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技术、地产、基础建设成新宠

中国海外投资转向发达国家?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06日   26 版)

    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是一栋纽约地标性A级办公楼

    近年来,观察家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投资总额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方式也悄然发生转变: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到发达的西方国家,从能源、矿产到品牌、技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这对中国来说是积极现象,而急需大笔资金解决国内问题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敞开大门”,欢迎中国资金进入。

    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在转变

    从1961年开始,家族企业、卡迈克尔国际服务公司就驻扎在洛杉矶港,帮助亚洲公司将它们的产品运进美国,从鞋子到小板凳,无所不包。

    但近些年,这家海关经纪公司发现,游戏规则已经悄悄改变。

    随着洛杉矶港货运量的增加和国际客户的日益增多,中国航运企业开始投资于港口附近的物流公司,不仅确保它们的货物顺利进入美国,更保证全球供应链畅通无阻。卡迈克尔公司不得不面对海外公司的竞争——对方已拥美国公司的股份,不再需要它的服务。

    “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客户也喜欢我们的服务,但他们想要的更多。”该公司的联席总裁约翰·萨尔沃告诉美国“Neon Tommy”网站。

    去年11月,经过10年的挣扎,萨尔沃一家终于决定,接受新加坡东方海皇的子公司APL航运公司伸出的橄榄枝,以37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公司。他表示,被收购只是早晚的事。

    “APL需要我们在做的这部分业务,与它竞争的其他公司也一样想进入美国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合作。”萨尔沃说。他口中的“其他公司”,在很大程度上特指在洛杉矶“疯狂收购”的中国企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告诉“Neon Tommy”网站,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中国航运企业正在寻找更有效的办法,将亚洲出口的商品摆在美国商店的货架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式,便是将目光锁定在洛杉矶港口的房地产市场。

    “洛杉矶港是美国最大的港口,因此洛杉矶成为物流中心。”威廉姆斯说,“如果你是中国到美国的大出口商,你就会想垂直地整合供应链。”

    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在转变。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所说,多年来出口大国的成功经历,让中国积累了至少3.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自世纪之交以来,它一直在寻求改变投资方式,创造更高的回报。最直接的变化,是矿产和能源资源中转移出来。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投资额正快速增长,但与进入中国的外资相比仍相形见绌。而另一方面,与第一波购买能源、矿产和土地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不同,新的动力正在推动第二波中国海外投资。虽然就在不久前,中国石油企业在巴西最大的近海油田Libra购买了20%的股份,但这已然不是中国对外投资最主要的方式。

    美国荣鼎咨询集团的顾问提罗·哈内曼认为,中国迫切希望提高其海外投资少得可怜的收益率,因此鼓励国有企业在黄金地段投资房地产、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市场成熟的资产。

    中国海外投资方式的转变是积极现象

    10月18日,中国复星国际集团斥资7.25亿美元,从摩根大通手中买下了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地标式建筑——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这并不是美国市场迎来的第一个出手阔绰的中国买家。

    就在此前不久,中国绿地控股集团与美国森林城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以绿地集团持股70%的方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收购森林城公司持有的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又报道称,该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在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投资10亿澳元(约合57.7亿元人民币)。

    今年早些时候,私人房地产巨头Soho中国的创始人张欣,携中资财团入股位于曼哈顿的通用汽车公司大楼。

    面对中国企业屡次大手笔支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不禁发问,中国经济是否已走到了“洛克菲勒中心”的时代?

    就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奇迹般飙升,商业巨头纷纷投资海外。当时,三井买下了埃克森大厦,住友将第五大道666号收入囊中,三菱则买下了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一座由同名望族修建的地标式建筑。

    遗憾的是,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三菱不得不将这座意义非凡的大楼赔本卖出。如今,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国公司正在纽约寻找类似的“战利品”。

    不过,《经济学人》杂志也认为,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不同,中国企业席卷纽约的投资热潮,不一定会在泪水中收场。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当初日本的房地产到海外投资,只是希望拉拢人才,树立形象,最终还是为了在国内竞争。意气之争下,三菱对洛克菲勒中心估值过高。而现在,中国投资者“通过合理的交易谈判来讨价还价”。

    美国高力国际的迈克尔·科恩告诉《经济学人》杂志,尽管复星国际不得不重新修葺老化的建筑,使其更现代化,但“每平方英尺的价格似乎很便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发达国家。在英国,中国企业投资于泰晤士水务公司和希斯罗机场。10月下旬,英国政府宣布,与中国国企有联系的财团,将在英格兰西部建造一座核电站。

    寻找知名品牌和尖端技术的私营企业,同样在第二波投资热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已经认识到,它的低成本制造还没有能力创建全球品牌或发明尖端技术,而这一切是可以在国外买到的。

    2010年3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了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另一家中国公司东风也正在考虑入股衰落的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10月22日,中国的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表示,将在美国开设新的部门,专门用于投资互联网初创企业;电脑制造商联想则正准备竞购加拿大黑莓。

    今年上半年,中国大连万达集团收购AMC娱乐,双汇公司则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上市食品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如今,中国的对外投资在美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12亿美元,与去年前9个月相比同比增长94%。

    目前,中国在发达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1/10上升到去年的2/3。

    在《经济学人》杂志看来,中国第二波海外投资转变为节俭的私营企业对市场和创新的追逐,无疑是积极的现象。

    英美对中国投资“敞开大门”

    《每日电讯》报称,中国正在海外疯狂投资,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撑葡萄牙的电力供应、法国航空、西班牙房地产和希腊的港口,但英国公司处于“购买清单”的最上端,内容最多也最丰富。据英国第一太平戴维斯公司的数据,去年,中国买家抢购了伦敦超过25%的新建房产。

    没来得及回答“英国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的问题,这份英国报纸便已开始分析本国种种吸引投资的优势:不受欧元区束缚且复苏迹象比邻国更明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外来投资的税收体制,还有世界著名的法律体系和高质量的生活。

    为了增强吸引力,它甚至将标志性的劳埃德大厦、伦敦的黑色出租车、世界上最顶级的手工西服缝制胜地萨维尔街和说英语——很少有中国人掌握法语或德语——也列为自己的优势。

    10月14日,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告诉英国人,不要害怕中国人接管首都的基础设施。他对英国“Standard”网站表示,阻止主要外国投资者将“对我们至关重要的资金”投入房地产、运输和公共事业中,是“愚不可及”的,他对这样的投资没有丝毫不安。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也表示:“在对方国家投资不是威胁,而是巨大的机会。事实上,英国人不止对中国,也对其他任何人说,来我们国家投资吧。这是我们经济的一大优势。”

    这位政府高官还提出,“并不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很高兴看到外国投资”,包括一些欧洲国家,都对海外公司树起了贸易壁垒。但他补充说,英国并不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在西方没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开放,特别是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

    《每日电讯》报也一再强调,相比美国的保护主义,一直实行商业开放的英国更受外国资本欢迎。

    不过,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美国商会的报告称,美国正准备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扩张”,预计至2030年,将有8万亿美元的新资金投入能源、运输和水利基础设施,实际数额可能更高。但自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美国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资金逐渐减少。最近几个月,至少底特律、斯托克顿和圣贝纳迪诺等3个城市已经破产。

    因此,在联邦和地方预算面临重大压力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新玩家”中国,带着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资本,“已做好准备来参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正在争取中国的投资。

    鉴于此,《南华早报》称,尽管可能带来一系列法律和政治挑战,美国仍愿向中国“敞开大门”。

 

中国海外投资转向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