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部科幻小说在硅谷掀波澜

作者 [美] 茱莉·波士曼 克莱尔·凯恩·米勒 译者 潘彩萍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30日   33 版)

    戴维·埃格斯

    谷歌总部一角,《圆圈》一书中的部分情景与之相似。

    美国科幻作家戴维·埃格斯的新著是在影射网络时代的现实,还是在对未来做出令人不安的预测?硅谷内外围绕这部作品产生的争议,甚至比书评界更火热。

    科幻作家戴维·埃格斯备受期待的长篇小说《圆圈》(The Circle)于本月上市后,书评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更重要的是,在硅谷等许多以高科技产业扎堆著称的地方,该书探讨的问题,有可能让人们围绕埃格斯描述的近未来世界,掀起更激烈的争论。

    《圆圈》的时间背景是“不明确的未来”,主人公名叫梅·奥朗德。故事一开始,这位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来到圆圈公司工作,后者是一家信奉“技术至上”的企业,通过为用户创造一个集搜索、购物和社交服务于一体的虚拟系统,战胜了所有竞争者。

    预订刚开始,《圆圈》就一路猛冲到亚马逊新书排行榜第21名。对文学类虚构作品而言,这预示着惊人的成功,许多书店老板表示,他们一开门,就有顾客慕名而来。

    身处网络时代,不少读者对这样一个世界依然保有尖锐的反思。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伊斯特·戴森指出:“这本书让我感到警醒,因为它击中了要害。”

    也有人说,该书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因特网的“依附”。在一篇名为《埃格斯帮我戒掉推特》的文章里,纽约的书商兼作家米歇尔·菲尔盖特,描述了自己下决心在一个星期内不碰社交媒体的经历——《圆圈》带来的不安感,激励她去从事这个试验。

    埃格斯就住在旧金山湾区,但他拒绝一切采访,也不搞新书推介活动。与他合作的编辑、科诺夫出版社的詹尼弗·杰克逊说,“这本书允许人们后退一步,谈论怎样使用技术。戴维不是真想使人们与社交媒体决裂,而是为了让你我更加深思熟虑——这也是我希望的。”   

    科诺夫和麦克斯威尼出版社共同负责发行工作,首批计划印刷12.5万册。在麦克斯威尼出版社的官网上,埃格斯称自己没有以任何现实存在的企业为创作原型,“我没有参观过谷歌、推特或脸谱的总部,没有采访过这些公司的员工,更没读过关于他们的书。”

    然而,书中处处可以找到硅谷的影子。谷歌无疑是和“圆圈”最近似的模板——这家由3人执掌的公司,拥有谷歌眼镜式的视网膜电脑,运行着一个未来项目实验室,其主要产品Tru You来自创建者的名字,正如谷歌搜索算法PageRank以拉里·佩奇命名一样。

    “圆圈”的创建者们还经常发表一些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箴言,如“分享即关爱”、“秘密是谎言”。这些在书中重复出现的话,总让人联想起脸谱的马克·扎克伯格、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的论调:“如果你有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或许你首先就不应该做它。”

    埃格斯把硅谷看成一个理想主义信念强烈的所在,称它希望世界变得更好,而不论潜在后果怎样。比如,《圆圈》中有一种设在世界各地的摄影机,实时播放拍摄到的视频,这引起了公众的愤怒,作为平衡措施,该公司随后又开始播放人们在家中的私密时刻。

    尽管如此,《圆圈》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依然在于它避免了普通科幻小说给人的牵强感,毕竟,书中描述的很多发明,只是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更进一小步。

    有时,《圆圈》中的人物使用的是当下就有的科技。圆圈公司的领导们总是“处于透明状态”,戴着播放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的摄像机——就是谷歌眼镜的功能。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与书中惊人相似的情况,比如还在上学的孩子的隐私大批泄露——有人搜集学生们的资料并上传到云存储器上;又如,我们可以搜索人名,找到可能令他们身陷囹圄的证据。

    伦敦恩德斯分析公司的媒体分析师本尼迪克特·埃文斯指出,埃格斯的描述抓住了高技术企业的两个典型特征:不受控的乐观,不明白新技术可能带来的现实后果。

    在硅谷内外,人们争论的核心是:《圆圈》描述的未来是否必定来临?有些人认为,该书缺乏逼真的感觉。路透社的一篇评论就提到,埃格斯只不过试图对特定的一群人传教,这部分受众的共同点是:无来由地视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洪水猛兽。另一些人则主张,毋须对一部小说精神过敏。曾在多家高技术企业工作,现在哈佛大学任职的佩里·休伊特说,《圆圈》更像“镜子里的秃头,较少跟硅谷有关,较多地跟我们如何评判自身有关”。

    截至目前,谷歌和脸谱均拒绝发表评论。我们惟一知道的是,9月上旬,谷歌曾给出版社发电子邮件索要试印本,说该书看起来“很有趣,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读物”。

    然而,出版方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谷歌的请求。

    (美国《纽约时报》)

 

“左派”青年蒋经国曾“以俄为师”
一部科幻小说在硅谷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