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从容应对H7N9再度来袭
本报特约撰稿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29日
28
版)
 |
全国1月份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分布图 |
 |
1月28日,香港,医疗人员正在捕杀家禽。据报道,香港特区政府27日晚间确认,一批自广东顺德供港的活鸡样本被证实对H7N9禽流感测试呈阳性反应。政府宣布28日上午扑杀约两万只家禽,同时暂停所有活禽交易21天。 |
2014年1月28日,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27日,中国已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102例,其中死亡20例,发病数已接近去年高峰水平。《今日美国》报称,高致命性禽流感再度侵袭中国。
度过了相对平稳的夏秋两季,H7N9为什么会在这个冬天卷土重来?再次来袭,禽流感是否变得更难应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目前全世界最关心的,不是禽流感已造成什么危害,而是这种病毒将会演变成什么,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
“H7N9的病毒毒株一直存在”
2013年3月末, H7N9禽流感在中国上海、安徽等地出现。根据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数据,两月之内,超过百人感染,26人因病情过重死亡,家禽业也遭遇重创。随后,病毒的势头开始减弱。到了当年8月和9月,感染病例降至1例甚至为零,H7N9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禽流感,简言之就是禽类患的流行性感冒。目前,禽流感病毒的类型已有很多,早在1997年,人们就在香港发现,产生在家禽身上的流感病毒能直接传染人类。不同的是,2013年3月发现的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报告的新型流感病毒,因其高致病性,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从时间上看,H7N9去年春季在中国爆发,夏天时趋向平稳,转入秋冬时节,病毒再次出现,进入2013年年末,疫情日趋严重。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病毒传播学的原理,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频率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的高温让病毒活力大幅度削弱,冬季则相对活跃。
2013年10月,H7N9禽流感在趋缓甚至平息几个月后,再度出现。确诊的第一例人感染病例,是来自浙江的一名35岁男子。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报道称,这起感染个案表明,在接下来的这个冬天,H7N9可能会大规模爆发;而且,虽然感染病例在夏季明显下降,但H7N9型禽流感带来的威胁并未消失,病毒毒株一直存在。
另外,香港《南华早报》也指出,华北地区今年入冬以来,长时间无有效降水,也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去年入冬至今年元旦,北京已超过70天“零降水”,而初雪“迟到”近一个月。长期无降水,使得气候干燥,空气中的病毒较多。
“春运、过节,增加传播危险”
人感染H7N9的确诊病例,从2014年1月初开始激增。病毒的侵袭范围也在扩大,除了最先出现的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中国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感染病例。1月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外通报,当地一名男性患者被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教授约翰·麦考利对BBC表示,“冬天不是H7N9再现的惟一解释”,“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很多家禽被运到市场,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被增大了”。
总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本月20日表示,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可能会使H7N9病毒进一步蔓延。当数以百万计的家禽因过节需求而被宰杀,H7N9的感染率便会有上升趋势。
英国路透社称,中国新年将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年度人口流动已经开始,H7N9可能因此带来更大威胁。中国的春运已于1月16日开始。据交通部门预计,在春节前后的40天内,公路、铁路、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运送的总客流量,将达36.2亿人次。
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方,人口密度突然变大,病毒便更易传播。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春运、年节和天气等因素,都会增加禽流感的传播风险。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冬天经历H7N9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对美联社说,“突然增多的病例,让我们确定了一个事实——H7N9病毒在冬天相对活跃。但病毒的活跃伴随大规模人口移动,这是我们过去从未碰到的,对此,我们还处于未知领域。”
在禽类之间“无症状传播”
《今日美国》报认为,与此前出现过的H5N1相比,H7N9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具有高致病性。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种病毒在禽类之间的传播是无症状的,看不到任何发病征兆,因此相对H5N1要更难防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流感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斯特·霍尔姆对该报表示,中国卫生官员们主要的担忧是H7N9的隐秘性——不像其他流感病毒,H7N9病毒即使已被禽类感染,禽农们也很难看出这一点。
“直到人们感染上H7N9病毒,开始出现头痛、发烧等症状,我们才能确信他患病。”霍尔姆说,“当测试结果显示家禽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时,很多农民不愿宰杀他们的禽类,因为这些动物看起来依旧很健康。”
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UPI)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胡安·卢布罗的评论称:“受污染的家禽没有临床症状,这对人群的威胁就很大,未来数月,特别是在中国新年假期期间,整个国家都需要保持警觉。”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发现,相对在禽类中传播的无症状流行,更严重的问题是,H7N9的发病致死率比较高。根据该杂志的调查,通常情况下,人类若感染该病毒,早期表现为发烧等症状,临床医生做出诊断相对困难。而患者从发病到出现呼吸窘迫症的平均时间,仅为7天;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14天。显然,与其他禽流感病毒相比,H7N9更为凶险。
一直以来,流感病毒危害大,原因正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异成新型病毒。《今日美国》报称,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遗传分析来看,H7N9病毒从去年出现后,尚无显著变化。
“可能会出现有限的人际传播”
随着近期疫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担心,H7N9会变成由人到人的传播。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上海一家医院一位外科医生被确诊感染H7N9病例。这起死亡病例,开始让外界质疑,该医生可能在医院接触了流感病例,H7N9的传播途径是否已由“禽到人”变成“人传人”。但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这名医生没有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史,所有的密切接触者中,均未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世卫组织北京办事处发言人海伦·于(音)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H7N9一年前出现以来,没有接触过家禽的病患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今冬也没有增加的迹象。她说:“可能会出现有限的人际传播,但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持续或广泛的人际传播,我们依然预计,只会出现零星的人感染病例。世卫组织对此的风险评级也没有改变。”
“没有什么能被完全预测,目前的证据是,这些病毒还没有具备爆炸性传播的潜力。”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
中国发布2014版诊疗方案
去年4月,英国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题为《与禽流感之战》的论文,提及当时中国政府对H7N9疫情的反应和处理情况,称“中国此次应对迅速、措施得当,改变了过去应对疫情的负面形象”。
而在今年H7N9禽流感再次来袭之际,外媒也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努力。美国合众国际社称,中国国家卫生机构(卫生计生委)紧急协调农业部与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控制当前的疫情。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卢布罗则称,中国当局正在努力实施降低人感染H7N9几率的举措,包括当前一些地方的活禽市场暂时关闭,市场定期休息,农副市场改善卫生条件等办法。
1月26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公布了最新版本的H7N9诊疗方案。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去年的诊疗方案认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最新方案则称其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不再认定为传染病。
美国FOX电视台认为,如果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家禽监测,在人群感染H7N9病毒前就做出识别,并采取控制措施,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更加有益。

2014年1月28日,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27日,中国已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102例,其中死亡20例,发病数已接近去年高峰水平。《今日美国》报称,高致命性禽流感再度侵袭中国。
度过了相对平稳的夏秋两季,H7N9为什么会在这个冬天卷土重来?再次来袭,禽流感是否变得更难应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目前全世界最关心的,不是禽流感已造成什么危害,而是这种病毒将会演变成什么,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
“H7N9的病毒毒株一直存在”
2013年3月末, H7N9禽流感在中国上海、安徽等地出现。根据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数据,两月之内,超过百人感染,26人因病情过重死亡,家禽业也遭遇重创。随后,病毒的势头开始减弱。到了当年8月和9月,感染病例降至1例甚至为零,H7N9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禽流感,简言之就是禽类患的流行性感冒。目前,禽流感病毒的类型已有很多,早在1997年,人们就在香港发现,产生在家禽身上的流感病毒能直接传染人类。不同的是,2013年3月发现的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报告的新型流感病毒,因其高致病性,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从时间上看,H7N9去年春季在中国爆发,夏天时趋向平稳,转入秋冬时节,病毒再次出现,进入2013年年末,疫情日趋严重。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病毒传播学的原理,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频率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的高温让病毒活力大幅度削弱,冬季则相对活跃。
2013年10月,H7N9禽流感在趋缓甚至平息几个月后,再度出现。确诊的第一例人感染病例,是来自浙江的一名35岁男子。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报道称,这起感染个案表明,在接下来的这个冬天,H7N9可能会大规模爆发;而且,虽然感染病例在夏季明显下降,但H7N9型禽流感带来的威胁并未消失,病毒毒株一直存在。
另外,香港《南华早报》也指出,华北地区今年入冬以来,长时间无有效降水,也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去年入冬至今年元旦,北京已超过70天“零降水”,而初雪“迟到”近一个月。长期无降水,使得气候干燥,空气中的病毒较多。
“春运、过节,增加传播危险”
人感染H7N9的确诊病例,从2014年1月初开始激增。病毒的侵袭范围也在扩大,除了最先出现的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中国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感染病例。1月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外通报,当地一名男性患者被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教授约翰·麦考利对BBC表示,“冬天不是H7N9再现的惟一解释”,“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很多家禽被运到市场,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被增大了”。
总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本月20日表示,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可能会使H7N9病毒进一步蔓延。当数以百万计的家禽因过节需求而被宰杀,H7N9的感染率便会有上升趋势。
英国路透社称,中国新年将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年度人口流动已经开始,H7N9可能因此带来更大威胁。中国的春运已于1月16日开始。据交通部门预计,在春节前后的40天内,公路、铁路、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运送的总客流量,将达36.2亿人次。
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方,人口密度突然变大,病毒便更易传播。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春运、年节和天气等因素,都会增加禽流感的传播风险。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冬天经历H7N9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对美联社说,“突然增多的病例,让我们确定了一个事实——H7N9病毒在冬天相对活跃。但病毒的活跃伴随大规模人口移动,这是我们过去从未碰到的,对此,我们还处于未知领域。”
在禽类之间“无症状传播”
《今日美国》报认为,与此前出现过的H5N1相比,H7N9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具有高致病性。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种病毒在禽类之间的传播是无症状的,看不到任何发病征兆,因此相对H5N1要更难防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流感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斯特·霍尔姆对该报表示,中国卫生官员们主要的担忧是H7N9的隐秘性——不像其他流感病毒,H7N9病毒即使已被禽类感染,禽农们也很难看出这一点。
“直到人们感染上H7N9病毒,开始出现头痛、发烧等症状,我们才能确信他患病。”霍尔姆说,“当测试结果显示家禽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时,很多农民不愿宰杀他们的禽类,因为这些动物看起来依旧很健康。”
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UPI)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胡安·卢布罗的评论称:“受污染的家禽没有临床症状,这对人群的威胁就很大,未来数月,特别是在中国新年假期期间,整个国家都需要保持警觉。”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发现,相对在禽类中传播的无症状流行,更严重的问题是,H7N9的发病致死率比较高。根据该杂志的调查,通常情况下,人类若感染该病毒,早期表现为发烧等症状,临床医生做出诊断相对困难。而患者从发病到出现呼吸窘迫症的平均时间,仅为7天;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14天。显然,与其他禽流感病毒相比,H7N9更为凶险。
一直以来,流感病毒危害大,原因正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异成新型病毒。《今日美国》报称,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遗传分析来看,H7N9病毒从去年出现后,尚无显著变化。
“可能会出现有限的人际传播”
随着近期疫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担心,H7N9会变成由人到人的传播。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上海一家医院一位外科医生被确诊感染H7N9病例。这起死亡病例,开始让外界质疑,该医生可能在医院接触了流感病例,H7N9的传播途径是否已由“禽到人”变成“人传人”。但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这名医生没有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史,所有的密切接触者中,均未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世卫组织北京办事处发言人海伦·于(音)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H7N9一年前出现以来,没有接触过家禽的病患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今冬也没有增加的迹象。她说:“可能会出现有限的人际传播,但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持续或广泛的人际传播,我们依然预计,只会出现零星的人感染病例。世卫组织对此的风险评级也没有改变。”
“没有什么能被完全预测,目前的证据是,这些病毒还没有具备爆炸性传播的潜力。”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
中国发布2014版诊疗方案
去年4月,英国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题为《与禽流感之战》的论文,提及当时中国政府对H7N9疫情的反应和处理情况,称“中国此次应对迅速、措施得当,改变了过去应对疫情的负面形象”。
而在今年H7N9禽流感再次来袭之际,外媒也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努力。美国合众国际社称,中国国家卫生机构(卫生计生委)紧急协调农业部与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控制当前的疫情。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卢布罗则称,中国当局正在努力实施降低人感染H7N9几率的举措,包括当前一些地方的活禽市场暂时关闭,市场定期休息,农副市场改善卫生条件等办法。
1月26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公布了最新版本的H7N9诊疗方案。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去年的诊疗方案认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最新方案则称其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不再认定为传染病。
美国FOX电视台认为,如果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家禽监测,在人群感染H7N9病毒前就做出识别,并采取控制措施,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