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十八届三中全会预示中国“未来十年”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06日
28
版)
|
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 图片来源 CFP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外媒称,这是中国今年最受关注和期待的政治事件。
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党出席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时强调,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英国《金融时报》称,习近平将利用这一举足轻重的场合,向全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即未来10年的执政计划和改革蓝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有“空前”的政治经济改革
在《金融时报》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被寄予了厚望。过去35年中,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为这个国家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78年,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念。1993年,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推行了一系列财政、国有企业和银行业改革,最终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组织。
“人们往往十分重视三中全会,因为他们希望当前的领导可以勇敢推出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中国的许多问题。”美林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音)告诉美国《国际商业时报》。
然而,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更依赖于投资。“而且,很多普通人并没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得到公平的份额。”中国经济学家常建(音)在一份报告中提到。
如今,中国正进入相对缓慢增长的新时代,而政府想依靠消费和创新,将其转变成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对新一轮改革的预期。10月27日,路透社援引一位中国政府高官的话称,本届三中全会将有“空前”的政治经济改革。
“我们一直看好习近平和李克强推动改革的决心和能力。这两位从前担任省长的领导人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拥有国际化视野。”常建表示。因此,今年的三中全会被《金融时报》视为“魅力超凡的政治领袖”掌舵国家一年后“第一次展示他经济愿景的真正机会”。
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怀疑和疑虑,但无论中国民众还是外国媒体,对今年11月9日至12日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会议,普遍预期很高。
“中国对改革的确是说到做到的,人们期待新领导人能用实际行动来彰显诚意。”法国兴业银行的经济学家魏瑶(音)告诉《国际商业时报》。
可能是“最雄心勃勃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计划”
毫无疑问,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将有很多关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讨论,但《金融时报》认为,最接近于具体政策的议程,很可能是不久前公布的“383方案”。
10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发表其提议的改革框架“383方案”。在中国“独一无二的特殊语境”中,“383”代表“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8个重点改革领域、3个关联性的改革组合”。
中国政府的这一重要智囊团提出: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创新型企业结构,是改革的3个关键主题;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和对外开放是8个重点改革领域;放开准入、加强竞争,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则被视为3大突破口。
一些人认为,DRC的提议表明了中国领导人的意图,三中全会几乎将是一场政策革命。瑞士信贷的经济学家陶冬(音)称,它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计划”。
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乐观预期的信心。如果新领导层能执行这一大胆的计划,势必对中国的长期繁荣和短期商业信心起到积极作用,但结果如何,还取决于它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如何实现。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和世界许多国家都紧盯十八届三中全会,但《金融时报》认为,要看清楚这次会议有多重要,可能还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该报甚至提出,三中全会不可能如此“戏剧性”,那些寻求详细改革计划的人也可能要失望。因为这一“改革路线图”在会上可能以更温和的方式出现。毕竟,在中国领导人的案头,DRC的提议只是选择之一。
更何况,“即使高层领导切实制定出明确的框架,他们也并不总能通过这个系统马上推动改革”。《蹒跚的巨人:威胁中国未来的因素》一书的作者、耶鲁大学的蒂莫西·比尔德森认为:“自1978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可以独自任意推动自己的议程。因为很多体制内的人不愿意改变。”
据《国际商业时报》报道,有观察家称,新领导层仍需更多时间来推进实施,而过去30年里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阻止改革步伐,即使这些改革从长期来看,会使中国各方受益。北京不会遭遇华盛顿式的僵局,但它也会面临不容忽视的保守声音,三中全会无法简单地置身事外。多年来,改革者们一直为推动实施更广泛的房产税、拆除户口壁垒而努力,但保守派反对这些变化。结果是,这几个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与改革者所希望的相去甚远。
美林银行的陆挺告诉《国际商业时报》,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意味着,新领导人需要几年时间来实现政治稳定,其后才能更好地谋求改革。
“习近平和李克强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作为上任不到一年的政治家,他们还没有足够时间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同样,一部分人也会抵制任何可能危及自身的改革。
彭博社报道,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今年第四季度仍将相对强劲,政府将弱化促增长的说法,但不会有显著的货币收紧政策,新领导人仍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环境。
中国政府正在坚定地朝更好的方向前行
《金融时报》称,有消极者认为,除非危机来临,打击到现状的捍卫者,否则北京将无法推进充满困难的经济改革。但更多人相信,三中全会是这个国家开始一个雄心勃勃改革计划的良好时机。
11月2日,习近平宣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李克强也多次表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推进改革”。
正如香港“Standard”网站所说,有些改革对中国来说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卖地收入;过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国有企业占用大量资源,但回报有限。该网站认为,中国的政治领导人清楚地知道不改革的后果,不解决重大问题,中国就无法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国际商业时报》认为,即使暂时搁置解决根深蒂固的利益问题,其他改革仍不能停步。10月,苏格兰皇家银行研究指出,中国需要进行金融和货币改革,政府也需在卫生、教育和社会安全方面增加支出。
阻力相对较小的是金融改革。相比起强制拆分,放开利率不会对国有企业构成同样的生存威胁。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允许更多跨境现金流,是另一项容易实现而受欢迎的政策。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金融时报》预计,三中全会很可能延续过去两年的政策模式,加强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届时,政府是否会将2014年GDP增长目标从7.5%降至7.0%,是巴克莱银行衡量中国领导人能否容忍低增长的短期痛苦,以实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经济重整的一个指标。但在更敏感的话题上,如农村土地私有化方面,该报认为,领导层恐怕会作出“含糊的承诺”。
这未必是坏事。事实上,大胆的经济改革方案被如此公开地提出,已反映了北京更加进步的经济政策思路。正如《金融时报》所说,三中全会也许并不预示着一场革命,但它展示出一种信号:中国政府正在坚定地朝更好的方向前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外媒称,这是中国今年最受关注和期待的政治事件。
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党出席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时强调,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英国《金融时报》称,习近平将利用这一举足轻重的场合,向全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即未来10年的执政计划和改革蓝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有“空前”的政治经济改革
在《金融时报》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被寄予了厚望。过去35年中,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为这个国家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78年,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念。1993年,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推行了一系列财政、国有企业和银行业改革,最终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组织。
“人们往往十分重视三中全会,因为他们希望当前的领导可以勇敢推出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中国的许多问题。”美林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音)告诉美国《国际商业时报》。
然而,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更依赖于投资。“而且,很多普通人并没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得到公平的份额。”中国经济学家常建(音)在一份报告中提到。
如今,中国正进入相对缓慢增长的新时代,而政府想依靠消费和创新,将其转变成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对新一轮改革的预期。10月27日,路透社援引一位中国政府高官的话称,本届三中全会将有“空前”的政治经济改革。
“我们一直看好习近平和李克强推动改革的决心和能力。这两位从前担任省长的领导人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拥有国际化视野。”常建表示。因此,今年的三中全会被《金融时报》视为“魅力超凡的政治领袖”掌舵国家一年后“第一次展示他经济愿景的真正机会”。
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怀疑和疑虑,但无论中国民众还是外国媒体,对今年11月9日至12日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会议,普遍预期很高。
“中国对改革的确是说到做到的,人们期待新领导人能用实际行动来彰显诚意。”法国兴业银行的经济学家魏瑶(音)告诉《国际商业时报》。
可能是“最雄心勃勃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计划”
毫无疑问,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将有很多关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讨论,但《金融时报》认为,最接近于具体政策的议程,很可能是不久前公布的“383方案”。
10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发表其提议的改革框架“383方案”。在中国“独一无二的特殊语境”中,“383”代表“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8个重点改革领域、3个关联性的改革组合”。
中国政府的这一重要智囊团提出: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创新型企业结构,是改革的3个关键主题;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和对外开放是8个重点改革领域;放开准入、加强竞争,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则被视为3大突破口。
一些人认为,DRC的提议表明了中国领导人的意图,三中全会几乎将是一场政策革命。瑞士信贷的经济学家陶冬(音)称,它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计划”。
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乐观预期的信心。如果新领导层能执行这一大胆的计划,势必对中国的长期繁荣和短期商业信心起到积极作用,但结果如何,还取决于它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如何实现。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和世界许多国家都紧盯十八届三中全会,但《金融时报》认为,要看清楚这次会议有多重要,可能还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该报甚至提出,三中全会不可能如此“戏剧性”,那些寻求详细改革计划的人也可能要失望。因为这一“改革路线图”在会上可能以更温和的方式出现。毕竟,在中国领导人的案头,DRC的提议只是选择之一。
更何况,“即使高层领导切实制定出明确的框架,他们也并不总能通过这个系统马上推动改革”。《蹒跚的巨人:威胁中国未来的因素》一书的作者、耶鲁大学的蒂莫西·比尔德森认为:“自1978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可以独自任意推动自己的议程。因为很多体制内的人不愿意改变。”
据《国际商业时报》报道,有观察家称,新领导层仍需更多时间来推进实施,而过去30年里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阻止改革步伐,即使这些改革从长期来看,会使中国各方受益。北京不会遭遇华盛顿式的僵局,但它也会面临不容忽视的保守声音,三中全会无法简单地置身事外。多年来,改革者们一直为推动实施更广泛的房产税、拆除户口壁垒而努力,但保守派反对这些变化。结果是,这几个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与改革者所希望的相去甚远。
美林银行的陆挺告诉《国际商业时报》,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意味着,新领导人需要几年时间来实现政治稳定,其后才能更好地谋求改革。
“习近平和李克强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作为上任不到一年的政治家,他们还没有足够时间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同样,一部分人也会抵制任何可能危及自身的改革。
彭博社报道,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今年第四季度仍将相对强劲,政府将弱化促增长的说法,但不会有显著的货币收紧政策,新领导人仍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环境。
中国政府正在坚定地朝更好的方向前行
《金融时报》称,有消极者认为,除非危机来临,打击到现状的捍卫者,否则北京将无法推进充满困难的经济改革。但更多人相信,三中全会是这个国家开始一个雄心勃勃改革计划的良好时机。
11月2日,习近平宣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李克强也多次表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推进改革”。
正如香港“Standard”网站所说,有些改革对中国来说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卖地收入;过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国有企业占用大量资源,但回报有限。该网站认为,中国的政治领导人清楚地知道不改革的后果,不解决重大问题,中国就无法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国际商业时报》认为,即使暂时搁置解决根深蒂固的利益问题,其他改革仍不能停步。10月,苏格兰皇家银行研究指出,中国需要进行金融和货币改革,政府也需在卫生、教育和社会安全方面增加支出。
阻力相对较小的是金融改革。相比起强制拆分,放开利率不会对国有企业构成同样的生存威胁。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允许更多跨境现金流,是另一项容易实现而受欢迎的政策。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金融时报》预计,三中全会很可能延续过去两年的政策模式,加强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届时,政府是否会将2014年GDP增长目标从7.5%降至7.0%,是巴克莱银行衡量中国领导人能否容忍低增长的短期痛苦,以实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经济重整的一个指标。但在更敏感的话题上,如农村土地私有化方面,该报认为,领导层恐怕会作出“含糊的承诺”。
这未必是坏事。事实上,大胆的经济改革方案被如此公开地提出,已反映了北京更加进步的经济政策思路。正如《金融时报》所说,三中全会也许并不预示着一场革命,但它展示出一种信号:中国政府正在坚定地朝更好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