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用古老的方式重绘旅游地图

航行在缅甸深处

○作者 [英] 彼得·休斯 ○编译 刘雅芳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18日   42 版)

    钦敦江两岸古刹如林

    “Orcaella”号拥有游泳池等娱乐设施

    金碧辉煌的佛塔上矗立着千百尊造像

    身着传统服饰的那加族舞者

    钦敦江的激流,无法阻止好奇的人们逆水行舟,通过这种古老的方式,一窥缅甸依然广袤而质朴的内陆。

    离开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6个小时后,我们赶在夜幕降临前到达了两条大河的交汇点。继续顺流而下,就是东南亚水量最充沛的河流之一伊洛瓦底江;往右边看,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沙洲星罗棋布,指明了钦敦江(Chindwin)——伊洛瓦底江最大支脉的流向。钦敦江向来不太为外界熟悉,连导游手册上也不常提及,绝少有驴友敢于贸然前往。

    此刻,我们的船仿佛巨流中的一片树叶。河道最宽处达7公里,尽管如此,当游轮转过一个急弯往北前进,它就像踮着脚尖走路的人那样谨慎。身材瘦削的昂·奈恩船长在驾驶台上冷静地观察水情,64岁的他有着墨玉般的头发,看起来精神矍铄。对于这样的老江湖,水面上的任何一个漩涡都有特殊含义,即便河床再平缓,未知水域依然潜伏着杀机。

    有经验的船长都懂得利用天然航标,但在钦敦江上,由于沙洲的位置会不断变动,不同季节的航行方向也要随之调整,掌舵者只能通过对水流的即时观察决定选择哪条航道。奈恩在缅甸行舟42年,在这方面的造诣可谓出神入化。他吩咐水手拿出一条6米长的竹竿测量水深,扭头告诉我:“船上有声呐测深器,不过,这种古老的方法让我更踏实。”

    水上观光不再是禁忌

    在缅甸,对乘船沿河道旅行的禁令已于两年前解除,但钦敦江上游对普通人而言仍然难以接近。只有每年5月至10月中旬,夏季季风带来充足的雨水,江面水位上涨,较大的船只才能驶入那里。这次,我搭乘的是一艘崭新的游轮“Orcaella”号,计划漂流1600公里:从曼德勒出发,在伊洛瓦底江上往北航行,之后在钦敦江击水8天,直取缅北腹地;返程时顺流而下,只需3天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如梦似幻的寺庙之城——蒲甘(Bagan)。

    “Orcaella”号是“东方快车”公司在东南亚诸国最新的一笔投资。从威尼斯到马丘比丘,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宾馆饭店、火车和轮船。第一艘可以在钦敦江航行的游船已经服役17年,早就破败不堪;这艘新的游轮,则是在缅甸前首都仰光专门为这一项目打造的。它比前一艘短31米,吃水也较浅,确保能够在钦敦江中上游更自由地行动。如果换成普通游轮,钦敦江即使在最深的地方仍嫌太浅,且河道曲折,很容易出意外。

    这个曾被军人统治的国家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两岸逐渐增多的汽车、广告以及商业设施都能说明问题。最明显的证据要数导游的举止:以前,当局禁止公民谈论政治,违抗者会遭牢狱之灾,回答外国人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而今,他们可以公开嘲笑前领导人了。

    国门初开的缅甸并无被过度开发之忧。不提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也值得上镜。男人们手扶木犁,水牛用力拖动有着巨大木轮的小车,仿佛中世纪传奇中的场面;村庄拥挤在橡胶树林间和水边,高高的柚木柱上搭建有竹楼;拖船拉着一长串装满油桶和木材的驳船悠然前行,小货船和快速简易客船那轰鸣的马达声和喇叭声响彻天际。远方的树梢之间,尖尖的佛塔金光熠熠,每时每刻给缅甸人民输送着精神营养。

    在当地出没的西方面孔很少,钦敦江两岸的村民对我们很好奇,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乐意被拍照,也没有谁来兜售纪念品,只有几个出售明信片的孩子守在码头边。

    在如林的佛像间起舞

    蒙育瓦(Monywa)是钦敦江中游最主要的落脚点,我上岸时恰逢月圆之夜,当地人簇拥着赶往天波得寺(Thanboddhay Temple)进行派对。人们围着佛塔起舞,后者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导游说,尽管四面八方的来客不少,比起塔上的佛像来,这数量真算不上什么——佛塔表面雕刻着小佛像,据说有50多万个。而在塔外侧,佛像一直排列到顶端,里面的壁龛里也供奉着佛像。在一些较大的佛像前,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祈祷,仿佛看到佛光乍现。

    天波得寺始建于二战期间,尽管十分显眼,从未遭战火波及。寺庙完工时,战争也结束了,这种巧合让它声名远扬,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圣地。附近的菩提树下同样遍布佛像,一排排地列在那里,半人多高,几乎一模一样,每尊佛像上方都有小小的庇护伞。如今,寺庙内外的佛像总数超过了7000,当地人还打算向1万大关发起挑战;最大的一尊佛像高达130米,相当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纳尔逊柱(Nelson’s Column)高度的两倍以上。

    行程近半,我们再度在莫莱(Mawlaik)上岸过夜。殖民地时代,这里坐落着孟买缅甸贸易公司(Bombay Burmah Trading Company)的总部,大家享用晚餐之处便是曾经的总督官邸,柚木大厅历经百年,富丽堂皇。在简易高尔夫球场边,我意外地发现了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别墅,天性不爱政事的他多次来到这里休养。更远处的山林间,有大象在劳作。

    乘游轮旅行是十分轻松而闲适的,稍微遗憾的是,由于船在激流冲击下需要不断调整航向,原先安排的一些停靠点不得不取消。作为弥补,船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招,调动乘客们的情绪以活跃气氛,最有趣的一项活动是大家比赛,把毛巾折叠成各种动物的姿态。

    游轮就是浮动的行宫

    随着一望无际的江面缩窄成蜿蜒的水道,两岸的人烟也渐趋稀少。旅程后半段,钦敦江就这样穿行在沙岩构成的悬崖间,崖上生长的古木不时探入水中。“Orcaella”号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下闪转腾挪,身形矫健,恰似其名称的来源——伊洛瓦底江里的一种江豚。

    像许多内河游轮一样,船上的25个双铺舱使用传统的木材、柳条和织品装点。客舱分四个级别,每个舱都经过精心设计,空调、木地板和淋浴室应有尽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青山绿水一览无余,可滑动玻璃让新鲜空气、潺潺水声和鸟语花香毫无阻碍地与住客接触。公共空间更加现代化,顶层甲板上有小型游泳池、水疗室、健身房和带空调的酒吧。

    唯独餐厅不甚协调,白色的大理石柱和闪闪发光的铬合金总让我想起百货商场的化妆品柜台。来自泰国的大厨对亚洲风味的心得明显强过对西餐的把握。服务员是本地人,看上去比较青涩——考虑到这只是“Orcaella”号的第二次出航,乘客们大都表现得比较宽容。

    在霍马林(Homalin)附近,奈恩船长扳动舵轮,船首划出一道弧线,调头折返。不知从何时开始,雨点砸在江面上,烟雨迷蒙,水天一色。江对面就是印度,曼尼普尔(Manipur)山脉的侧影时隐时现。霍马林是个移民城镇,来自东方的掸族人和来自印度北方那加兰邦的那加人构成了居民的主要成分。在码头上,后者以激昂的鼓声欢迎来客,前者则挥舞着长矛展示自身的勇武;分属两个民族的剧团面对面地表演各自的节目,仍然掩饰不住竞争。

    午后,随着“Orcaella”号再度朝南转向,人们纷纷走上甲板,静待蒲甘那如林的佛塔在树海彼端浮现。英国作家吉卜林曾写道:“这就是缅甸,跟你知道的任何一块土地迥然不同。”此言非虚。航行在这个国家的腹地,我确信,它再也无法比此刻更与众不同。

    □英国《金融时报》

分享到:

 

航行在缅甸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