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60年前政变真相水落石出

伊朗民主化曾被华盛顿打断

本报特约撰稿 章鲁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11日   22 版)

    1953年8月27日,政变支持者搭乘坦克驶过德黑兰街头。

    60年前,美国政府导演的伊朗政变,打断了这个中东大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前不久,一份中情局封存的秘密档案被公诸于世,人们才对该机构乃至美国政府在伊朗政变中扮演的真实角色形成了清楚的认知。华盛顿在短期内维护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能源利益,却为美伊关系的彻底破裂埋下了伏笔。

    对于今天的华盛顿而言,伊朗是一个“追求核武器的麻烦制造者”。就在上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迈克尔·莫雷尔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声称,德黑兰具有“核野心与对中东霸权的渴望”,在美国的“海外威胁榜”上仅次于叙利亚。 

    莫雷尔似乎忘了,或者说他不愿承认,美伊两国目前的敌对态势,与中情局1953年8月发动政变,推翻时任伊朗首相默罕默德·摩萨台,将伊朗的政治现代化“拦腰斩断”有莫大的关系。 

    之前,外界或多或少地了解中情局参与了60年前的这场政变,但对其中内幕知之不详。直到前不久,一份中情局封存的秘密档案被公诸于世,人们才对该机构乃至美国政府在伊朗政变中扮演的真实角色形成了清楚的认知。

    最后的“伪装”被揭开

    “长久以来,记录者在列举中央情报局的不光彩行为时——无论是书中或杂志、报纸专栏里——总会把1953年推翻时任伊朗首相摩萨台及其民族阵线内阁的行动排在首位。对于记者们而言,获取这一代号‘TPAJAX’的绝密行动的某些片段,并根据这些不太准确的片段来还原此次行动,要相对容易些。问题在于,大部分的‘还原’漏掉了一个关键点:这次军事政变是在中情局直接命令下实施的,并得到了美国政府最高层的首肯,属于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只是官方迟迟不肯承认。” 

    上述内容,出自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上传的一份档案影印件。它的核心结论是:中情局的确是伊朗1953年政变的幕后推手。

    这份档案出自中情局一位历史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撰写的内部报告,关于伊朗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报告于1981年首度公开,但大部分内容都被人为涂改,其中便包括记录了政变的第三章《秘密行动》。

    实际上,中情局参与伊朗政变属于“公开的秘密”。200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缓和美伊关系,直言不讳地承认,华盛顿在那场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给伊朗的政治发展造成了挫折”。长期以来,世人所不清楚的,主要是美国在政变中到底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现在,根据《信息自由法案》最新公开的档案,终于令剩下的疑团烟消云散。

    祸起石油国有化

    要透彻了解伊朗1953年政变,石油这个话题回避不开。 

    早在20世纪初期,英国势力便深入伊朗(当时国名叫波斯),开采储量丰富的“液体黄金”,并将利润的大头收入囊中。以英伊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为例,它1947年的税后盈利达4000万英镑,伊朗仅能分得700万英镑。用生活在柏林的伊朗裔出版家巴赫曼·尼卢曼德的话说,“数十年间……伊朗只得到一点定金。” 

    可想而知,伊朗各界对这样的利润分成何等不满。二战结束后,在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浪潮中,伊朗民族主义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主张,要使国家摆脱外国势力的干预,首先要终结英国对石油资源的掠夺。 

    “日不落帝国”余威尚在,英国又怎肯轻易放弃这棵生长了半个世纪的“摇钱树”?面对德黑兰“公平分配盈利”的强烈呼声,在伦敦掌权的人们只当耳旁风。 

    在与英方就扩大石油收益权的谈判破裂后,1951年3月15日和20日,伊朗伊斯兰议会及伊朗参议院相继“摊牌”,通过了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决议。4月28日,来自伊朗民族阵线的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为伊朗首相。 

    时年69岁的摩萨台是当时伊朗政坛少有的廉洁政治家。作为民族主义者,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落实英伊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很快,该公司原定1993年到期的特许经营权被撤销,资产被没收。由5名议员组成的委员会被指派到产油区胡齐斯坦省强制执行国有化政策。 

    英方也对摩萨台政府作出激烈回应:撤走技术人员,关闭当时世界最大的阿巴丹炼油厂;宣布对伊朗实施封锁,增派军舰到波斯湾,发出军事威胁,并禁止糖和钢铁等商品出口至伊朗,还冻结了伊朗在英国银行开设的硬货币(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价坚挺并能自由兑换、可作为国际支付或流通手段的货币)账号。 

    光这些还不够,在再次出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脑海中,一个搞垮摩萨台政府,让亲西方人士取而代之的想法逐渐成型。然而,二战后“百病缠身”的英国,无力独自远赴中东解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取代自己成为世界“一哥”的美国“拉兄弟一把”。 

    华盛顿一度瞻前顾后

    彼时,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并非如今天这般针尖对麦芒。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摩萨台选为1951年年度人物,理由是他敢于将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甚至有美国媒体称其为“伊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当然,英国这个盟友更“铁”。但具体到伊朗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不乏顾虑:若对摩萨台下手而不得,受到刺激的伊朗可能转投苏联怀抱。美方对英国人的做法也颇有微词,认为事态演变到不可收拾,英方“过度强硬”是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认识,当英国政府谋划武力攻伊并呼吁美国给予援助时,正急着为朝鲜战争收尾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拒绝了这一要求。老谋深算的丘吉尔据说非常不满,认为“英国在远东帮了美国的忙”,美国在中东却不肯给老朋友撑腰。

    与此同时,由于禁运,伊朗经济亦遭受沉重打击,百姓生活“日益贫困和不快”。尽管摩萨台忙得不可开交,始终难有多大起色。与此同时,在苏联支持下组建的左翼人民党势力持续膨胀。英国获悉最后一条消息,顿时如获至宝,自信找到了游说美国的新材料。

    1953年初,随着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一群在意识形态领域极端敏感的保守派分子占据了政府要职:杜勒斯出任国务卿,他的兄弟艾伦任中情局局长。他们对伊朗局势”深表忧虑”,将摩萨台称为“疯子”……就这样,英美两国合力推动的政变真正进入了落实阶段。

    内外合谋,赶民选首相下台

    是年4月,在艾森豪威尔授意下,杜勒斯拨出100万美元专款,用于“采取任何方式将摩萨台轰下台”。中情局与英国军情六处的官员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敲定了政变计划“TPAJAX”。7月21日,艾森豪威尔在行动简报上签下了大名。

    数日后,中情局中东行动处处长克米特·罗斯福(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孙子)悄然抵达德黑兰,直接指挥军事政变。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很有些眼熟:中情局发动舆论战,在街头散发反摩萨台传单,收买媒体刊登抹黑摩萨台的文章;中情局雇员频频挑起骚乱,并嫁祸于伊朗人民党…… 

    中情局认定,这一连串行动必能促使年纪尚轻的伊朗国王巴列维颁布“王室特别令”,将摩萨台解职。出乎意料的是,面对中情局直接起草的解除摩萨台职务的命令,巴列维打起了退堂鼓。恼怒的克米特·罗斯福不得不趁着夜色潜入王宫,对“生性优柔寡断”的国王进行恐吓:“如果还不采取行动,伊朗会变成共产党的伊朗,会成为朝鲜第二!” 

    8月13日,意识到美英两大国都已深度介入,情知自己再无回旋余地的国王勉强在命令上签了字。随着“国王支持政变”的消息如病毒般蔓延开来,一支打着“进京勤王”旗号、实际上由克米特·罗斯福遥控的装甲部队,将轰隆作响的坦克开上了德黑兰的大街。

    8月20日,摩萨台被捕,他先是在狱中渡过3年,后被软禁,直至1967年3月5日逝世。 

    需要指出的是,在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期间,“美国阴谋推翻摩萨台”成为反美示威者的口号。时至今日,摩萨台仍是伊朗近代史中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之一。不过,考虑到他的世俗主义与西式作风,目前执政的伊斯兰政府,对这位政治家的态度也比较暧昧。

    负面效应绵延半世纪

    政变成功,摩萨台走人,伊朗“新”政府很快与外国石油公司重修旧好,“恢复伊朗石油输出到全球市场”,美英两国可分享最大的份额。于政变前几天逃到欧洲的巴列维国王也衣锦还乡——就此,伊朗于二战后开始的民族主义运动昙花一现,中产阶级倡导的民主化进程也难以为继。这个中东大国,由一个开始初步民主化的国家,蜕变成了一个君主专制政权。 

    对于美国推翻摩萨台的动机,学术界一度存在分歧。曾在纽约城市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的中东史学家叶尔万德·阿布拉哈米安认为,虽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美国插手此次行动的主因是石油,因为“如果摩萨台成功地将在伊朗境内的英国石油公司国有化,其他国家或许会争相效仿,这对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能源利益是一个威胁”。 

    而在美国中东政治学家马克·贡肖洛夫斯基看来,这场政变与石油没多大关系,因为“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美国主要的石油企业对伊朗毫无兴趣”,所以,“决策者担忧伊朗被共产主义者控制(才发动政变)貌似更为可信”。 

    最新公开的中情局文件则显示,上述两方面因素原本都在华盛顿的考量之内:如伊朗与英国的紧张局势升级,苏联就可能趁机渗透伊朗。这样一来,“西方不仅将永远失去伊朗的石油,而且,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在苏联周边构筑的防御链也将被突破”。 

    讽刺的是,美国政府导演的1953年伊朗政变,并未带来“长治久安”的理想局面:巴列维王朝让西方放心,但国王对内依靠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加强专制统治,横征暴敛;外交上则惟美国马首是瞻,充当华盛顿在波斯湾的宪兵;在此变局中一无所获的伊朗公众,对美国却愈发厌烦。可以说,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进而与美国彻底决裂,从这个时候起便点燃了导火线。就此,美国史学家斯蒂芬·金策指出:“TPAJAX计划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制造出来的痛苦令人难以想像。”

    更有不少人相信,眼下,在另一个中东大国埃及,美国仿佛忘记了60年前的教训。如法新社指出,目睹埃及军方推翻民选总统,并对穆兄会支持者实施“武力清场”,奥巴马政府口头上“强烈谴责”,却迟迟不肯暂停每年十多亿美元的对埃援助(主要给予埃及军方)。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评论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当前埃及局势的纵容,或将重蹈当年在伊朗的覆辙。 

分享到:

 

伊朗民主化曾被华盛顿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