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格林斯潘:美国最终违约“完全可能发生”

美国国债危机,中国有何关联?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23日   07 版)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重新开门,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权限被延长至2014年2月7日,美国经济再次与债务悬崖擦肩而过。可美国政府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方式,让全世界的债权人都心惊肉跳,担心美国的债务危机会在明年2月卷土重来。

    此次美国国债危机中,“中国”成了一个关键词。而美国政客对待政治“讨价还价”的态度,也让部分中国媒体提出“是时候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了”。

    妥协只是延长“美国债务炸弹的引线”

    美国遭遇“债务上限”并非新鲜事,其历史可追溯到96年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政府每次发行国债,都需要国会的审批。1917年,为了给美国政府更大的财政灵活度,国会发明了“国债上限”——国会化零为整,一次性批准一定额度的国债总额,只要不超过总额,白宫可自行控制发债的节奏和每次发债的金额。于是,政府每当钱包吃紧,就会向国会申请提高债务上限。

    美国目前16.7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并非一夕之功,是历届政府和国会不断提高债务上限的结果。

    到2013年10月17日为止,美国财政部手中只掌管着3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如果国会不同意通过提高债务上限来“输血”,财政部就只能靠有限的资金撑日子。这些钱既要支付公共债务的利息,又要应付政府的正常行政支出。300亿美元告磬的那一天,就是美国无钱偿还国债利息,进而跌入债务悬崖的日子。

    美元是世界金融市场最主要的流动和储备货币,一旦美国债券违约,美元贬值,就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大地震”。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称,10月16日的投票“不过是让美国债务炸弹的引线延长了一英尺”。而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则下调了美国的债务评级,从A将为A-,理由是,美国目前达成的协议并未改变美国财政状况的前景。

    《洛杉矶时报》称,两党目前达成的临时妥协,并没缓解美国政客对“世界第一经济体”形象的破坏。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危机的重演和美国最终违约“完全可能发生”,因为华盛顿距离妥协从未如此遥远。

    乔治敦大学教授史蒂芬·卡普兰认为,偿还债务的可信承诺,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健康关系的基石。即使在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投资者也很少怀疑美国政府的信心和信用。中国、巴西、日本、新加坡和其他国家投资美元,不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是因为美元代表了安全的流动性资产。作为回报,这些国家要求美元能保值,以实现货币的储备功能。

    然而,在过去两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国的财政管理持怀疑态度。2011年,中国就表达过“希望美国政府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此次,中国的表态已不再温和。新华社近日一篇社论就提出“考虑建设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其中提及“引进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美国政府的最大海外债主

    据德国之声报道,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联储和中国已成美国政府最大债主。

    报道称,目前中国是美国在国外的最大债权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数已超过1.28万亿美元,占美国海外持有国债总额的23%。紧随其后的是日本,拥有美国国债1.1万亿美元。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的最大债主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央行。为推动深陷危机的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创造就业机会,美联储一家就收购了大约2.1万亿美元的国债。

    欧洲最大的美债持有者为瑞士,拥有1780亿美元美国国债;比利时拥有1680亿美元美债,排在第二位;而德国持有的美债数额仅为560亿美元,不及印度。

    对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作为最大海外“债主”的中国,发出了一连串警告。先是李克强总理对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对于可能的美债违约“非常关切”。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警告美国“应有足够的智慧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向美国最保守的茶党喊话,要求美国承担起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者的责任。“在10月17日之前采取具体措施,避免违约。”

    然而,美国的立法者对“债主”的建议并不领情。“他们不应干预我们的国内政治。”支持茶党的众议员布莱克·费伦索尔德对彭博社表示。

    外汇储备多样化:少依赖美元

    美国国内的财政战争让中国政府感到不安。如果美国不增加税收渠道,同时较少消费,那么,美国的财政状况长期来看就是无法持续的,相应地,美元的保值能力也并不乐观。

    然而,中国政府能做的并不多。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倚重出口,商品换回的是外汇而非人民币,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会自然增加。《纽约时报》称,中国已意识到,需要调整为国内生产导向的发展模式,但这个转变需要时间。

    其次,中国的出口商品盈利以美元计价,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理论上,美元可以被自由兑换为其他货币,但大规模抛售美元会导致美元贬值,进而让中国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总值受损。

    第三,美元是惟一充分大的市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杰告诉彭博社:“欧元债券也许有潜力,但现在还不行。外币储备多样化在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不可行。因为这些市场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来说,都太小。”

    事实上,中国正在悄悄地持续增强外汇储备的多样性,并且将外汇储备转换为其他资产,包括在西方国家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

    去年,中国储备的美国国债总量轻微回落。然而,如果中国迅速抛售美元国债,将会削弱美元,使人民币升值。分析人士称,购买美元国债是中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自动结果。中国出口的商品用人民币支付生产成本,销售到海外后,换回美元。理论上只有美元进入中国市场流通,这个生产过程的货币循环才能完成。但是随着美元越来越多,人民币流通量不变,人民币就会升值,进而削弱出口市场。为了人为阻止人民币增值,只能阻止美元进入流通渠道,最好的方法就是购买美元债券。

    然而,被美元“绑架”的中国并非毫无出路。《纽约时报》称,不断重复的美债危机只会增加中国政府减持美元债券的决心。此外,这些危机为中国政府主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弹药”。这些趋势都会打击美国以超低利率发行债券的能力,同时加强人民币的声望。

    中国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呼吁加速政策转向,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和促进国内消费,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此外,中国一直在推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并且取得一些成功。同时,中国放宽了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交易,着眼于提高中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作用。

    多管齐下,将使中国对美元的需求逐渐减少。

    “没人知道新秩序什么样”

    近日,“中国有媒体呼吁建立去美国化的新秩序”成了外媒讨论的热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对《悉尼先驱早报》说:“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但没人知道新秩序什么样。中国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为什么要改变它?”

    美银美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索尔·艾斯雷克则认为,金融秩序的调整不可避免,人民币或一篮子货币终将代替美元,只不过那至少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他指出,19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为全球金融系统的主导。以此类推,中国即使小步快跑,也要有50年时间才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龙头老大。

    对“新秩序”和美元债务危机的地缘政治后果,澳大利亚财长霍基生动地比喻道:“华盛顿就像一个父母不断吵架的家庭。如果争吵继续,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离家出走,到马路对面去投奔新的家庭。”   

 

美国国债危机,中国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