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圣城”洗尽铅华
阿维尼翁:繁盛已逝,不伤悲
作者 [英] 简·莫里斯 编译 张贵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06日
42
版)
街角的自行车仍是数十年前的式样
人们在教皇宫广场前谈笑、乘凉
晨跑者的身影掠过罗纳河畔
卡巴乔的画作中似有隐喻
不复作为基督教世界首都时的辉煌,阿维尼翁在时光的长河中洗尽铅华,转而以深沉的历史之美征服旅人的心,将欢乐而非悲伤与他们分享。
英国诗人沃兹沃斯,曾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衰落感叹:“曾经的伟大已然逝去,连影子都不复存在,人类呀,应该为此悲伤。”这座一度强大的商业和政治重镇,如今却要依靠游客的“施舍”过活,想到这一点,威尼斯的确值得人们为她悲伤。
当然,也有许多地方选择不同的命运,失去了曾经的重要性,仍然让人欢欣鼓舞,法国的阿维尼翁就是这么一个去处。21世纪的它是一座中等规模的省会城市,人口约9.5万;而在14世纪,这里曾以基督教世界首都的身份享誉世界,长达60年。
阿维尼翁在1309年时变得伟大。那一年,新当选的法国籍教皇克莱门特五世(Clement V)厌烦了死气沉沉的罗马,选择住在“罗纳河边的快乐小城”。他把整个教廷搬到了阿维尼翁,红衣主教、神父、牧师、学者和典籍管理员……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克莱门特之后的6名继任者也都以此为根据地,逐渐将原本的乡间小镇转化为辉煌的宗教殿堂。
过山车般的历史
今日阿维尼翁不复繁盛,但无须为此悲伤。在一个温暖的夜晚信步走进城门,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市中心,扑面而来的只有惊奇和愉悦。尽管教廷已离开几百年,它的遗产在泛光灯照耀下显得很新,简直会被误认为舞台布景。连绵的城楼、雉堞和阶梯令人目不暇接,大教堂顶部矗立着金色圣母像;几乎所有历史建筑都有通道、边门或者暗道相连,环抱着绿树如茵的庭院和广场。这座城市绝不死寂,因为建筑物鳞次栉比,谁说话都能听到清楚的回声。
教皇宫广场(Place du Palais)上,游客们高声谈笑、招呼服务员、拍照,抑或和着小型爵士乐队的演奏用脚打拍子,热闹非凡。那么,让我也找张桌子坐下,点上一杯咖啡,在广场对面市政厅和大剧院的倒影下,以穿越历史的目光凝视这座非凡城市的本性吧。
即便在教皇到来前,阿维尼翁也不寂寞。在这个大舞台上,罗马人、哥特人、撒拉逊人、神圣罗马帝国、十字军、路易二世、普罗旺斯的各色伯爵、西西里的皇后……曾上演一幕幕人间活剧。教廷回归罗马后,基督教的分裂仍然诱使一些“伪教皇”来到阿维尼翁建立君主政权。直到1791年,在大革命的风暴中,阿维尼翁才回归法国中央政府管辖。
也许,正是过山车般的历史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独特性。之后两个世纪,它逃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让自己的文化传承得到了适度的商业开发。啜饮过香醇的咖啡,逡巡在古老但维护良好的城墙下,倾听着钟楼广场(Place de l’Horloge)上的大钟以柔和的声音报时,身处异国的陌生感早已溜走,充溢在我心中的,只有胜似本地人的怡然自得。
温和的气候、秀丽的田园风光、叫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壮丽辉煌的古迹,一切都凸显着阿维尼翁的活力,更不用说这座城市的主题歌《在亚维农的桥上(Sur Le Pont D'Avignon)》了,它曼妙的旋律简直像一封邀请函,邀你到罗纳河上残存的断桥下翩翩起舞。
谁都能找到美好时光
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来到阿维尼翁,都可以发现各自的美好时光。几个世纪以来,慕尼黑和威尼斯的金融家来此淘金,信仰多样的艺术家和演员也来这里发展事业,他们的影响延续至今。每到6月,整座城市就沉浸在一年一度的阿维尼翁艺术节的欢乐气氛中。这个艺术节也是全欧洲最大的庆典之一,但对我来说,仅仅来到阿维尼翁就好像在过节。
想品尝特色美食吗?我推荐三种当地的菜品,也许有点古怪,但绝对值得尝试。首先是一罐冰冻的酸奶,里面放了荔枝,香甜爽口。第二种叫奶油蘑菇鲜扇贝(Coquilles St Jacques),价钱有点贵,但物有所值——伴着街头手风琴师弹奏的巴赫乐曲,让人食指大动。最后一种是用贝壳盛着的牡蛎,往往在隐蔽的市场小食摊一角,佐以白葡萄酒,鲜美至极。
喜欢凑热闹吗?你绝对不会失望。百花齐放的时装、形形色色的面孔、爱出风头的自我陶醉者、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以及衣冠楚楚的绅士……要欣赏“人”,没有哪里比阿维尼翁更合适了。有时候,我会蹲在歌剧院门前的石阶上,花小半天时间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慢慢观察人类从婴儿到老年的各种状态,这未尝不是种乐趣。
打算探索城市的心脏?阿维尼翁的街道狭窄曲折,要想在城里转转,步行是最好的方式,其间,总有机会发现它意想不到的一面。回溯到罗马教皇统治时期,红衣主教都有权建造规模略小的宫殿和教堂,因此,阿维尼翁旧城区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趣味盎然的建筑,林立的十字架刺破天空,正如大马士革的天空被清真寺的尖塔布满那样。
当你在这里闲逛、凝视、狂饮暴食、捧腹大笑,或者对陌生人的微笑有所回应时,就会意识到,阿维尼翁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黑暗中世纪的遗产,更多的是历史带来的深沉之美。
和文化碎片擦肩而过
好几回,穿过一道不知名的石拱门,我看到一艘巨大的白色游艇在罗纳河上航行,它也许是往北驶向里昂,或许是往南开往马赛。数百年以来,船只经过水路往来于瑞士和地中海,通过作为“桥梁”的阿维尼翁,货物和金钱、思想和主义,从欧洲的一方流向另一方。
这从文化角度解释了阿维尼翁的存在价值。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的文化碎片在此日积月累,最终沉淀在散落于全城的几十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当中。不夸张地讲,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吃早餐,或是去买一点小小的纪念品,你都会在不经意间和这些碎片擦肩而过。
此番来阿维尼翁,我脑海里的确有一枚碎片的轮廓,那是16世纪早期威尼斯著名画家维托雷·卡巴乔的手迹。我知道,它就挂在小皇宫博物馆(Petit Palais)里,有传说称,这幅画当中隐藏着某种视觉谜题,更奇特的是,没有任何一幅复制品能给人相同的感受。
博物馆位于教皇宫广场前面,14世纪时,它是一位红衣主教的产业。耳畔萦绕着不知来自何处的音乐,路过咖啡馆,将等待观光客的巴士抛在脑后,我径直奔进博物馆,穿过一条又冷又暗的走廊,再走下一个安静的螺旋梯,眼前便呈现出长长的石砌展厅,里面挂满了来自中世纪的宗教绘画,每幅都有金色的画框,富丽堂皇,在我周围兀自闪耀。
我不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那幅画,端详许久,却始终没有得出画中谜题的答案。但我并不介意。能够在这里体会到灵魂的欢愉就够了,卡巴乔想必也会同意这种观点吧。
英国《金融时报》
不复作为基督教世界首都时的辉煌,阿维尼翁在时光的长河中洗尽铅华,转而以深沉的历史之美征服旅人的心,将欢乐而非悲伤与他们分享。
英国诗人沃兹沃斯,曾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衰落感叹:“曾经的伟大已然逝去,连影子都不复存在,人类呀,应该为此悲伤。”这座一度强大的商业和政治重镇,如今却要依靠游客的“施舍”过活,想到这一点,威尼斯的确值得人们为她悲伤。
当然,也有许多地方选择不同的命运,失去了曾经的重要性,仍然让人欢欣鼓舞,法国的阿维尼翁就是这么一个去处。21世纪的它是一座中等规模的省会城市,人口约9.5万;而在14世纪,这里曾以基督教世界首都的身份享誉世界,长达60年。
阿维尼翁在1309年时变得伟大。那一年,新当选的法国籍教皇克莱门特五世(Clement V)厌烦了死气沉沉的罗马,选择住在“罗纳河边的快乐小城”。他把整个教廷搬到了阿维尼翁,红衣主教、神父、牧师、学者和典籍管理员……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克莱门特之后的6名继任者也都以此为根据地,逐渐将原本的乡间小镇转化为辉煌的宗教殿堂。
过山车般的历史
今日阿维尼翁不复繁盛,但无须为此悲伤。在一个温暖的夜晚信步走进城门,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市中心,扑面而来的只有惊奇和愉悦。尽管教廷已离开几百年,它的遗产在泛光灯照耀下显得很新,简直会被误认为舞台布景。连绵的城楼、雉堞和阶梯令人目不暇接,大教堂顶部矗立着金色圣母像;几乎所有历史建筑都有通道、边门或者暗道相连,环抱着绿树如茵的庭院和广场。这座城市绝不死寂,因为建筑物鳞次栉比,谁说话都能听到清楚的回声。
教皇宫广场(Place du Palais)上,游客们高声谈笑、招呼服务员、拍照,抑或和着小型爵士乐队的演奏用脚打拍子,热闹非凡。那么,让我也找张桌子坐下,点上一杯咖啡,在广场对面市政厅和大剧院的倒影下,以穿越历史的目光凝视这座非凡城市的本性吧。
即便在教皇到来前,阿维尼翁也不寂寞。在这个大舞台上,罗马人、哥特人、撒拉逊人、神圣罗马帝国、十字军、路易二世、普罗旺斯的各色伯爵、西西里的皇后……曾上演一幕幕人间活剧。教廷回归罗马后,基督教的分裂仍然诱使一些“伪教皇”来到阿维尼翁建立君主政权。直到1791年,在大革命的风暴中,阿维尼翁才回归法国中央政府管辖。
也许,正是过山车般的历史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独特性。之后两个世纪,它逃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让自己的文化传承得到了适度的商业开发。啜饮过香醇的咖啡,逡巡在古老但维护良好的城墙下,倾听着钟楼广场(Place de l’Horloge)上的大钟以柔和的声音报时,身处异国的陌生感早已溜走,充溢在我心中的,只有胜似本地人的怡然自得。
温和的气候、秀丽的田园风光、叫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壮丽辉煌的古迹,一切都凸显着阿维尼翁的活力,更不用说这座城市的主题歌《在亚维农的桥上(Sur Le Pont D'Avignon)》了,它曼妙的旋律简直像一封邀请函,邀你到罗纳河上残存的断桥下翩翩起舞。
谁都能找到美好时光
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来到阿维尼翁,都可以发现各自的美好时光。几个世纪以来,慕尼黑和威尼斯的金融家来此淘金,信仰多样的艺术家和演员也来这里发展事业,他们的影响延续至今。每到6月,整座城市就沉浸在一年一度的阿维尼翁艺术节的欢乐气氛中。这个艺术节也是全欧洲最大的庆典之一,但对我来说,仅仅来到阿维尼翁就好像在过节。
想品尝特色美食吗?我推荐三种当地的菜品,也许有点古怪,但绝对值得尝试。首先是一罐冰冻的酸奶,里面放了荔枝,香甜爽口。第二种叫奶油蘑菇鲜扇贝(Coquilles St Jacques),价钱有点贵,但物有所值——伴着街头手风琴师弹奏的巴赫乐曲,让人食指大动。最后一种是用贝壳盛着的牡蛎,往往在隐蔽的市场小食摊一角,佐以白葡萄酒,鲜美至极。
喜欢凑热闹吗?你绝对不会失望。百花齐放的时装、形形色色的面孔、爱出风头的自我陶醉者、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以及衣冠楚楚的绅士……要欣赏“人”,没有哪里比阿维尼翁更合适了。有时候,我会蹲在歌剧院门前的石阶上,花小半天时间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慢慢观察人类从婴儿到老年的各种状态,这未尝不是种乐趣。
打算探索城市的心脏?阿维尼翁的街道狭窄曲折,要想在城里转转,步行是最好的方式,其间,总有机会发现它意想不到的一面。回溯到罗马教皇统治时期,红衣主教都有权建造规模略小的宫殿和教堂,因此,阿维尼翁旧城区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趣味盎然的建筑,林立的十字架刺破天空,正如大马士革的天空被清真寺的尖塔布满那样。
当你在这里闲逛、凝视、狂饮暴食、捧腹大笑,或者对陌生人的微笑有所回应时,就会意识到,阿维尼翁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黑暗中世纪的遗产,更多的是历史带来的深沉之美。
和文化碎片擦肩而过
好几回,穿过一道不知名的石拱门,我看到一艘巨大的白色游艇在罗纳河上航行,它也许是往北驶向里昂,或许是往南开往马赛。数百年以来,船只经过水路往来于瑞士和地中海,通过作为“桥梁”的阿维尼翁,货物和金钱、思想和主义,从欧洲的一方流向另一方。
这从文化角度解释了阿维尼翁的存在价值。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的文化碎片在此日积月累,最终沉淀在散落于全城的几十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当中。不夸张地讲,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吃早餐,或是去买一点小小的纪念品,你都会在不经意间和这些碎片擦肩而过。
此番来阿维尼翁,我脑海里的确有一枚碎片的轮廓,那是16世纪早期威尼斯著名画家维托雷·卡巴乔的手迹。我知道,它就挂在小皇宫博物馆(Petit Palais)里,有传说称,这幅画当中隐藏着某种视觉谜题,更奇特的是,没有任何一幅复制品能给人相同的感受。
博物馆位于教皇宫广场前面,14世纪时,它是一位红衣主教的产业。耳畔萦绕着不知来自何处的音乐,路过咖啡馆,将等待观光客的巴士抛在脑后,我径直奔进博物馆,穿过一条又冷又暗的走廊,再走下一个安静的螺旋梯,眼前便呈现出长长的石砌展厅,里面挂满了来自中世纪的宗教绘画,每幅都有金色的画框,富丽堂皇,在我周围兀自闪耀。
我不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那幅画,端详许久,却始终没有得出画中谜题的答案。但我并不介意。能够在这里体会到灵魂的欢愉就够了,卡巴乔想必也会同意这种观点吧。
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