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回归社会路很长

缅甸儿童兵:一朝从军终身“沦陷”

○编译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08日   17 版)

    缅甸曾是全球儿童兵现象最严重的国家

    缅甸儿童兵

    吴登图、妻子廷廷和女儿吴卡内

    缅甸曾是全球儿童兵现象最严重的国家。2012年6月签署了停止征招儿童兵的联合国公约后,这个东南亚国家开展了4次行动,遣散了176名儿童兵。此外,近年来,有500多名儿童兵逃离军营。

    从军的经历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他们能否摆脱阴影?

    既是士兵又是农夫

    吴登图个子很高,肌肉发达。

    在军中服役时,吴登图在右臂的肱二头肌上用缅文文了“母亲”一词,在左臂上文了“父亲”一词。

    吴登图曾在缅甸的军队中服役3年。那时,他15岁,还是个经常想家的孩子。

    他手背上有更多文身:右手手背上是“热情”,左手是“勇敢”。一次“开小差”未遂后,有人强行给他文了这两个词。

    这些文身让他时常想起艰苦的军营生活。

    吴登图告诉美国《新闻周刊》,15岁那年,他被继父狠狠打了一顿,于是想到了当兵。负责征兵的人向他承诺,只要报名参军,就能领到10美元的“签字费”和100美元的薪水。

    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征兵者的承诺却没有全部兑现——10美元的“签字费”领到了,可薪水只有15美元,而且很快就被以“军装费”、“交通费”等名目收了回去。

    在军营里,吴登图既是士兵,也是廉价劳动力。白天,他接受射击、负重越野等军事训练。因为个子矮小,连“扛枪都困难”,他经常被长官殴打。到了晚上,他成了农夫,在田里劳作。周末,他出去拾柴。

    吴登图说,他在军队里从未吃饱过,“挨饿的滋味是最难受的”。

    按照规定,新兵不能和家人联系,否则要被扣掉一个月的薪水。参军一年后,吴登图才敢和家人通话。他染上了疟疾,发高烧,军医开的药不起作用,他只得向母亲求救,让她拿钱给他请医生。

    病愈后,吴登图想“开小差”,但没有成功。被抓回来后,他被鞭挞115下,关禁闭4个月。

    第二次“开小差”,他成功了,并收到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他被非法征兵的一纸说明。“除此之外,没有得到过任何帮助。”

    “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可能被抹掉”

    缅甸的常备军数量在东南亚国家中位居前列,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兵。虽然没有最新的数据,但外界可以从之前的统计中进行揣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缅甸是全球儿童兵现象最严重的国家,当时约有7.5万名儿童兵。

    2012年6月,缅甸签署了停止征招儿童兵的联合国公约。此后,缅甸开展了4次行动,遣散了176名儿童兵。此外,近年来,有500多名儿童兵逃离军营。

    “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可能被抹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缅甸代表伯特兰德·班韦尔说,“不过,相关研究显示,即使遭受过极端形式的创伤,比如性侵、身体或心理暴力,孩子也能成为并且经常成为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一份子。”

    1988年,非洲国家莫桑比克有39名儿童兵脱离军营回归社会。在持续数年的心理、经济及社会帮助下,这些孩子成长为富有创造力、有责任感、关心他人的成年人。

    社会学家认为,儿童兵脱下军装后,家庭和社区要善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伤害,在受教育和就业时不受歧视。

    遗憾的是,按照国际童兵组织亚洲分部负责人查鲁·拉塔·霍格的说法,社会各界对全球约25万名儿童兵的帮助还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地区,交战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后,并没有遣散各自队伍中的儿童兵。”霍格说。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驻缅甸代表史蒂夫·马绍尔指出,缅甸至今仍有许多儿童兵,即使是那些已经离开军营的儿童兵,“在身心恢复和融入社会方面也很糟糕”。不过,他补充道:“在缅甸如今的情况下,也没法做得更好。”

    离开军营后,儿童兵有负罪感

    2012年6月签署了停止征招儿童兵的联合国公约后,缅甸社会福利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道,在英国“救助儿童会”等组织的协助下,帮被遣散的176名儿童兵恢复身心健康、融入社会。

    “救助儿童会”在缅甸的工作人员坦达觉告诉《新闻周刊》,离开军营之初,这些孩子很有侵略性,不愿相信别人。

    在距离仰光5小时车程的滨海小镇羌达,缅甸人权组织“88世代学生团”的工作人员貌普也在关注回归社会的儿童兵。在他看来,这些孩子面临的困难比坦达觉观察到的更大。

    “他们很麻木,对任何事都不关心,要想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心理。”貌普说。

    在缅甸,很多儿童兵被骗入军营。被遣散后,他们普遍有负罪感,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出色,被开除了。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缅甸的儿童保护专家尼克莱·鲍尔斯说:“要向这些孩子解释清楚,军队不是个适合孩子的地方。”

    不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救助儿童会”承认,曾经的儿童兵得到的心理援助严重不足。国际童兵组织的初步评估显示,缅甸社会福利部缺乏资金,缺乏对曾经的儿童兵进行心理治疗的能力。

    这些曾经的儿童兵也需要职业培训。“救助儿童会”曾向他们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但因为资金不足,培训项目很少。国际劳工组织启动了一个项目,培训曾经的儿童兵和其他弱势群体,帮他们掌握基本的商业技能,但没钱资助他们做小生意。

    马绍尔称,人们往往对如何把儿童兵从军营里解救出来非常关心,对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恢复身心健康、重新融入社会却不那么热心。

    曾经的儿童兵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

    如今,19岁的吴登图已经成了父亲,住在距仰光4小时车程的勃生市郊区一栋低矮的木屋里。女儿吴卡内只有10个月大。

    吴登图把一家人的衣服用防水布盖住。这栋木屋属于吴登图的岳父岳母。实际上,它只是个窝棚,用席子、木板和竹子搭建而成。吴登图的妻子廷廷费尽心思搜集木板,希望有一天能在窝棚旁边建起真正的房子。

    在一条小溪边,20岁的廷廷正在生火煮饭。她怀孕4个多月了。

    “我希望孩子们读些书,不要被拉去当兵。”吴登图说。

    吴登图脾气暴躁,毫无节制地喝酒。

    “我怀孕的时候,他照喝不误,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廷廷说,“我跟他说,你现在有孩子了,得多为孩子的将来想想。”

    吴登图渐渐改掉了坏习惯,但在军队里染上的疟疾一直没好。一发高烧,他就没法出去蹬三轮车挣钱,这意味着他一天要损失三四美元的收入。

    很多被遣散的儿童兵和吴登图一样没读过书,也没接受过职业培训,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活,比如蹬三轮车、搬运货物。

    20岁的韦霍曾经有个成为巴士司机的梦想。15岁那年,一名征兵者向他承诺,参军后一定让他开上“飞快的巴士”。然而,穿上军装后,韦霍根本没有车开,常常被长官“海扁”。他曾看到战友在训练时死于酷热,也曾看到要好的战友被打死。

    韦霍在军营里养成了用酒精麻醉自己的习惯。服役4年后,他逃到大姐家时,将他抚养成人的大姐不明白,原本活泼开朗的弟弟,怎么变成了暴躁易怒、沉默寡言的酒鬼。

    韦霍和吴登图只有国际劳工组织发的临时证明,没有政府颁发的遣散证书,现在的身份仍然是“逃兵”,整日为此提心吊胆。

    “他经常梦到自己被抓回军营,醒来后一身冷汗。”韦霍的大姐说。

 

缅甸儿童兵:一朝从军终身“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