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01日
02
版)
悲哀的是,安倍一头钻进了历史的泥潭之中,种种作为不断地激起中、韩等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这不但无益于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反而让日本走到了亚洲最强大国家的对立面。
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打破了小泉之后在任首相“不拜”的惯例,引起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其实是东亚两强国家战略意志的竞逐,中日关系近期回暖无望,对抗将成为常态。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与中国对抗的心态显露无疑。他嘴上一再表示,与中、韩展开对话的大门一直敞开,行动上却不断挑起中韩对日本的厌恶感。
为什么安倍在执政一年后参拜靖国神社呢?执政一年之后,自民党掌握参众两院,安倍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在增加。与中国对抗能够获得自民党内右翼的支持,稳固安倍的权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安倍以“中兴之臣”的形象塑造自己,上任后就喊出“日本回来了”的口号。除了安倍经济学外,安倍还在充实“安倍政治学”的内容。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引而不发,但安倍政治学已连连射出令人惊诧的箭。
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将日本从紧缩的漩涡中拉出来;安倍政治学则是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经济服务于政治,这是安倍施政的逻辑所在。
安倍通过了密保法,建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出台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着手中期防卫力量整备等,这些措施让日本成为一个具有战争能力的国家。安倍不断鼓吹的集体自卫权,则意在对和平宪法进行“解读”,以集体自卫的名义获得战争的权利,成为“正常国家”。美国人主导之下制定的和平宪法,剥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资格,而现在安倍力图突破这一“禁忌”。修订宪法需要参众两院多数票通过,安倍在不断挑起事端,引起紧张的态势,对国民进行“恐吓”。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方面刺激中韩等国的反弹,同时也兑现了他大选前参拜的“诺言”。安倍明知参拜会激起中国的怒火,为何故意为之?从最表层来说,安倍已经不将改善中日关系作为近期外交的主要目标,相反,要将日本打造为遏制中国的堡垒。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崛起已成为事实,近代以来日本引领东亚风骚的格局不复存在。东亚权力结构性的逆转,造成日本心理秩序的强烈震荡,或者说进入一种迷茫期。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优秀代表的身份,已经动摇了,日本的国家身份与定位已经模糊了。而安倍试图给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新身份。
悲哀的是,安倍一头钻进了历史的泥潭之中,种种作为不断地激起中、韩等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这不但无益于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反而让日本走到了亚洲最强大国家的对立面。
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在东亚乃至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也是21世纪中前期世界格局变动与调整的主要变量。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大外交框架正在形成,中国在最近一年中逐渐调整对外政策,从韬晦隐忍到奋发有为,直面外交纠纷。若日本将自己打造为遏制中国的堡垒,就成为中国复兴路上的绊脚石,触动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从而使两国回暖的基础越来越单薄,至少在政治层面来看是这样。
当中国的“复兴”与日本的“中兴”相撞,并形成零和博弈的态势后,中日关系将会陷入螺旋对抗的循环之中。中国面临的局面几乎是世界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局面,在大而未强之际,既改变了国际权力格局又没有能力主导这个变革的进程。中日关系给崛起中的中国提了一个醒,崛起不仅意味着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还有外交协调能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国家战略意志与智慧的积累。
安倍参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日对抗将成为两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来临,而是在“不战”的前提下进行外交、经济、政治、公共外交等多层面的“软竞争”。也许这种较量是中国走向大国不得不经历的考验,将日本从遏制中国的堡垒变成锤炼中国大国外交的砧板,是未来中国对日外交的目标之一。
悲哀的是,安倍一头钻进了历史的泥潭之中,种种作为不断地激起中、韩等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这不但无益于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反而让日本走到了亚洲最强大国家的对立面。
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打破了小泉之后在任首相“不拜”的惯例,引起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其实是东亚两强国家战略意志的竞逐,中日关系近期回暖无望,对抗将成为常态。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与中国对抗的心态显露无疑。他嘴上一再表示,与中、韩展开对话的大门一直敞开,行动上却不断挑起中韩对日本的厌恶感。
为什么安倍在执政一年后参拜靖国神社呢?执政一年之后,自民党掌握参众两院,安倍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在增加。与中国对抗能够获得自民党内右翼的支持,稳固安倍的权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安倍以“中兴之臣”的形象塑造自己,上任后就喊出“日本回来了”的口号。除了安倍经济学外,安倍还在充实“安倍政治学”的内容。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引而不发,但安倍政治学已连连射出令人惊诧的箭。
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将日本从紧缩的漩涡中拉出来;安倍政治学则是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经济服务于政治,这是安倍施政的逻辑所在。
安倍通过了密保法,建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出台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着手中期防卫力量整备等,这些措施让日本成为一个具有战争能力的国家。安倍不断鼓吹的集体自卫权,则意在对和平宪法进行“解读”,以集体自卫的名义获得战争的权利,成为“正常国家”。美国人主导之下制定的和平宪法,剥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资格,而现在安倍力图突破这一“禁忌”。修订宪法需要参众两院多数票通过,安倍在不断挑起事端,引起紧张的态势,对国民进行“恐吓”。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方面刺激中韩等国的反弹,同时也兑现了他大选前参拜的“诺言”。安倍明知参拜会激起中国的怒火,为何故意为之?从最表层来说,安倍已经不将改善中日关系作为近期外交的主要目标,相反,要将日本打造为遏制中国的堡垒。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崛起已成为事实,近代以来日本引领东亚风骚的格局不复存在。东亚权力结构性的逆转,造成日本心理秩序的强烈震荡,或者说进入一种迷茫期。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优秀代表的身份,已经动摇了,日本的国家身份与定位已经模糊了。而安倍试图给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新身份。
悲哀的是,安倍一头钻进了历史的泥潭之中,种种作为不断地激起中、韩等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这不但无益于日本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反而让日本走到了亚洲最强大国家的对立面。
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在东亚乃至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也是21世纪中前期世界格局变动与调整的主要变量。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大外交框架正在形成,中国在最近一年中逐渐调整对外政策,从韬晦隐忍到奋发有为,直面外交纠纷。若日本将自己打造为遏制中国的堡垒,就成为中国复兴路上的绊脚石,触动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从而使两国回暖的基础越来越单薄,至少在政治层面来看是这样。
当中国的“复兴”与日本的“中兴”相撞,并形成零和博弈的态势后,中日关系将会陷入螺旋对抗的循环之中。中国面临的局面几乎是世界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局面,在大而未强之际,既改变了国际权力格局又没有能力主导这个变革的进程。中日关系给崛起中的中国提了一个醒,崛起不仅意味着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还有外交协调能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国家战略意志与智慧的积累。
安倍参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日对抗将成为两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来临,而是在“不战”的前提下进行外交、经济、政治、公共外交等多层面的“软竞争”。也许这种较量是中国走向大国不得不经历的考验,将日本从遏制中国的堡垒变成锤炼中国大国外交的砧板,是未来中国对日外交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