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位以色列前总理的一生,矛盾无处不在

沙龙辞世,有人哭有人笑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15日   06 版)

    1月13日,以色列南部内盖夫地区,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的遗体被安葬在其家族农场。当日,以色列为11日去世的沙龙举行国葬。在耶路撒冷举行国家悼念仪式后,沙龙的灵柩由军方护送,被运至南部的锡卡莫尔农场,按照犹太人传统下葬习俗,将他埋葬在已故妻子莉莉的墓旁。本版图片来源CFP

    1月13日下午,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的灵柩,被送到他的锡卡莫尔私人农场,以简单的军礼落葬在他第二任妻子莉莉的墓旁。美国副总统拜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等外国政要,出席葬礼。

    一朝辞世,这位一度权倾中东的强硬派领导人,面临着世界的争议和臧否。有人认为,他是以色列的英雄,巴勒斯坦人则为他的逝世欢呼雀跃。但在更多人看来,他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即使是以色列人,也对这位前总理既爱又恨。

    他的逝去,同时引发了泪水和欢笑

    1月12日,沙龙的灵柩上盖着以色列蓝白相间的国旗,在警察摩托车队的护送下,踏上了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前一天,这位昏睡了8年的以色列老兵,在医院中离开人世。

    当天的内阁会议上,以色列最位高权重的部长们悉数垂首站立,为这位颇受争议的前辈默哀一分钟。前总理的灵柩则被放在议会大楼广场外的黑色高台上,旁边是降了一半的国旗。

    献上花圈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和议长埃德尔斯坦离开广场。几百人在院中静静排队,等待向沙龙献上最后的敬意。他们当中有老人也有少年,有平民也有士兵,却无一不是擦着眼泪、喃喃自语地祈祷,还有人举起手机拍照。

    “我亲爱的朋友沙龙,今天输掉了他最后的战斗。”佩雷斯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大胆的领导人。他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保护者和最重要的建筑师。他无所畏惧,总是知道如何抉择,并将决定付诸实施。”

    而在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看来,这位“伟大的战士、杰出的将军”在以色列的安全中起着核心作用,“他将永远被这个国家铭记”。

    13日的葬礼简短而平静,但军方安保异常严密,甚至考虑在农场上方布置“铁穹”,因为这里距加沙地带仅几公里。

    据美联社报道,在加沙,哈马斯发言人祖赫里兴奋地将沙龙离世的这天称为“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位“战争罪犯”的双手在黎巴嫩、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都“沾满了巴勒斯坦人民的鲜血”。法塔赫高官穆赫伊森也表示:“沙龙对巴勒斯坦人民犯下了暴行,为此,他今天站在了神的面前。”

    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沙龙去世的消息让巴勒斯坦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人们甚至走上街头游行,还分发糖果大肆庆祝。

    他的一生,矛盾似乎无处不在

    沙龙办公桌的后面,放着一台立体音响,这位身材魁梧的战士闲时喜欢静静聆听小提琴奏鸣曲;他在战斗中异常坚韧,甚至有些残忍,但他很少错过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当有女士走进房间时,他总是彬彬有礼地站起身来;他是“贝鲁特的屠夫”,也是赎罪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在沙龙的生命中,矛盾似乎无处不在。正如专栏作家谢米·沙莱夫所说,沙龙的遗产“和他本人一样充满矛盾”,“人们或爱他,或恨他,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缩影,许多以色列人对他既爱又恨”。

    1月11日以来,以色列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着沙龙的一生,试图解构他复杂的性格。而这一切,都得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讲起。

    1928年7月27日,沙龙出生在特拉维夫北部的卡法尔·马拉勒农场,从俄罗斯移民而来的父亲萨缪尔,是个严厉的工头,要求他在田里劳作很长时间。在动荡和血腥中成长起来的沙龙,自小就知道犹太复国主义和拥有土地的必要性。

    14岁时,沙龙加入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第一次尝到了战斗的滋味,也第一次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伤痛和荣耀。

    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战场,在数次中东战争的洗礼中发挥军事天赋,从最底层的小兵,成长为执掌一方的将领。他的国家也从一个四面楚歌的独立小国,成长为地区重要的军事力量。

    1973年,沙龙从部队退役,将3个右翼政党统一为利库德集团,也就是后来的以色列执政党。当年10月,赎罪日战争的爆发让他再次踏上战场。战后,被选入议会的沙龙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从1975年开始,他先后出任时任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顾问、农业部长、国防部长,并成为犹太人定居点运动背后的推动力量。1982年,沙龙策划并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入侵,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部分占领持续了18年,导致成千上万的黎巴嫩人和650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以色列平民的不满和与关键盟友美国的紧张关系。1983年,沙龙被迫辞职,自此沉寂数年。

    1998年,内塔尼亚胡首次任总理期间曾任命沙龙为外交部长,并让他参与巴以和谈。然而,以强硬著称的沙龙虽在美国干涉下签署了临时和平协议,但拒绝同阿拉法特握手。两年后,他强行进入有争议的圣殿山地区,引发了严重的巴以流血冲突。

    2001年,沙龙的政治生涯走到巅峰。当选总理那天,支持者们高呼他的外号“推土机”,并呼喊着“阿里埃勒,以色列之王!”

    但对沙龙的敌人来说,他是一个梦想着改造中东,却将以色列拖入危险冲突中的人。几十年来,沙龙怀揣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大以色列”的梦想,令巴勒斯坦和许多阿拉伯人厌恶又畏惧。对他们来说,他是“巴勒斯坦灾难的根源”。

    然而,当上总理的沙龙,对巴以和谈的态度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在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之后。2005年8月,以色列政府连根拔起犹太人在加沙的21个定居点和在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沙龙成了他曾经的保守联盟口中的叛徒。

    突然的转变激怒了沙龙曾经的右翼支持者,这使他不得不放弃强硬的利库德集团,转而建立中间党派前进党。

    可就在这个矛盾一触即发的当口,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沙龙两度中风,就此陷入长达8年的昏迷,再也没醒过来。

    他昏迷后,巴以已非昔日的巴以

    沙龙丢下了自己未完成的计划,分析家们却还在争论,他究竟是真想与巴勒斯坦和谈,还是只想单方面巩固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控制。很多人认为,撤军不是沙龙真实的愿望。这位风格激进的领导人在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怀有坚定的信念:只有军事实力和开拓精神,才能确保以色列在这个充满敌意的地区生存下去。

    然而,事态的发展已不是这位陷入昏迷的老人能掌控的了。

    他昏迷数周后,巴勒斯坦伊斯兰组织哈马斯赢得选举并控制了加沙地带,与竞争对手法塔赫决裂。两年后,哈马斯发起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对加沙发起22天的军事进攻,致使12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国际舆论一片哗然。2009年,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前进党政府取代利库德集团,成为执政党。

    巴以和谈的前景,至今仍是一片迷雾。

    人们都知道,沙龙的去世不会对巴以局势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但当这位似乎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物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激起了人们无法掩饰的爱与恨。

    美国副总统拜登将沙龙描述为“不屈不挠的推土机,维护人民的安全是他绝不动摇的使命”。而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看来,“这片土地上的巨人”沙龙“大胆、非正统、坚强”,同时也“热心、幽默、迷人而充满激情”。

    在希伯来语中,阿里埃勒的意思是“上帝的狮子”。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看来,这位同时代表了以色列“美丽和丑陋两副面孔”的最后一位建国英雄,如今终于来到了上帝身边。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承认,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甚至以色列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和原谅沙龙的过错,但就算有再多缺点,他至少拥有以色列年轻一代领导人所鲜有的信誉、权威和合法性,这一点,谁都无法取代。

    “今晚,我们将记住他的伟大,将争议留待后日讨论。”以经济部长纳夫塔利·贝内特告诉《洛杉矶时报》。

    对沙龙自己而言,离开也许是种解脱。担任总理时,这位独自住在耶路撒冷官邸的政客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回到农场看望逝去的亲人。如今,与亡妻合葬,也许正是他多年风雨疲累之后的最终愿望。

    “他走了,当他决定离开之时。”沙龙的儿子吉拉德如是说。

 

沙龙辞世,有人哭有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