰苦的“车轮战”——春运。英国广播公司(BBC)说,提到中国春运,首先想到的就是持续多年的“一票难求”现象。
今年的情况,似乎更为严峻。根据中国交通部门的估计,春节期间,客运量总人数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上一年度增加两亿人次。韩联社称,这将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
在《南华早报》的调查中,有38.2%的年轻人觉得春运压力太大、车票难买,所以他们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
李娟的老家在黑龙江,广东某大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当地工作。她对《南华早报》说:“春运回家太折腾了,毕业5年,都是在广东过年的。回家的话,坐火车需要中转,得三四天时间,人多票也不好买;飞机票又没有很大的折扣。”
没法陪父母吃年夜饭,李娟觉得很遗憾:“除夕晚上看春晚的时候,会特别想家,给爸妈打电话都会掉眼泪。”
即便能顺利买到回家的车票,辗转回家的路程也让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美国财经网站Quartz刊登了一则年轻妈妈带着女儿千里奔波回家过年的故事。孙女士是老师,在深圳工作,老家在辽宁沈阳。当发现回家的直达火车票已卖完时,她从当下中国最火的亲子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那里,想到了“回家的办法”。孙女士为她和6岁的女儿制定了类似的公路旅程,沿着东南部的海岸线走,途径8个城市,包括搭乘一段轮渡,最终回到老家。
孙女士不无苦涩地说:“我和女儿曲线回家的旅程,可以改名叫‘妈妈,我们去哪儿’了,明年若是这样,会考虑和女儿在深圳过年。”
“能否回家,由赚钱多少决定”
每年春运,返乡客流中最大的一部分人是务工人员。中国一家求职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马年春节,40%的中国在外务工人员不会回家过年。调查指出,这部分人不回家的原因是,觉得这一年钱赚得太少了。
美国《贝灵翰姆先驱报》说,调查数字令人震惊。北京有8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比全市总人口的1/3还多。他们多是年轻人,来自邻近省份或遥远乡村,住在脏乱和拥挤的片区,但在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他们却无法回家,令人唏嘘。
在中国,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是这样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个很好的观念,但对数百万滞留在大城市的务工人员来说,能否回家,由这一年赚钱多少来决定,《贝灵翰姆先驱报》称。
“不想面对家中长辈的‘审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中国的农历新年,赋予了家族中长辈特有的“审判权”。
CNN文章认为,因为家族血亲关系,中国家庭中的长辈会认为,他们有“确信无疑”的“审判”晚辈的权力。“他们会把关注点集中在家中年轻一代身上,还会格外关注‘谁还是单身’”。
“你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如果有,为什么还不结婚?”
“你为什么不节食减肥,控制一下体重?”
“你的头发怎么是蓝色的?蓝色对咱中国人来说,可是个不吉利的颜色!”
“你开始存钱买房了吗?为什么还不存?咱中国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有个遮风避雨的房子。”
“你想以后无家可归吗?如果经济再次崩溃,至少你有套房。”
“为什么不找工资更高的工作?你是在浪费你的天赋,你会后悔现在的选择。”
CNN的这篇文章,罗列了中国农历新年里“一些不可避免的对话”。其中,最能引发“春节恐归族”共鸣的,是家里亲戚的逼婚。在《南华早报》的调查中,“怕父母逼婚”是年轻人“过年恐归”的第三大理由。
38岁的黄女士,目前在江苏南京工作,她对《国际商业时报》描述了自己的难堪。“家中亲人质问我为何还不结婚,这让我很尴尬。”今年,黄女士假借去外地出差,决定不回家过年。“我感到很内疚,”她说,“但是,我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
婚嫁压力不仅针对女性。年前,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罕见地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描述一位中国妈妈不以逼婚为条件,劝在澳的儿子回中国过年。“我们希望你能回家过农历新年,爸爸妈妈不会再强迫你结婚。”
《俄罗斯之声》称,在中国春节期间,许多回乡的未婚姑娘都会遭遇父母的唠叨:“为什么还没对象?什么时间结婚?”为了应付父母,如今,在中国网络上已出现了出租年轻小伙儿的业务。这也成为中国春节的一大特色。
孟光(音)是网站“租个男友回家过年”的经理,他对法新社表示:“新春佳节,年轻人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家。单身的中国人面对新年,真是既幸福又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