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本国人可以骂 外国人不能讲

“高卢雄鸡”反击“法国衰落”言论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15日   21 版)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莫斯科维奇

    《新闻周刊》网站刊登的《法国的衰落》一文,招来了法国媒体的一片声讨。

    1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国的衰落》的文章。美国女记者珍妮·吉奥瓦尼认为,法国的高税收、福利社会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正在透支这个国家的未来。

    一夜之间,“吉奥瓦尼”、“法国的衰落”和“鞭挞法国”成了法国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关键词。法国人纷纷自发加入这场“自卫反击战”,法媒称,“盎格鲁-撒克逊媒体”惯于唱衰法国,这一次却玩得过火,伤害了法国的骄傲。

    《新闻周刊》惹毛“高卢雄鸡”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新闻周刊》的文章掀起了法国的愤怒风暴。对于法国人来说,本国媒体、政客和民众讽刺高税收制度、社会福利和高失业率都是寻常事。但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和触目惊心的标题,点燃了“高卢雄鸡”的爱国主义情绪。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皮埃尔·莫斯科维奇表现得异常激动。在《法国的衰落》中,他是除总统奥朗德外惟一被点名批评的官员。

    撰文的美国女记者吉奥瓦尼和她的法国朋友曾偶遇莫斯科维奇,那位朋友指着后者说:“看到那个男人了吗?我想杀了他,他毁了我的生活”。于是,吉奥瓦尼在文中评论:“莫斯科维奇看起来怡然自乐,他知道后院已经起火了吗?”莫名其妙“中枪”的莫斯科维奇,显然对这样的指责忿忿不平。他在法国《费加罗报》上猛批这篇文章“有数不清的错误”,“有些批评也许有相关性”,但是“太过分了”,“这篇文章将成为新闻学院的研究案例”。

    甚至连法国政府也表现出了不满。1月6日,法国政府发言人娜雅瓦洛-贝尔卡桑邀请《新闻周刊》的编辑到法国访问,“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与此同时,法国媒体更是义愤填膺。法国版《赫芬顿邮报》的主编安妮·辛克莱率先发表了“战斗檄文”,称“受够了《新闻周刊》对法国的指责”。她批评吉奥瓦尼:“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星球来的?她在动笔前哪怕认真观察法国一秒钟,也不会写出这么荒谬的文章来。”

    法国《世界报》则采取了务实的应对方式。他们先是指出《新闻周刊》的文章不过是老调重弹,随后逐一纠正了其中的9点错误,称这样的错误让人怀疑文章的可靠性。

    对法国高税收、人才流失、不关心新兴经济体等问题,《世界报》一概加以否认,并称《法国的衰落》中提到的“官方失业人口达到300万,非官方数字大约是500万”严重失实。该报纠正道:“法国的官方失业人口在2012年就达到了500万,到2013年10月已经升至550万”。只不过,这个纠正虽然证明吉奥瓦尼的数据并不准确,但并没有让法国面上有光。

    《世界报》还破天荒地将这篇反驳文章翻译成英文,一并张贴在网站上,希望纠正更多“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法国的错误看法。

    《法国的衰落》又出“续集”

    成为众矢之的的《新闻周刊》并没打算偃旗息鼓,1月6日该网站又刊发了《法国的衰落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法国面临的困境,并且批评法国人闭目塞听、不肯接受批评。文中提到:“有一个能帮助法国走出困境的办法,那就是法国人不要继续否认他们的国家遇到了麻烦。”

    这篇文章不再由吉奥瓦尼执笔。《费加罗报》称,现在已无法联系到这位女记者,她删除了推特账号,对外宣称去苏丹采访了。他的同事、经济调查记者利亚·麦格拉思·古德曼撰写了第二篇文章。他对法国的言论自由提出了质疑,“尤其是涉及经济改革的时候”。

    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古德曼说,他从未想过要“鞭挞法国”,只是想引起针对法国面临的经济困难的辩论。他的文章采用了强硬且挑衅的笔调,因为“我们收到的反馈实在太恶毒了,我打算用同样的语气回击”。

    古德曼的公然挑衅扩大了法国人对《新闻周刊》的围攻。该国的“France24”电视台专门组织了一场辩论,讨论“衰落的是法国还是《新闻周刊》”,历数《新闻周刊》近年来的经营劣迹,称它已不是从前那个有公信力的媒体了。莫斯科维奇也对《费加罗报》表示,“《新闻周刊》辉煌不再”,对此他“感到难过”。

    是作者愚蠢犯错,还是法国人不识讽刺?

    吉奥瓦尼在《法国的衰落》中称,自从2012年奥朗德上台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福利负担如同搭上了火箭般快速窜升。作为结果,商业领袖、发明家、高级管理人才纷纷抛弃法国,到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生活。这些人恰好是法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的悲剧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企业家这个词汇。法国的比尔·盖茨在哪里?”

    很多法国网友抓住了这句话中的明显错误,争相在推特上告知这位在巴黎生活了10年的记者,“企业家”本来就是一个法语词。法国的新闻网站“20分钟”也站出来“正本溯源”。

    然而,也有人小心翼翼地指出,吉奥瓦尼并非无知。“French24”的评论员分析,吉奥瓦尼的措辞可能只是讽刺。可惜,敏感过度的法国人没有意识到,吉奥瓦尼讽刺的不是法国人,而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法国根本没有企业家这个词汇”是“出糗大王”小布什2002年与英国首相讨论世界经济时的原话。法国《世界报》指出了这个典故,不过仍然在文后强调,英语中的“企业家”是对法语的借用。

    虽然吉奥瓦尼在文中也肯定了法国在发展高铁、空客、奢侈品业和旅游业等方面的成就,但这样的段落并没有在批评文章中被提及。

    法国人可以骂,外国人不能讲

    从法国媒体对吉奥瓦尼文章的批判中,可以看到有趣的现象:

    《法国的衰落》将法国人才流失与路易十四取消《南特赦令》作比。168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撤销了《南特赦令》,迫使70万胡格诺派教徒离开法国。“这些人扮演着法国的工蜂,他们离开时虽然没有带走财富,但带走了各种各样的技能,使法国深受人才流失之痛。”这一说法被法国媒体批为“荒谬”。

    然而,《爱尔兰时报》称,吉奥瓦尼不过是借用了法国亿万富翁塞尔日·达索的话,他在《费加罗报》的新闻贺词中用了同样的比喻,却没有遭到批评。

    吉奥瓦尼称法国生活成本高,牛奶要4美元一品脱(约合500毫升)。《世界报》纠正,超市中的牛奶只卖1.8美元。“French24”的评论员也嘲笑吉奥瓦尼生活奢侈,在巴黎找到4美元一品脱的牛奶不是易事。

    事实上,从2012年起,包括《世界报》、《赫芬顿邮报》法国版在内的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法国生活成本渐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新闻周刊》是一家美国媒体,吉奥瓦尼是美国记者。奇怪的是,法国人的怒火没有烧到美国,而是对准了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邻居。

    吉奥瓦尼在搬到法国前曾在伦敦生活了10年,她在文中不断将英国作为正面典型,这让法国版《赫芬顿邮报》主编辛克莱十分恼火。她列举了英国经济的困难、生活成本比巴黎还要高、失业率并不乐观等;随后又列举了法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然后讽刺道:“当然,他们可能不如比尔·盖茨;可是卡梅伦也不如奥巴马啊,不是吗?”

    媒体“歇斯底里”展现法国的脆弱

    法媒对“鞭挞法国”的愤怒,很快转化为对吉奥瓦尼的嘲讽和攻击。“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因为报道中东战争而出名的记者之手。她一定是新年前夜喝多了,然后把巴黎和贝鲁特搞混了。”辛克莱写道。

    很多声讨吉奥瓦尼的人表示,“鞭挞法国”是“盎格鲁-撒克逊媒体的惯用伎俩”。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新一期的封面文章《欧洲中心的定时炸弹》就是针对法国的。但这篇文章数据详实,调查严密,法国媒体和政府只好沉默以对。吉奥瓦尼文章中的夸张描述和事实错误让她很快成了法国人的出气筒。

    《新闻周刊》的新老板艾蒂安·乌扎克是生活在美国的法国人。他拒绝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但他表示:“这篇文章引起了关于法国的有趣讨论。”

    可惜,一些法国人并不认为这个讨论“有趣”。《世界报》第一时间发表了《不能轻视法国的8个理由》,列举法国在创新、海外投资、吸引外国游客等方面的杰出表现。但这些理由遭到了《爱尔兰时报》的揶揄,他们说,法国政府也不可能做得比《世界报》更好了。

    井喷式的爱国主义论调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思考。法国《解放报》记者皮埃尔·哈斯基称,被“光彩褪尽的新闻媒体讽刺”,本来就像“大象被蚊子咬了一口”。然而,法国新闻机构评论员“歇斯底里”的过激反应,揭示了“法国的脆弱以及全国上下对国家的怀疑”。

 

“高卢雄鸡”反击“法国衰落”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