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看见台湾》:看见问题,“别再回避”
本报特约撰稿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8日
31
版)
齐柏林导演的《看见台湾》获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图片来源 CFP
五颜六色的被污染的河流、被掏空的中央山脉、工厂排放的有毒浓烟……正在台湾热映的纪录片《看见台湾》,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台湾。
《看见台湾》由侯孝贤担任监制、“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吴念真旁白,是台湾史上耗资最大的纪录片,上映以来横扫台湾纪录片票房纪录。
马英九等许多政治人物出面支持《看见台湾》。台湾《联合报》称,到电影院看《看见台湾》,成为一场新的“爱台湾运动”。
讲述台湾岛的“美丽与哀愁”
“如果我们是飞鸟,滑过台湾上空,看见的会是什么景象?导演齐柏林与《看见台湾》让我们化身飞鸟,以鸟目看我们安居的土地。”台湾《联合报》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
《看见台湾》由侯孝贤担任监制、“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吴念真旁白,耗资900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845万元),是台湾史上耗资最大的纪录片。11月1日上映以来,该片横扫台湾纪录片票房纪录。
影片的开头是人们熟悉的台湾美景:连绵葱郁的中央山脉在蓝天的映衬下巍峨秀丽,瀑布像白色丝带一样点缀其中,海面一片碧绿……
然后,镜头一转,观众看到了美景的另一面。伴随着吴念真的旁白,画面定格在入海口上,黑色的浓稠河水涌向大海,与未被污染的海水泾渭分明;工厂在下雨天偷偷排放污水,把河水染成了红色;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嘉义县东石乡陵园浸泡在水中;传统景区阿里山一处观景平台下,随时都有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危险。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在这里看日出。
这些画面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台湾媒体评论称,《看见台湾》讲述了台湾岛的“美丽与哀愁”,前半段美得震撼,后半段丑得惊心。
“我们习惯向人介绍台湾的人情味、好吃的夜市、井然有序的捷运(地铁)文化,但我们很少换个高度与角度,重新看看这个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地方。”该片导演齐柏林告诉香港中评社。
“抵不住一片云的力量”
台湾《苹果日报》称,《看见台湾》的背后,是一个公务员突破主流价值观、实现梦想的故事。他放弃公职,变卖家产,只想拍摄一部纪录片。
这个公务员就是齐柏林,他从小就有“飞上天空”的梦想。
“齐柏林”这3个字,也是德国一位飞行员的名字。中评社称,导演齐柏林与航拍的缘分早已注定。
这位导演说:“我父亲来自河南,他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对飞行也没有任何梦想,却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2011年,齐柏林是捧着“铁饭碗”的台湾公务员,退休后可以领到400多万元新台币的退休金。他发现自己视力渐渐模糊,体能开始下降,担心退休后很难完成高空拍摄的任务。经过一番挣扎,他辞掉工作,去拍纪录片。
筹备的过程困难重重。航拍器材价格昂贵,租用直升机的费用和燃料费也是不小的开支。齐柏林将房屋抵押出去,筹集启动资金。《看见台湾》的航拍时间约400小时,仅租用直升机一项就花去400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820万元)。
更大的挑战来自天气,每次升空,齐柏林都很焦虑。“台湾能见度好的天气不多,多数时间我们都在等待;即便升空,为了保持图像稳定,我们还要与强大的气流搏斗,拍摄过程很危险,”齐柏林对《苹果日报》表示,“开拍之初遇到的这些问题让我沮丧。”
《看见台湾》的拍摄和制作耗时3年。“在等待的时光里,我常常不耐烦,但有时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证明了人类的渺小呢?你能飞到4000米高,却抵不住一片云的力量。”齐柏林在博客上写道。
掀起聚焦环保的“宁静革命”
台湾《中时电子报》称,《看见台湾》上映以来“叫好又叫座”,上至“立法委员”,下至在校学生,都走进影院观看此片,不少学校和企业甚至组团包场。
许多政治人物出面支持《看见台湾》。
影片上映后,导演齐柏林受马英九邀请,谈他执导这部纪录片的想法。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走进影院观看此片,蔡英文则在脸谱网上分享了此片上映的消息。慈济基金会创始人证严上人呼吁:“环保生态的问题没有边界,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看《看见台湾》。”
《联合报》称,到电影院看《看见台湾》,成为一场新的“爱台湾运动”。
片中暴露出的污染问题成为台湾民众追问的焦点,相关新闻也成了近日台湾的热点新闻。
台湾地区行政领导人江宜桦决定成立专门的小组,集中研讨片中提出的土地破坏、污染等问题。
《联合报》称,《看见台湾》中的影像震撼人心,其掀起的关注台湾环境的“宁静革命”,随着票房的不断增加默默扩大。
“既然已经看见,就别再回避”
齐柏林几乎飞越过台湾的每个角落。他对《苹果日报》表示,每次看到台湾壮丽的自然景色,心中都不禁发出赞叹,但这些年来,想在飞行中看到台湾美丽的景观,已经不容易了,要飞得更高、更远,或是飞到人烟较少的地方,才能看到纯净的海水和天然的海岸线。
台湾岛的生态问题一直存在,为何《看见台湾》引发的环保呼声如此震撼?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齐柏林说:“这些污染一直存在,之前未被关注,是因为我们不愿看到,或是假装它们不存在。既然已经看见,就别再回避。”
“台湾数十年来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太过空洞,环保团体不断揭露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却很难进入公众的脑海。这部影片开创了新的视野,让许多人重新看待环境。”台湾地球公民基金会负责人李根正分析道。
台湾地区原副领导人萧万长对《联合报》表示,过去几十年,台湾太强调拼经济而牺牲了环保,现在只是在偿还过去的债务而已。
《联合报》在社论《看见台湾不该只有视觉反省》中称,《看见台湾》引发这么大的感动,源于台湾人对山川人文的陌生。山地占了台湾岛面积的七成,但长期的山地管制阻隔了人们与壮丽山峦的亲近;台湾虽被海洋拥抱,长期的海岸管制却使台湾毫无海洋文明。
“但台湾不能只停留在‘被看见’的层面。”李根正认为,台湾民众需要反思,这些环境问题是谁造成的。在公民介入政治决策,社会团体“借题发挥”引起共鸣,引导民众注意深层次问题方面,台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齐柏林小档案
1964年生于台湾台北市
1990年成为公务员后,负责航拍台湾重大工程的兴建过程
1998年在《大地》杂志上发表空中摄影作品
1999年出版空中摄影集《上天下地看家园》
五颜六色的被污染的河流、被掏空的中央山脉、工厂排放的有毒浓烟……正在台湾热映的纪录片《看见台湾》,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台湾。
《看见台湾》由侯孝贤担任监制、“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吴念真旁白,是台湾史上耗资最大的纪录片,上映以来横扫台湾纪录片票房纪录。
马英九等许多政治人物出面支持《看见台湾》。台湾《联合报》称,到电影院看《看见台湾》,成为一场新的“爱台湾运动”。
讲述台湾岛的“美丽与哀愁”
“如果我们是飞鸟,滑过台湾上空,看见的会是什么景象?导演齐柏林与《看见台湾》让我们化身飞鸟,以鸟目看我们安居的土地。”台湾《联合报》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
《看见台湾》由侯孝贤担任监制、“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吴念真旁白,耗资900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845万元),是台湾史上耗资最大的纪录片。11月1日上映以来,该片横扫台湾纪录片票房纪录。
影片的开头是人们熟悉的台湾美景:连绵葱郁的中央山脉在蓝天的映衬下巍峨秀丽,瀑布像白色丝带一样点缀其中,海面一片碧绿……
然后,镜头一转,观众看到了美景的另一面。伴随着吴念真的旁白,画面定格在入海口上,黑色的浓稠河水涌向大海,与未被污染的海水泾渭分明;工厂在下雨天偷偷排放污水,把河水染成了红色;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嘉义县东石乡陵园浸泡在水中;传统景区阿里山一处观景平台下,随时都有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危险。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在这里看日出。
这些画面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台湾媒体评论称,《看见台湾》讲述了台湾岛的“美丽与哀愁”,前半段美得震撼,后半段丑得惊心。
“我们习惯向人介绍台湾的人情味、好吃的夜市、井然有序的捷运(地铁)文化,但我们很少换个高度与角度,重新看看这个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地方。”该片导演齐柏林告诉香港中评社。
“抵不住一片云的力量”
台湾《苹果日报》称,《看见台湾》的背后,是一个公务员突破主流价值观、实现梦想的故事。他放弃公职,变卖家产,只想拍摄一部纪录片。
这个公务员就是齐柏林,他从小就有“飞上天空”的梦想。
“齐柏林”这3个字,也是德国一位飞行员的名字。中评社称,导演齐柏林与航拍的缘分早已注定。
这位导演说:“我父亲来自河南,他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对飞行也没有任何梦想,却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2011年,齐柏林是捧着“铁饭碗”的台湾公务员,退休后可以领到400多万元新台币的退休金。他发现自己视力渐渐模糊,体能开始下降,担心退休后很难完成高空拍摄的任务。经过一番挣扎,他辞掉工作,去拍纪录片。
筹备的过程困难重重。航拍器材价格昂贵,租用直升机的费用和燃料费也是不小的开支。齐柏林将房屋抵押出去,筹集启动资金。《看见台湾》的航拍时间约400小时,仅租用直升机一项就花去400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820万元)。
更大的挑战来自天气,每次升空,齐柏林都很焦虑。“台湾能见度好的天气不多,多数时间我们都在等待;即便升空,为了保持图像稳定,我们还要与强大的气流搏斗,拍摄过程很危险,”齐柏林对《苹果日报》表示,“开拍之初遇到的这些问题让我沮丧。”
《看见台湾》的拍摄和制作耗时3年。“在等待的时光里,我常常不耐烦,但有时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证明了人类的渺小呢?你能飞到4000米高,却抵不住一片云的力量。”齐柏林在博客上写道。
掀起聚焦环保的“宁静革命”
台湾《中时电子报》称,《看见台湾》上映以来“叫好又叫座”,上至“立法委员”,下至在校学生,都走进影院观看此片,不少学校和企业甚至组团包场。
许多政治人物出面支持《看见台湾》。
影片上映后,导演齐柏林受马英九邀请,谈他执导这部纪录片的想法。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走进影院观看此片,蔡英文则在脸谱网上分享了此片上映的消息。慈济基金会创始人证严上人呼吁:“环保生态的问题没有边界,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看《看见台湾》。”
《联合报》称,到电影院看《看见台湾》,成为一场新的“爱台湾运动”。
片中暴露出的污染问题成为台湾民众追问的焦点,相关新闻也成了近日台湾的热点新闻。
台湾地区行政领导人江宜桦决定成立专门的小组,集中研讨片中提出的土地破坏、污染等问题。
《联合报》称,《看见台湾》中的影像震撼人心,其掀起的关注台湾环境的“宁静革命”,随着票房的不断增加默默扩大。
“既然已经看见,就别再回避”
齐柏林几乎飞越过台湾的每个角落。他对《苹果日报》表示,每次看到台湾壮丽的自然景色,心中都不禁发出赞叹,但这些年来,想在飞行中看到台湾美丽的景观,已经不容易了,要飞得更高、更远,或是飞到人烟较少的地方,才能看到纯净的海水和天然的海岸线。
台湾岛的生态问题一直存在,为何《看见台湾》引发的环保呼声如此震撼?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齐柏林说:“这些污染一直存在,之前未被关注,是因为我们不愿看到,或是假装它们不存在。既然已经看见,就别再回避。”
“台湾数十年来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太过空洞,环保团体不断揭露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却很难进入公众的脑海。这部影片开创了新的视野,让许多人重新看待环境。”台湾地球公民基金会负责人李根正分析道。
台湾地区原副领导人萧万长对《联合报》表示,过去几十年,台湾太强调拼经济而牺牲了环保,现在只是在偿还过去的债务而已。
《联合报》在社论《看见台湾不该只有视觉反省》中称,《看见台湾》引发这么大的感动,源于台湾人对山川人文的陌生。山地占了台湾岛面积的七成,但长期的山地管制阻隔了人们与壮丽山峦的亲近;台湾虽被海洋拥抱,长期的海岸管制却使台湾毫无海洋文明。
“但台湾不能只停留在‘被看见’的层面。”李根正认为,台湾民众需要反思,这些环境问题是谁造成的。在公民介入政治决策,社会团体“借题发挥”引起共鸣,引导民众注意深层次问题方面,台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齐柏林小档案
1964年生于台湾台北市
1990年成为公务员后,负责航拍台湾重大工程的兴建过程
1998年在《大地》杂志上发表空中摄影作品
1999年出版空中摄影集《上天下地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