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私营报纸:政治开禁,经济受困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04日
23
版)
|
缅甸仰光街头,报童在推销报纸。 |
|
缅甸《每日之声报》办公室内,编辑们在工作。 |
一年多以前,缅甸废除了新闻审查制度,今年4月又解除了报禁,私营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缅甸的很多报人为报纸盈利伤脑筋。缅甸《伊洛瓦底》杂志称,国营报纸占主导地位、缺乏广告资源的现实,意味着一些刚刚诞生的私营报纸在“婴儿期”就已经掉了队。
私营报纸处境艰难
“每家报社都在失血,”不久前,拥有一份日报的缅甸密兹玛传媒集团CEO密瑞对美国《纽约时报》说,“要准备战斗,也要准备失败。”
密瑞说的,是缅甸解除报禁后创办的那些私营报纸。
上世纪60年代,缅甸奈温军政府下令,禁止私人经营报纸。1988年,苏貌将军掌握政权,允许私营周刊出版,但必须经受严格的审查。2011年,文官政府取代军政府执掌缅甸政权,于2012年废除了新闻审查制度,今年4月又解除了报禁,允许私人办报。
今年年初,缅甸有26家私营公司取得了发行日报的执照。4月,缅甸市面上出现的私营日报,让缅甸人在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读到未经审查的报纸。
率先上市的4份私营日报均为缅文报纸:《联合日报》、《每日之声报》、《金色新土报》和《标准时报》。后来,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七天日报》、《十一日报》、《仰光时报》等6份缅文日报,以及英文的《缅甸自由日报》。
81岁的钦貌礼是《金色新土报》总编辑,今年4月1日报纸上摊那天,这位在二战后见证过缅甸报业繁荣的老报人非常激动。他回忆说,二战后缅甸报业市场庞大而蓬勃,有缅文报纸、英文报纸、印度文报纸,还有中文报纸,如今,缅甸报业“有望再现当年的繁荣”。
这或许只是老报人的美好愿望。业内人士普遍期待缅甸人被压抑了数十年的需求带来机遇,但低迷的发行量、广告资源匮乏和互联网的竞争,让刚刚诞生的私营报纸处境艰难。
“今年7月时,市面上有12家日报,现在已有3家关门大吉。”缅甸纸媒市场研究人士苏林昂说,剩下的9家报纸“也都没有盈利”。
每天亏损两三千美元
在缅甸私营报纸中,《七天日报》的日子相对好过。该报执行主编迎迎乃称,当前让她头疼的是“很难找到优秀的记者”,记者们都对脸谱网上了瘾,经常把独家消息发到脸谱网上,而不是发给编辑。
在她看来,读者似乎更喜欢耸人听闻的报道。“人们并不看重报道的质量。”她说。
“办一份日报曾是我们的梦想,”迎迎乃说,“我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许缅甸还没到大规模兴办日报的时候。我们现在没有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没准备好,尤其是在人员方面。”
苏林昂对私营日报的内容也有研究。他在接受缅甸《伊洛瓦底》杂志采访时指出,虽然这些日报刚创刊时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让读者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报纸开始出现后继乏力的状况。“刚创刊时,有些日报的报道很不错,创意也很好,不过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报纸经营不善,薪水不涨或下降,优秀的记者、编辑另谋高就。
这也是迪苏日夜担心的问题。
迪苏是缅甸惟一的私营英文日报《缅甸自由日报》的创办人。这位从业数十年的老报人曾多次与审查部门发生冲突,渴望取消新闻审查制度。如今,该制度已被取消,私人也可以办报,他才发现,办一份报纸仍不容易。
“我们省吃俭用,卖了房子,”迪苏说,“还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
报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迪苏正在考虑寻找投资,却担心投资者在打开支票簿的同时,提出“附带条件”。
自诞生之日起,缅甸私营报纸便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业内人士透露,制作一份绝大多数版面为彩版的日报,报纸的创办者每天就要亏损两三千美元。在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缅甸,即使是“土豪”,也会被这个数字折磨得寝食难安。
国营报纸的优势无可比拟
私营报纸在缅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广告商对它们的兴趣并不大。
“缅甸只有两份新创刊的日报广告较多,读者也习惯了从这两份报纸上了解产品信息。这两份报纸是《十一日报》和《七天日报》,”苏林昂说,“它们每天的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
拥有《十一日报》的十一传媒集团董事长丹图昂透露,这份报纸的日发行量约8.5万份,是缅甸最大的私营日报,即使如此,它也未能实现盈利。
《十一日报》的总编辑韦坡认为,如今缅甸的私营日报大多有“姊妹期刊”,在报道内容上,日报未能很好地与这些颇受广告商青睐的期刊区分开,因此对广告商没有吸引力。
在韦坡看来,报禁解除之初,国人对私营报纸的新鲜感一度使缅甸报业“欣欣向荣”,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报业将回到理性竞争的轨道上,一些报纸将在竞争中消亡。
革革是《仰光时报》的创办人和CEO。谈起办报的艰辛,革革有一肚子苦水。他认为,私营报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国营报纸那样的“特权”。
《仰光时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两家国营报纸:《镜报》和《缅甸新光报》。这两份报纸上的广告源源不断,还能拿到可观的政府补贴。《仰光时报》没有这些优势。
一片唱衰声中,仍有人看好私营报纸的未来
缅甸宣布解除报禁后,美国《大西洋月刊》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基础建设不足或将影响缅甸私营报纸的发展。报道称,缅甸物流网络不健全,通讯网络的建设也很落后,将排好的版面通过网络传给印刷厂,把报纸运送到指定的报摊,都有不小的难度。
《纽约时报》也在11月27日的一篇报道中称:“私营报纸在缅甸大城市的投递仍不稳定,尤其是在雨季,乡村地区的投递更是几乎不存在。”“私营报纸的零售价格对许多读者来说太贵了,国营报纸的售价是它的零头。”
除了跟国营报纸竞争,缅甸私营报纸还得跟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争受众。
“报纸对缅甸来说实在是个新兴行业,所以人们都在办报,”密兹玛传媒集团CEO密瑞说,“但你不会想做10年的报纸。我们的未来是移动媒体。”
在一片唱衰声中,《七天日报》的主编阿曼对私营报纸的经营状况仍有信心。在他看来,缅甸的广告市场正在成长,私营报纸必将从中受益。
“在广告淡季,有时我们一天的广告不足以弥补报纸的运营成本。现在是旺季,广告量有了很大提高,报纸可以赚到钱……从长远来看,报纸广告会有增长。”阿曼表示。
阿曼拒绝透露《七天日报》的发行量,只是话里有话地说:“如果一份日报每天的销量达到7万份,那它就能生存下去并盈利。”
这或许并非盲目乐观。去年11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称,随着缅甸开启政治改革,这个“坐拥未开发能源及6000万人口、被多数西方投资者忘却了数十年的国度”,敞开双臂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该国的城市精英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成长迅速,正在养成对汽车、软饮料等的喜好。经济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参与和推动,这样看来,缅甸私营报纸有发展的潜力。
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阿曼颇有信心:“眼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远处的希望了。”
一年多以前,缅甸废除了新闻审查制度,今年4月又解除了报禁,私营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缅甸的很多报人为报纸盈利伤脑筋。缅甸《伊洛瓦底》杂志称,国营报纸占主导地位、缺乏广告资源的现实,意味着一些刚刚诞生的私营报纸在“婴儿期”就已经掉了队。
私营报纸处境艰难
“每家报社都在失血,”不久前,拥有一份日报的缅甸密兹玛传媒集团CEO密瑞对美国《纽约时报》说,“要准备战斗,也要准备失败。”
密瑞说的,是缅甸解除报禁后创办的那些私营报纸。
上世纪60年代,缅甸奈温军政府下令,禁止私人经营报纸。1988年,苏貌将军掌握政权,允许私营周刊出版,但必须经受严格的审查。2011年,文官政府取代军政府执掌缅甸政权,于2012年废除了新闻审查制度,今年4月又解除了报禁,允许私人办报。
今年年初,缅甸有26家私营公司取得了发行日报的执照。4月,缅甸市面上出现的私营日报,让缅甸人在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读到未经审查的报纸。
率先上市的4份私营日报均为缅文报纸:《联合日报》、《每日之声报》、《金色新土报》和《标准时报》。后来,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七天日报》、《十一日报》、《仰光时报》等6份缅文日报,以及英文的《缅甸自由日报》。
81岁的钦貌礼是《金色新土报》总编辑,今年4月1日报纸上摊那天,这位在二战后见证过缅甸报业繁荣的老报人非常激动。他回忆说,二战后缅甸报业市场庞大而蓬勃,有缅文报纸、英文报纸、印度文报纸,还有中文报纸,如今,缅甸报业“有望再现当年的繁荣”。
这或许只是老报人的美好愿望。业内人士普遍期待缅甸人被压抑了数十年的需求带来机遇,但低迷的发行量、广告资源匮乏和互联网的竞争,让刚刚诞生的私营报纸处境艰难。
“今年7月时,市面上有12家日报,现在已有3家关门大吉。”缅甸纸媒市场研究人士苏林昂说,剩下的9家报纸“也都没有盈利”。
每天亏损两三千美元
在缅甸私营报纸中,《七天日报》的日子相对好过。该报执行主编迎迎乃称,当前让她头疼的是“很难找到优秀的记者”,记者们都对脸谱网上了瘾,经常把独家消息发到脸谱网上,而不是发给编辑。
在她看来,读者似乎更喜欢耸人听闻的报道。“人们并不看重报道的质量。”她说。
“办一份日报曾是我们的梦想,”迎迎乃说,“我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许缅甸还没到大规模兴办日报的时候。我们现在没有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没准备好,尤其是在人员方面。”
苏林昂对私营日报的内容也有研究。他在接受缅甸《伊洛瓦底》杂志采访时指出,虽然这些日报刚创刊时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让读者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报纸开始出现后继乏力的状况。“刚创刊时,有些日报的报道很不错,创意也很好,不过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报纸经营不善,薪水不涨或下降,优秀的记者、编辑另谋高就。
这也是迪苏日夜担心的问题。
迪苏是缅甸惟一的私营英文日报《缅甸自由日报》的创办人。这位从业数十年的老报人曾多次与审查部门发生冲突,渴望取消新闻审查制度。如今,该制度已被取消,私人也可以办报,他才发现,办一份报纸仍不容易。
“我们省吃俭用,卖了房子,”迪苏说,“还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
报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迪苏正在考虑寻找投资,却担心投资者在打开支票簿的同时,提出“附带条件”。
自诞生之日起,缅甸私营报纸便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业内人士透露,制作一份绝大多数版面为彩版的日报,报纸的创办者每天就要亏损两三千美元。在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缅甸,即使是“土豪”,也会被这个数字折磨得寝食难安。
国营报纸的优势无可比拟
私营报纸在缅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广告商对它们的兴趣并不大。
“缅甸只有两份新创刊的日报广告较多,读者也习惯了从这两份报纸上了解产品信息。这两份报纸是《十一日报》和《七天日报》,”苏林昂说,“它们每天的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
拥有《十一日报》的十一传媒集团董事长丹图昂透露,这份报纸的日发行量约8.5万份,是缅甸最大的私营日报,即使如此,它也未能实现盈利。
《十一日报》的总编辑韦坡认为,如今缅甸的私营日报大多有“姊妹期刊”,在报道内容上,日报未能很好地与这些颇受广告商青睐的期刊区分开,因此对广告商没有吸引力。
在韦坡看来,报禁解除之初,国人对私营报纸的新鲜感一度使缅甸报业“欣欣向荣”,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报业将回到理性竞争的轨道上,一些报纸将在竞争中消亡。
革革是《仰光时报》的创办人和CEO。谈起办报的艰辛,革革有一肚子苦水。他认为,私营报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国营报纸那样的“特权”。
《仰光时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两家国营报纸:《镜报》和《缅甸新光报》。这两份报纸上的广告源源不断,还能拿到可观的政府补贴。《仰光时报》没有这些优势。
一片唱衰声中,仍有人看好私营报纸的未来
缅甸宣布解除报禁后,美国《大西洋月刊》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基础建设不足或将影响缅甸私营报纸的发展。报道称,缅甸物流网络不健全,通讯网络的建设也很落后,将排好的版面通过网络传给印刷厂,把报纸运送到指定的报摊,都有不小的难度。
《纽约时报》也在11月27日的一篇报道中称:“私营报纸在缅甸大城市的投递仍不稳定,尤其是在雨季,乡村地区的投递更是几乎不存在。”“私营报纸的零售价格对许多读者来说太贵了,国营报纸的售价是它的零头。”
除了跟国营报纸竞争,缅甸私营报纸还得跟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争受众。
“报纸对缅甸来说实在是个新兴行业,所以人们都在办报,”密兹玛传媒集团CEO密瑞说,“但你不会想做10年的报纸。我们的未来是移动媒体。”
在一片唱衰声中,《七天日报》的主编阿曼对私营报纸的经营状况仍有信心。在他看来,缅甸的广告市场正在成长,私营报纸必将从中受益。
“在广告淡季,有时我们一天的广告不足以弥补报纸的运营成本。现在是旺季,广告量有了很大提高,报纸可以赚到钱……从长远来看,报纸广告会有增长。”阿曼表示。
阿曼拒绝透露《七天日报》的发行量,只是话里有话地说:“如果一份日报每天的销量达到7万份,那它就能生存下去并盈利。”
这或许并非盲目乐观。去年11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称,随着缅甸开启政治改革,这个“坐拥未开发能源及6000万人口、被多数西方投资者忘却了数十年的国度”,敞开双臂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该国的城市精英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成长迅速,正在养成对汽车、软饮料等的喜好。经济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参与和推动,这样看来,缅甸私营报纸有发展的潜力。
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阿曼颇有信心:“眼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远处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