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谈论外交,须警惕道德旗号

作者 [法] 巴斯卡尔·博尼法斯 译者 河清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23日   33 版)

    今天,公众喜欢按照心目中的道德标准评判国家的外交政策。不过,某些人高举道德旗帜信口开河、搬弄是非乃至打压异己时,他们的真面目因此更难被揭露。

    道德开始在国际议事日程中产生效力,是各国人民力量上升的积极结果。从此,外交事务的圈子不再被精英们垄断。然而凡事总有反面:对歪曲信息的运作如今也在增加。

    今天,舆论战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和专家们既是主导者,也是在下赌注(请他们出镜往往需要付费)。这时候,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为所要得到的资助或赞助的利益去影响公众。参与舆论是获得身价的手段。他们是在利用公众,而非为公众服务。

    这便是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影响力强劲上升带来的消极效应。首先,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可以掩盖一些并不高尚的目的,并允许使用某些不道德的方法——某些国家必须拿出些理由,为其对外政策提供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外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便是如此,萨达姆·侯赛因确实以外界不能容忍的方式压迫着人民,但某些幕后者的利益才是出兵的目的。在这样的场合,道德是滥用武力的遮羞布,向舆论传达的也是种种似是而非的借口。

    基于此,道德经常如同多变的几何图形那样得到媒体引用。比如“独裁者”这个词,在报道中是否使用这样的字眼,是根据本国贴近或反对此人的立场决定。如果你加入了伟大的反恐联盟,镇压民众就不成问题,穆巴拉克和本·阿里就是这么干了快50年。

    对一些事件的全面了解,也可以被有蓄谋者利用道德局限性搅乱。某些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在某一阵营,讨好公众的道德希求,不知不觉歪曲了事实和情势。事实上,没有任何国际局势可以被简单地归结为两个阵营的对立:一边是正义,一边是邪恶。

    同样,固执地认为报刊有消息来源而比较严谨,互联网则是歪曲事实的管道,这种判断也不成立。文字媒体偏向自己的小圈子,那些“造假者”同样经常占据报刊的有利位置,而对他们的批评只能在互联网上栖身。由此观之,任何媒体都可能产生道义上的荒谬。

    我们可能还记得美国《时代》杂志刊登过的一幅照片:铁丝网后面有一位骨瘦如柴的男子。最早的说法是,这是一个波斯尼亚人,被塞尔维亚人囚禁。随后,媒体发起了一场针对前南斯拉夫的国际运动,认为这是奥斯维辛再现。然而后来,人们吃惊地得知,照片中的主角其实是一位患结核病的塞尔维亚人,正是这种疾病,解释了他为何会极度消瘦。

    更糟的情况下,道德洁癖演变成了麦卡锡主义。某些人习惯于将与自身对立者视作非道德的,不仅封杀其论点,而且要持续打击乃至完全禁止其发声——这已经不再是正常的辩论,而是陷入了某种“知识恐怖主义”。也难怪,当你将道德的外衣披在身上,自然会觉得只有野蛮人才会反对你;你不会和野蛮人对话,而是消灭了事,这种观念并不新鲜。

    关于道德,最后一方面的危险在于“表象的凯旋”:只推出反映一小部分真实的一点象征,一棵道德之树,遮掩了一大片残暴事实的森林。某些人讲着各种耸人听闻的故事,不是为了积极求变,而是为了掩盖真相。譬如,达尔富尔存在屠杀和战争罪行,那里的形势是不可接受的——慢着,在那些对这类“大事业”感兴趣的人当中,有不少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及其对巴勒斯坦的政策者。推出一种事业来更好地遮掩另一种事业,这难道是道德的吗?

    最后,还有一些相对“容易”的事业,干起来令人瞩目,同时不至于和太厉害的后台冲突。查韦斯曾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抨击他自然会很受关注。另一方面,在法国,愿意为此君辩护者,掌握的经济、政治和媒体的力量都不是很强,所以攻击查韦斯基本没风险。然而,他果真是这么多领导人中最不值得尊敬的吗?照我看,事实远非如此。

    摘自《造假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谈论外交,须警惕道德旗号
造假的知识分子为何背叛公众
米特·罗姆尼家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