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尴尬大使”——
非洲女孩在北京
作者 萨拉·贝蒂 译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11日
27
版)
我的梦想是追寻“老乡”科菲·安南的脚步,成为联合国第一位女秘书长。我从未想过能有机会当大使,但在华留学期间,我发现自己扮演着非正式全职大使的角色。
白芝浩(英国政治社会学家)曾说,“大使不只是单纯的代理人,他本身也是一大看点”。“看点”一词可能是对我这个黑人女孩在中国生活的最佳概括了。黝黑的皮肤、无数的小辫,在中国,所到之处我无不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一天,我在市场购物,一位顾客看我会讲普通话,就转过身来说,“冒昧问一下,在您的国家是不是越黑越漂亮?”我被他不够圆滑的问法吓了一跳,说,“他们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还希望自己能再黑些。”她同样感到吃惊,“在我有生之年,肯定再不会听到别人说同样的话了。在中国,人们都以白为美。”最后,我礼貌地拒绝了她让我去漂白皮肤的建议。
还有一次,北京的出租司机问我,为什么非洲大陆这么混乱,还人吃人。我试图用事实打消他的想法,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还告诉我,非洲的“非”字在中国是“不对、不好、不正确”的意思。
在中国的一年,我觉得自己像是马戏团成员。坐地铁对我来说是种难以名状的折磨,总有相机拍我,人们直钩钩盯着我、或谈论我。在中国的大好河山旅游时,我自己也成了具有特别吸引力的“景观”。
为了保持理智,我也找到了“娱乐”自己的方法——偷听人们对我的议论,然后出其不意地用普通话加入他们。但我也在想,中国是如何看待非洲和非洲人的?
随着国际焦点转向中非关系,中非官方频繁用“兄弟”、“友谊”、“团结互助”等词汇来表明双方关系在强化。大量的贸易在中非间展开,但民间的误解、无知和偏见,仍然存在。
我在加纳长大,在那里,我是谁与肤色无关。部落、宗教、阶级、社会经济地位和血统,对一个人身份和形象的影响比肤色更重要。
但在中国,情况不同,人们将各种身份强加于我。渐渐地我意识到,只有让人们对非洲人和非洲文化有充分认识,他们才不会为难我。中非两种文化间有差异,应当让人们明白这种错综复杂的差异。
很幸运,我有机会走进了一个中国家庭,他们关心我,待我像家人。因为我的“与众不同”引起了他们的好奇,我与他们相识了。这份好奇又让我有机会分享非洲文化,同时更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的交往消除了对彼此的许多误解和偏见。
我总被称为“黑人”、“非洲人”,但我从没觉得那是歧视,只是因为他们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好奇。我听得懂普通话,知道人们对我的议论中并没有诋毁和诽谤。但朋友们听到我的经历后觉得,这是缺少尊重的表现,是种族主义情绪。
随着中非交流的频繁和经济关系的强化,中非关系的范围和性质已不再局限于高层政经,而是更加深入民间。可在民间,还严重缺少跨文化理解,明显的误解和无知困扰着双方。不过前景是光明的,因为现在有超过1.2万非洲学生依靠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在华留学。
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继承文化大使的“衣钵”,这样,我现在遭遇的“别扭”就会消失,我就能愉快地从“尴尬大使”的位子上退休。但要实现这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大西洋月刊》
我的梦想是追寻“老乡”科菲·安南的脚步,成为联合国第一位女秘书长。我从未想过能有机会当大使,但在华留学期间,我发现自己扮演着非正式全职大使的角色。
白芝浩(英国政治社会学家)曾说,“大使不只是单纯的代理人,他本身也是一大看点”。“看点”一词可能是对我这个黑人女孩在中国生活的最佳概括了。黝黑的皮肤、无数的小辫,在中国,所到之处我无不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一天,我在市场购物,一位顾客看我会讲普通话,就转过身来说,“冒昧问一下,在您的国家是不是越黑越漂亮?”我被他不够圆滑的问法吓了一跳,说,“他们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还希望自己能再黑些。”她同样感到吃惊,“在我有生之年,肯定再不会听到别人说同样的话了。在中国,人们都以白为美。”最后,我礼貌地拒绝了她让我去漂白皮肤的建议。
还有一次,北京的出租司机问我,为什么非洲大陆这么混乱,还人吃人。我试图用事实打消他的想法,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还告诉我,非洲的“非”字在中国是“不对、不好、不正确”的意思。
在中国的一年,我觉得自己像是马戏团成员。坐地铁对我来说是种难以名状的折磨,总有相机拍我,人们直钩钩盯着我、或谈论我。在中国的大好河山旅游时,我自己也成了具有特别吸引力的“景观”。
为了保持理智,我也找到了“娱乐”自己的方法——偷听人们对我的议论,然后出其不意地用普通话加入他们。但我也在想,中国是如何看待非洲和非洲人的?
随着国际焦点转向中非关系,中非官方频繁用“兄弟”、“友谊”、“团结互助”等词汇来表明双方关系在强化。大量的贸易在中非间展开,但民间的误解、无知和偏见,仍然存在。
我在加纳长大,在那里,我是谁与肤色无关。部落、宗教、阶级、社会经济地位和血统,对一个人身份和形象的影响比肤色更重要。
但在中国,情况不同,人们将各种身份强加于我。渐渐地我意识到,只有让人们对非洲人和非洲文化有充分认识,他们才不会为难我。中非两种文化间有差异,应当让人们明白这种错综复杂的差异。
很幸运,我有机会走进了一个中国家庭,他们关心我,待我像家人。因为我的“与众不同”引起了他们的好奇,我与他们相识了。这份好奇又让我有机会分享非洲文化,同时更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的交往消除了对彼此的许多误解和偏见。
我总被称为“黑人”、“非洲人”,但我从没觉得那是歧视,只是因为他们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好奇。我听得懂普通话,知道人们对我的议论中并没有诋毁和诽谤。但朋友们听到我的经历后觉得,这是缺少尊重的表现,是种族主义情绪。
随着中非交流的频繁和经济关系的强化,中非关系的范围和性质已不再局限于高层政经,而是更加深入民间。可在民间,还严重缺少跨文化理解,明显的误解和无知困扰着双方。不过前景是光明的,因为现在有超过1.2万非洲学生依靠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在华留学。
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继承文化大使的“衣钵”,这样,我现在遭遇的“别扭”就会消失,我就能愉快地从“尴尬大使”的位子上退休。但要实现这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