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革命引领非洲融入全球
编译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8日
38
版)
年轻的肯尼亚妇女正在内罗毕恩贡路的写字间办公。如今,恩贡路已经成为非洲互联网创业者的中心。
约翰·瓦赫恩贡比是肯尼亚农民,每次出售蔬菜前,他都会用“移动农场”手机软件核实内罗毕的价格,以避免上当受骗。
近10年间,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之深远超过其国家独立以来的任何社会变革。
“我们终于融入全球进程”
在摆放着长桌的阁楼里,小伙子们摆弄着笔记本电脑。他们都是学生、博客和网页设计师,以及程序员,而这间“办公室”被他们称为iHub,即信息网络中心。别以为这里是美国加州,其实是与尖端科技很少沾边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人们在iHub努力打造非洲互联网的未来,而且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可能深刻改变非洲的基础设施、经济及政治格局。
卫斯利·克里尼亚是其中一员。这名黑人男子3年前成立了“莱蒂游戏”公司,如今该公司有6名员工。“莱蒂游戏”初创时,总部就在紧邻一家咖啡厅的iHub——他们在那里租了一条长桌。克里尼亚买咖啡时会用短信付账,这种支付系统名为“M-Pesa(移动银行)”,是肯尼亚人发明的,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用。如今,肯尼亚有1/3的经济活动用M-Pesa完成,而欧洲只有几座大城市刚开始尝试用手机支付停车费。
克里尼亚已推出几款手机游戏,最新的一款是《蜘蛛神》,于10月在加纳和肯尼亚上市,下载量已超10万次。他不仅出了名,而且蜚声海外。今年3月,他和同事去旧金山参加了电脑游戏交易会。“他们对非洲人很客气。我们忽然觉得终于融入了全球进程。他们对我们的产品赞不绝口。”克里尼亚下一步打算为手机用户开发非洲新闻门户网站。
iHub中的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故事。该信息网络中心由美国购物网站易趣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创建,目的是帮助肯尼亚培养未来的电脑精英。2007年,奥米迪亚将这座前购物中心装修一新,为当地人提供廉价写字间和咖啡厅网吧。
这种数字开发援助项目照搬了印度模式。印度IT业的繁荣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该国已成为很有前途的科技大国,有数百万人从事软件开发、游戏编程等工作。相比之下,肯尼亚的信息和通信业也不差,已超全国经济份额的5%。谷歌、微软、IBM等跨国公司都看出非洲的潜力,纷纷在iHub开设办事处。如今,iHub所在的恩贡路被当地人称为“非洲硅谷”。
影响深度超过任何社会变革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市场。当地SIM卡使用量甚至超过了北美。由于非洲大陆9亿人中有近半数年龄在15岁以下,专家估计,到2050年,这里的手机用户增量将超过10亿部。
近10年间,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深度超过国家独立以来的任何社会变革。非洲人希望缩小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经历50年的饥饿、战争和腐败后,这一目标现在似乎触手可及。这主要归功于智能手机,它弥补了这里基础设施匮乏的不利局面,消除了发展中的最大障碍,非洲多数国家对此感受颇深。
凡是有手机的地方,政府不必急于修建银行、气象站、学校和电视台,因为手机已将它们的功能揽于一身。现在只需点击一下按钮,非洲人就能把钱汇至丛林或草原的另一端;商人可以比较价格;农民可以查看气象数据或者得到兽医的建议;博主和社交媒体用户还可充当自由媒介,监督当权者。要做到以上事情只需一根手机天线。
“从技术上讲,现在向村庄提供互联网接入比提供自来水还要容易。”莫·易卜拉欣说。这位苏丹商人对非洲数字革命的贡献几乎无人能敌,因此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易卜拉欣于1998年创立塞尔特公司(Celtel),这是非洲第一家手机供应商。尽管在英国电信做工程师和在伦敦开IT咨询公司都很成功,易卜拉欣仍不知足。“我不想变成欧洲人,我的根在非洲。”于是他开始劝电信业同行把资本投向非洲。
非洲当时惟一的优势是,在欧洲和美国需数十亿美元才能拿到的移动通信许可证,在非洲只需几百万,因为除了易卜拉欣没人要。随后几年,塞尔特公司扩展到13个非洲国家,拥有5000名员工,2400万人使用该公司的网络。易卜拉欣于2005年将公司卖给科威特移动通信供应商MTC,获利34亿美元。
非洲尖端软件受益各行各业
易卜拉欣把非洲迅速带入了信息时代。“非洲是未来,我们最终会融入全球进程。”他说。这位苏丹大亨看上去不像傲慢无礼的商人,倒像是谨言慎行的知识分子。他戴着圆框眼镜,穿着简朴的西装,用着老掉牙的手机。这一切似乎都与其在伦敦和摩纳哥拥有别墅、在蒙特卡洛拥有帆船游艇的大亨身份不相称。
易卜拉欣认为,非洲大陆正在发展,主要归功于手机和互联网。“手机是民间团体沟通的重要工具。”一旦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联系,部落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能化解。“我们彼此了解越多,想挑拨离间的难度越大。”易卜拉欣和克里尼亚只是新非洲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已功成名就,另一位才初出茅庐,不过与他并肩的是一代非洲人。
越来越多的非洲专家成了IT会议的“香饽饽”,他们知识丰富,且颇具创造性。在非洲,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只有少数手机能上网,但程序员找到了解决方法——有软件能把短信转为邮件发给政府、大学或银行。南非的Mxit社交网络软件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为700多万用户提供聊天室,还能连接到脸谱或雅虎网站。
非洲另一款成功软件是iCow,由肯尼亚农民苏·卡胡姆布发明,全国农民都能注册,在输入自家牛的年龄、品种、体重、性别和上次产犊日期后,iCow能自动反馈兽医有关牛饲料、疾病和生育周期的建议。为便于文盲农民使用,它还提供语音信息。现在,成千上万的农民都用它。
互联网也给病人带去了福音。如今,非洲几乎所有医生出诊都离不开互联网,乡村诊所可将诊断结果发送到大学医院,然后会收到诊断和治疗建议;手机还能用来甄别药物的真伪和质量,加纳计算机专家开发的软件mPedigree可通过扫描药物包装条形码,将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中心会核实药品的真伪并反馈结果及服药建议。
“证据”平台拯救生命
手机在非洲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农民和商人,还能在灾难和战争中拯救生命,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肯尼亚“证据”公司搭建的平台。该平台允许用户上传斗殴、腐败和流行病等信息,并生成相应的灾难地图,供人们免费下载。受害者、目击者和救援人员可用短信发送报告,然后由“证据”平台在地图上显示出事发地点。
34岁的政治学家沃尔是“证据”开发团队成员。6年前,肯尼亚大选后发生了暴乱,仅几个小时,恩贡路就变成了战场。当时该国有1500多人死亡。沃尔说:“我们惊呆了,没人知道暴力的真实程度。”随后他与一些程序员朋友坐下来,仅用6天就开发出了“证据”软件。
目前,网上有大约4.5万张灾难地图,人权活动人士、联合国和世界各地的紧急医疗服务机构都在使用它:2011年秋,半岛电视台播音员用它绘制土耳其地震破坏图;台风“海燕”来袭后,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用它绘制了菲律宾受到破坏的详图。沃尔说:“地图具备两个功能,不仅提供危机的全貌,还能让援助团队联系到受害者和目击者,从而挽救人类的生命。”
“证据”团队的下个项目是“砖块”移动路由器,该设备有望让最偏远的乡村也能上网。公司目前已收到700份订单。由于世界上仍有43亿人无法上网,沃尔十分看好其出口前景。“在非洲管用的东西,到哪里都好使。”他信心满满地说。
德国《明镜》周刊
近10年间,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之深远超过其国家独立以来的任何社会变革。
“我们终于融入全球进程”
在摆放着长桌的阁楼里,小伙子们摆弄着笔记本电脑。他们都是学生、博客和网页设计师,以及程序员,而这间“办公室”被他们称为iHub,即信息网络中心。别以为这里是美国加州,其实是与尖端科技很少沾边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人们在iHub努力打造非洲互联网的未来,而且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可能深刻改变非洲的基础设施、经济及政治格局。
卫斯利·克里尼亚是其中一员。这名黑人男子3年前成立了“莱蒂游戏”公司,如今该公司有6名员工。“莱蒂游戏”初创时,总部就在紧邻一家咖啡厅的iHub——他们在那里租了一条长桌。克里尼亚买咖啡时会用短信付账,这种支付系统名为“M-Pesa(移动银行)”,是肯尼亚人发明的,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用。如今,肯尼亚有1/3的经济活动用M-Pesa完成,而欧洲只有几座大城市刚开始尝试用手机支付停车费。
克里尼亚已推出几款手机游戏,最新的一款是《蜘蛛神》,于10月在加纳和肯尼亚上市,下载量已超10万次。他不仅出了名,而且蜚声海外。今年3月,他和同事去旧金山参加了电脑游戏交易会。“他们对非洲人很客气。我们忽然觉得终于融入了全球进程。他们对我们的产品赞不绝口。”克里尼亚下一步打算为手机用户开发非洲新闻门户网站。
iHub中的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故事。该信息网络中心由美国购物网站易趣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创建,目的是帮助肯尼亚培养未来的电脑精英。2007年,奥米迪亚将这座前购物中心装修一新,为当地人提供廉价写字间和咖啡厅网吧。
这种数字开发援助项目照搬了印度模式。印度IT业的繁荣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该国已成为很有前途的科技大国,有数百万人从事软件开发、游戏编程等工作。相比之下,肯尼亚的信息和通信业也不差,已超全国经济份额的5%。谷歌、微软、IBM等跨国公司都看出非洲的潜力,纷纷在iHub开设办事处。如今,iHub所在的恩贡路被当地人称为“非洲硅谷”。
影响深度超过任何社会变革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市场。当地SIM卡使用量甚至超过了北美。由于非洲大陆9亿人中有近半数年龄在15岁以下,专家估计,到2050年,这里的手机用户增量将超过10亿部。
近10年间,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深度超过国家独立以来的任何社会变革。非洲人希望缩小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经历50年的饥饿、战争和腐败后,这一目标现在似乎触手可及。这主要归功于智能手机,它弥补了这里基础设施匮乏的不利局面,消除了发展中的最大障碍,非洲多数国家对此感受颇深。
凡是有手机的地方,政府不必急于修建银行、气象站、学校和电视台,因为手机已将它们的功能揽于一身。现在只需点击一下按钮,非洲人就能把钱汇至丛林或草原的另一端;商人可以比较价格;农民可以查看气象数据或者得到兽医的建议;博主和社交媒体用户还可充当自由媒介,监督当权者。要做到以上事情只需一根手机天线。
“从技术上讲,现在向村庄提供互联网接入比提供自来水还要容易。”莫·易卜拉欣说。这位苏丹商人对非洲数字革命的贡献几乎无人能敌,因此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易卜拉欣于1998年创立塞尔特公司(Celtel),这是非洲第一家手机供应商。尽管在英国电信做工程师和在伦敦开IT咨询公司都很成功,易卜拉欣仍不知足。“我不想变成欧洲人,我的根在非洲。”于是他开始劝电信业同行把资本投向非洲。
非洲当时惟一的优势是,在欧洲和美国需数十亿美元才能拿到的移动通信许可证,在非洲只需几百万,因为除了易卜拉欣没人要。随后几年,塞尔特公司扩展到13个非洲国家,拥有5000名员工,2400万人使用该公司的网络。易卜拉欣于2005年将公司卖给科威特移动通信供应商MTC,获利34亿美元。
非洲尖端软件受益各行各业
易卜拉欣把非洲迅速带入了信息时代。“非洲是未来,我们最终会融入全球进程。”他说。这位苏丹大亨看上去不像傲慢无礼的商人,倒像是谨言慎行的知识分子。他戴着圆框眼镜,穿着简朴的西装,用着老掉牙的手机。这一切似乎都与其在伦敦和摩纳哥拥有别墅、在蒙特卡洛拥有帆船游艇的大亨身份不相称。
易卜拉欣认为,非洲大陆正在发展,主要归功于手机和互联网。“手机是民间团体沟通的重要工具。”一旦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联系,部落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能化解。“我们彼此了解越多,想挑拨离间的难度越大。”易卜拉欣和克里尼亚只是新非洲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已功成名就,另一位才初出茅庐,不过与他并肩的是一代非洲人。
越来越多的非洲专家成了IT会议的“香饽饽”,他们知识丰富,且颇具创造性。在非洲,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只有少数手机能上网,但程序员找到了解决方法——有软件能把短信转为邮件发给政府、大学或银行。南非的Mxit社交网络软件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为700多万用户提供聊天室,还能连接到脸谱或雅虎网站。
非洲另一款成功软件是iCow,由肯尼亚农民苏·卡胡姆布发明,全国农民都能注册,在输入自家牛的年龄、品种、体重、性别和上次产犊日期后,iCow能自动反馈兽医有关牛饲料、疾病和生育周期的建议。为便于文盲农民使用,它还提供语音信息。现在,成千上万的农民都用它。
互联网也给病人带去了福音。如今,非洲几乎所有医生出诊都离不开互联网,乡村诊所可将诊断结果发送到大学医院,然后会收到诊断和治疗建议;手机还能用来甄别药物的真伪和质量,加纳计算机专家开发的软件mPedigree可通过扫描药物包装条形码,将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中心会核实药品的真伪并反馈结果及服药建议。
“证据”平台拯救生命
手机在非洲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农民和商人,还能在灾难和战争中拯救生命,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肯尼亚“证据”公司搭建的平台。该平台允许用户上传斗殴、腐败和流行病等信息,并生成相应的灾难地图,供人们免费下载。受害者、目击者和救援人员可用短信发送报告,然后由“证据”平台在地图上显示出事发地点。
34岁的政治学家沃尔是“证据”开发团队成员。6年前,肯尼亚大选后发生了暴乱,仅几个小时,恩贡路就变成了战场。当时该国有1500多人死亡。沃尔说:“我们惊呆了,没人知道暴力的真实程度。”随后他与一些程序员朋友坐下来,仅用6天就开发出了“证据”软件。
目前,网上有大约4.5万张灾难地图,人权活动人士、联合国和世界各地的紧急医疗服务机构都在使用它:2011年秋,半岛电视台播音员用它绘制土耳其地震破坏图;台风“海燕”来袭后,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用它绘制了菲律宾受到破坏的详图。沃尔说:“地图具备两个功能,不仅提供危机的全貌,还能让援助团队联系到受害者和目击者,从而挽救人类的生命。”
“证据”团队的下个项目是“砖块”移动路由器,该设备有望让最偏远的乡村也能上网。公司目前已收到700份订单。由于世界上仍有43亿人无法上网,沃尔十分看好其出口前景。“在非洲管用的东西,到哪里都好使。”他信心满满地说。
德国《明镜》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