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泄密者谴责国家“理性私用”

○博主 斯拉沃杰·齐泽克 ○译者 南岳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18日   41 版)

    我们都记得奥巴马总统首次竞选时的笑脸,洋溢着希望与信任:“是的,我们能!”——我们可以将布什时代的批评一扫而光,让美国人民重拾正义和幸福。现在,美国继续其秘密行动,扩大情报网络,连盟友都不放过。此时,我们可以设想抗议者冲着奥巴马高喊:“你怎能用无人机杀人?你怎能暗中监视我们的盟友?”奥巴马冷冷一笑,似乎在挖苦:“是的,我们能。”

    但是,简单的比喻不得要领:揭秘者披露的自由威胁,具有更深的系统性根源。爱德华·斯诺登应该得到保护,不仅因为他的行为惹恼了美国情报部门,他所曝光的事情不仅美国在做,其他大国(以及不那么大的国家)也都在做。

    我们怀疑过自己受到监视和控制,斯诺登的披露为此提供了一个事实基础——其教训是全球的,远非批评美国那么狭隘。关于监听,知道其存在是一回事,而获得具体数据则是另一回事。这就好比,某人的性伴侣到处沾花惹草,此人可以接受抽象的概念,一旦知悉具体的火辣辣细节,看到他们正在干什么的画面,痛苦就产生了。

    早在1843年,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就说,德国旧政权“在想象中相信自己,并且要求世界进行同样的想象”。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处境:我们面对的是当前世界秩序的代表们的毫无羞耻,他们只在想象中相信民主、人权等理念。维基解密披露一事说明,大肆宣传将增加羞辱。我们应该感到羞辱的是,全世界逐渐缩小了康德所说的“理性公用”的空间。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比较了理性的“公”用与“私”用——在康德看来,这里的“私”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而“公”是超越国家的理性。康德做出的这一区分,特别适用于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在我们所处的云计算时代,我们不再需要强大的个人电脑:软件和信息按需提供;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工具登陆使用。

    不过,这个奇妙的世界只是事情的一面。用户所访问的程序和软件文档保存在遥远的具有温度调节的房间里,房间里电脑数以千计。为了管理一个云系统,就需要一个监视系统控制其运行,而这套系统对用户是隐形的。我们手握的小型设备(智能手机)越是个人化、容易使用,其运行越是“透明”,就越是依靠远在别处的系统。它被某个看不见的网络操控,而后者是国家机构及大型私营公司控制的。

    对我们的生活全方位控制十分危险,但这不是因为我们丧失隐私;我们所有的私人秘密被曝光给“老大哥”。没有国家机构能实行如此控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得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太多。数据量十分庞大,尽管有检测可疑信息的工具,但拥有数十亿数据的计算机太傻,无法妥善解释和评估,造成无辜的旁观者被列为潜在恐怖分子,这导致国家控制通信变得更加危险。我们每个人,虽没做过违法之事,但都可能无缘无故成为潜在的恐怖分子。对于国家控制我们的通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应该害怕国家秘密机构知道一切,但我们更应害怕他们这方面不行。

    因此,揭秘者对保全“公共理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桑奇、曼宁、斯诺登,都是我们时代的新英雄,是与我们这个数字化控制时代贴合的新伦理的典范。他们不再仅仅是谴责从私营公司到公权力的揭秘者,他们谴责“理性私用”的公权力本身。

    我们在其他国家也需要曼宁和斯诺登。世界上还有比美国更压制的国家。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国际网络,保护泄密者和散播他们的讯息。泄密者是我们的英雄,因为他们证明了,当权者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博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

分享到:

 

读懂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含义
大屠杀幸存者更长寿
泄密者谴责国家“理性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