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远离俗世,寻访隐士故居
爱尔兰:山海迷雾白日梦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哈尔 ○编译 池晴佳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27日
42
版)
 |
修士寓所及他们的墓地 |
 |
这座简陋的建筑便是隐士们曾经的修行之所。 |
 |
迈克尔岛不时被海雾笼罩 |
 |
迈克尔岛远观 |
爱尔兰西南海岸外的孤岛,曾吸引最虔诚的信徒前往修行。百年后,人们越过海浪与峭壁的屏障来此凭吊,只为给自己编织一个远离俗世的梦,哪怕仅有须臾。
如果有谁能解释,为何每年都有上万人踏上去往斯凯利格·迈克尔岛(Skellig Michael)的艰难旅程,约翰·奥沙或许是合适的人选。过去15年里,每年开春到初秋,这个面色红润的汉子都会开一条简陋的拖网渔船,穿越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面,将游客从Derrynane港运载到那个距爱尔兰西南海岸8英里的荒岛上。包括他的渔船在内,整个海峡只有14条船获准运营。航渡结束后,乘客还得从船上跳上混凝土码头,再往上爬618级石阶。石阶崎岖狭窄,碰到雨天非常滑,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几百英尺深的悬崖间仅隔一道脆弱的围栏。
这一番折腾,只为一睹散落在山间的废墟。“我猜,他们是想搞清楚那些家伙曾经在那里做些啥。”奥沙边说边往前走,同行的还有其他8位旅客以及四条他很喜欢的梗犬。
奥沙提到的“那些家伙”,指的是约在公元600至1200年间生活在岛上的一群修道士,他们也是吸引我到访这里的原因。虽然遭受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修道士们当年生活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竖立在坟墓上的凯尔特十字架;小教堂的遗迹;一座造型粗犷的礼拜堂和几座蜂窝状建筑——相当于简易宿舍,其底部由平板石干砌而成,与圆顶合成整体。它们是理性主义统治西方世界前那个时代的标志,彼时,对神学的狂热信仰是社会主流。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僧侣社区”见证了曾经的我们是多么执迷于神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迈克尔岛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称该岛“独一无二地描绘了广布于北非、近东、欧洲的基督教修道制度的极致”。被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海洋隔离开来,岛上的修道院提供了与其他修道院一样的功能:暗夜中的神秘灯塔,迷茫时的感人号召,让信众心向上帝。
渡船甲板上的众生相
历时1小时45分的海上行程中,我结识了同船的伙伴们——清一色的爱尔兰人,都是第一次去迈克尔岛。大多数人坐在置于露天甲板两边的木凳上。
“造访迈克尔岛是每个爱尔兰人的夙愿。”一位40岁左右的男士说道,他和妻子均在都柏林从事会计工作,穿着登对的夹克,一方说话时另一方经常插嘴,好不热闹。另一对夫妇声称他们是来观鸟的。实际上,他们在船上就已提前展开这项活动:一只翼展达6英尺(约1.8米)的北方鲣鸟安静地在头顶盘旋,像一架“捕食者”无人机。
还有一位来自科克郡(属爱尔兰南部芒斯特省)的大学生,穿葵黄色牛仔裤、蓝色漆皮高筒运动鞋,一身时尚打扮,惟独上身不见外套,就一件T恤,冻得发抖。他一路上都在专心阅读一本随身携带的、讲述迈克尔岛的精装书。“在某种程度上,迈克尔岛是我们爱尔兰人身心的一部分。”他说。
最后是一位上年纪的老人,衣服破旧,头顶粗呢帽,带着女儿同行。后者看上去也有50来岁了,依然穿着闪亮的金色凉鞋,脚趾甲涂成红色,手捧一杯拿铁咖啡,玩着iPhone。“参观迈克尔岛是我毕生的梦想,”老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毫无疑问,它是一座圣地。”
狂风恶浪无碍隐士修行
天色很暗,小船的马达轰鸣着,风中传来海藻和盐的味道。航路前方,覆盖着低矮的云层和水汽造成的帷幕。最开始,远远看过去,迈克尔岛只是海平面上的一块小凸起。船快接近码头时,它才陡然伟岸起来,一座峭壁环抱、怪石林立的庞然大物横亘我们面前,上头满满覆盖着橙色的地衣和翠绿的青草。我竖起脖子张望,可无论如何也望不见山顶。
上岸后,只有一条路通往修道院遗址。我和同行的客人们以适合各自状况的节奏缓缓攀登,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心思观赏风景。我从容而谨慎地挪着步,尽量避免往峭壁下看,以免让自己头晕后怕。我并非惟一一个感觉不适的。在一段没什么防护的阶梯处,我瞅见一位20多岁、身材魁梧的小伙正以别扭的姿势下山。我想,我下去的时候恐怕也得有样学样。
走了20多分钟,一道依稀可辨的挡土墙映入眼帘,过去,这道墙用来加固修士们赖以维生的梯田。穿过一座石门,再绕过一个转角,便是修道院遗址。“那就是吗?”我思忖着。随之涌上来的不是惆怅的情绪,而是对这些修士们顶着狂风恶浪,仍能在此安居的感慨。
孤寂的另一面是纯净
修士寓所里一片漆黑,空气潮湿。一条白色石英石板铺成的小径一头,隐约可见小教堂已经坍塌的围墙,修士们的墓地,还有用来储存饮用水的雨水收集池。顺着小径接近一段低矮的围墙,一座插着凯尔特十字架的坟茔就在脚边,大海的呼啸依然声声入耳,我不知怎地一阵心悸,赶紧抓住手边的石头稳住身形。此刻,我的想法就像萧伯纳1910年造访此地时那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不真实的、疯狂的地方,”他在一封信里这样描绘,“我告诉你,这地方不属于你我生活、工作的世界,它是梦境的一部分。”
于今,岛上居民留下的文字记录已难觅踪影。“迈克尔岛上的修士不愿让外界知道自己。”一位我在山顶碰到的当地导游解释道。按照他的说法,岛上最热闹的时候有15名修士,坟墓中的遗骨大多是成人,也有两名孩童,可能是修道院收养的孤儿。修士们平日以鸟蛋、鱼干为食,山腰种有蔬菜,有时养几头绵羊、山羊取奶,偶尔才会有粮食从大陆运抵岛上。
站在修道院遗址中,我意识到,迈克岛上的修士们在忍受与世隔绝、物质匮乏的折磨时,也必定会为这座岛质朴的、原生态的美感到愉悦:朱红色的夕阳;精致的、呈完美卵形的海鸟蛋;大雨倾盆之际飞瀑般的水帘……他们的生活去除了所有的“非必要”元素,留下一种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纯净,在他们看来,这座荒岛上的所有东西都在咏唱上帝的造物功绩。
一小时后,我已踏上了回码头的路,心头的不安比预想的小多了。返程路上,大家一开始都很安静,直到后来出现了一群海豚。它们在浅水区追逐嬉戏,不时以很高的弧度跃出水面。小狗们在甲板上奔跑,倾身凝视着水面,伺机猛扑,直到奥沙一把将它们揽进怀抱。
从Derrynane港下船,登上返回酒店的巴士,我的灵魂仿佛依然在梦的世界里徘徊。那是一场由修士、海豚、迷雾组成的白日梦,在这趟横越大海、翻过岩山的旅程结束后,久久不肯消逝。
□美国《纽约时报》

爱尔兰西南海岸外的孤岛,曾吸引最虔诚的信徒前往修行。百年后,人们越过海浪与峭壁的屏障来此凭吊,只为给自己编织一个远离俗世的梦,哪怕仅有须臾。
如果有谁能解释,为何每年都有上万人踏上去往斯凯利格·迈克尔岛(Skellig Michael)的艰难旅程,约翰·奥沙或许是合适的人选。过去15年里,每年开春到初秋,这个面色红润的汉子都会开一条简陋的拖网渔船,穿越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面,将游客从Derrynane港运载到那个距爱尔兰西南海岸8英里的荒岛上。包括他的渔船在内,整个海峡只有14条船获准运营。航渡结束后,乘客还得从船上跳上混凝土码头,再往上爬618级石阶。石阶崎岖狭窄,碰到雨天非常滑,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几百英尺深的悬崖间仅隔一道脆弱的围栏。
这一番折腾,只为一睹散落在山间的废墟。“我猜,他们是想搞清楚那些家伙曾经在那里做些啥。”奥沙边说边往前走,同行的还有其他8位旅客以及四条他很喜欢的梗犬。
奥沙提到的“那些家伙”,指的是约在公元600至1200年间生活在岛上的一群修道士,他们也是吸引我到访这里的原因。虽然遭受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修道士们当年生活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竖立在坟墓上的凯尔特十字架;小教堂的遗迹;一座造型粗犷的礼拜堂和几座蜂窝状建筑——相当于简易宿舍,其底部由平板石干砌而成,与圆顶合成整体。它们是理性主义统治西方世界前那个时代的标志,彼时,对神学的狂热信仰是社会主流。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僧侣社区”见证了曾经的我们是多么执迷于神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迈克尔岛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称该岛“独一无二地描绘了广布于北非、近东、欧洲的基督教修道制度的极致”。被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海洋隔离开来,岛上的修道院提供了与其他修道院一样的功能:暗夜中的神秘灯塔,迷茫时的感人号召,让信众心向上帝。
渡船甲板上的众生相
历时1小时45分的海上行程中,我结识了同船的伙伴们——清一色的爱尔兰人,都是第一次去迈克尔岛。大多数人坐在置于露天甲板两边的木凳上。
“造访迈克尔岛是每个爱尔兰人的夙愿。”一位40岁左右的男士说道,他和妻子均在都柏林从事会计工作,穿着登对的夹克,一方说话时另一方经常插嘴,好不热闹。另一对夫妇声称他们是来观鸟的。实际上,他们在船上就已提前展开这项活动:一只翼展达6英尺(约1.8米)的北方鲣鸟安静地在头顶盘旋,像一架“捕食者”无人机。
还有一位来自科克郡(属爱尔兰南部芒斯特省)的大学生,穿葵黄色牛仔裤、蓝色漆皮高筒运动鞋,一身时尚打扮,惟独上身不见外套,就一件T恤,冻得发抖。他一路上都在专心阅读一本随身携带的、讲述迈克尔岛的精装书。“在某种程度上,迈克尔岛是我们爱尔兰人身心的一部分。”他说。
最后是一位上年纪的老人,衣服破旧,头顶粗呢帽,带着女儿同行。后者看上去也有50来岁了,依然穿着闪亮的金色凉鞋,脚趾甲涂成红色,手捧一杯拿铁咖啡,玩着iPhone。“参观迈克尔岛是我毕生的梦想,”老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毫无疑问,它是一座圣地。”
狂风恶浪无碍隐士修行
天色很暗,小船的马达轰鸣着,风中传来海藻和盐的味道。航路前方,覆盖着低矮的云层和水汽造成的帷幕。最开始,远远看过去,迈克尔岛只是海平面上的一块小凸起。船快接近码头时,它才陡然伟岸起来,一座峭壁环抱、怪石林立的庞然大物横亘我们面前,上头满满覆盖着橙色的地衣和翠绿的青草。我竖起脖子张望,可无论如何也望不见山顶。
上岸后,只有一条路通往修道院遗址。我和同行的客人们以适合各自状况的节奏缓缓攀登,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心思观赏风景。我从容而谨慎地挪着步,尽量避免往峭壁下看,以免让自己头晕后怕。我并非惟一一个感觉不适的。在一段没什么防护的阶梯处,我瞅见一位20多岁、身材魁梧的小伙正以别扭的姿势下山。我想,我下去的时候恐怕也得有样学样。
走了20多分钟,一道依稀可辨的挡土墙映入眼帘,过去,这道墙用来加固修士们赖以维生的梯田。穿过一座石门,再绕过一个转角,便是修道院遗址。“那就是吗?”我思忖着。随之涌上来的不是惆怅的情绪,而是对这些修士们顶着狂风恶浪,仍能在此安居的感慨。
孤寂的另一面是纯净
修士寓所里一片漆黑,空气潮湿。一条白色石英石板铺成的小径一头,隐约可见小教堂已经坍塌的围墙,修士们的墓地,还有用来储存饮用水的雨水收集池。顺着小径接近一段低矮的围墙,一座插着凯尔特十字架的坟茔就在脚边,大海的呼啸依然声声入耳,我不知怎地一阵心悸,赶紧抓住手边的石头稳住身形。此刻,我的想法就像萧伯纳1910年造访此地时那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不真实的、疯狂的地方,”他在一封信里这样描绘,“我告诉你,这地方不属于你我生活、工作的世界,它是梦境的一部分。”
于今,岛上居民留下的文字记录已难觅踪影。“迈克尔岛上的修士不愿让外界知道自己。”一位我在山顶碰到的当地导游解释道。按照他的说法,岛上最热闹的时候有15名修士,坟墓中的遗骨大多是成人,也有两名孩童,可能是修道院收养的孤儿。修士们平日以鸟蛋、鱼干为食,山腰种有蔬菜,有时养几头绵羊、山羊取奶,偶尔才会有粮食从大陆运抵岛上。
站在修道院遗址中,我意识到,迈克岛上的修士们在忍受与世隔绝、物质匮乏的折磨时,也必定会为这座岛质朴的、原生态的美感到愉悦:朱红色的夕阳;精致的、呈完美卵形的海鸟蛋;大雨倾盆之际飞瀑般的水帘……他们的生活去除了所有的“非必要”元素,留下一种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纯净,在他们看来,这座荒岛上的所有东西都在咏唱上帝的造物功绩。
一小时后,我已踏上了回码头的路,心头的不安比预想的小多了。返程路上,大家一开始都很安静,直到后来出现了一群海豚。它们在浅水区追逐嬉戏,不时以很高的弧度跃出水面。小狗们在甲板上奔跑,倾身凝视着水面,伺机猛扑,直到奥沙一把将它们揽进怀抱。
从Derrynane港下船,登上返回酒店的巴士,我的灵魂仿佛依然在梦的世界里徘徊。那是一场由修士、海豚、迷雾组成的白日梦,在这趟横越大海、翻过岩山的旅程结束后,久久不肯消逝。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