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海归,让索马里人爱恨交织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11日   16 版)

    5月8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一男子正在兑现汇款。有统计显示,在海外的索马里人每年向国内汇入20亿美元,帮助留在国内的亲属。

    生活在美国的索马里裔小女孩挥舞着美国国旗和索马里国旗

    随着海归日益增多,一栋栋崭新的独立住宅出现在摩加迪沙。

    持续20多年的动荡让无数索马里人逃亡海外,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促使这些索马里人回归。

    海归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回国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冲突随之而来……

    “他们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

    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绿树成荫的索马里大学,一群年轻人聚集在礼堂里,商量如何应对威胁——在海外漂泊多年,如今回到国内的海归。

    就业形势严峻,但这些海归受过良好的教育,既有钱又有很多新点子,回国后不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礼堂内气氛凝重,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走上讲台,讲述海归给他们造成的麻烦,以及该如何应对。

    “他们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如果不是他们,我肯定能找到工作。”22岁的萨迪娅·阿布迪拉赫曼告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两年前,萨迪娅毕业于索马里大学。“我每到一个地方应聘,对方都会问我有没有外国护照——你持有哪个国家的护照,竟然决定你能不能得到某份工作,这太不可思议了!”

    萨迪娅的声音高亢有力,在礼堂内回响。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27岁的哈桑·穆罕默德是索马里大学商业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面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的提问,他大倒苦水,认为现在的招聘体系“只保障海归的利益”。

    “要求一个本地人有5年、7年或10年的工作经验太不公平了!要知道,在过去23年间,我们的国家一直处于动乱中,人们不可能有那么长的正规工作经历。”哈桑愤愤不平地说,“现在,这里还没有太多的(工作)机会,他们(在海外生活的索马里人)最好等到这里有足够的工作机会再回国,现在这点儿机会应该留给我们这些在战乱时期呆在国内的人。”

    “我们的政府本来就是海归政府”

    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中央政府随即垮台,直到2004年才成立了联邦过渡政府。

    2012年8月,索马里议会宣誓就职,于当年9月选举哈桑·谢赫·马哈茂德为新总统,索马里终于迎来和平与稳定。

    内战期间,无数索马里人逃亡海外。据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报道,有统计显示,索马里逃亡者约150万人,主要目的地是美国、欧洲和海湾国家,还有邻国肯尼亚等。他们每年向国内汇入20亿美元,帮助留在国内的亲属。

    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给索马里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流亡海外的索马里人开始回归。

    “每次看到将在摩加迪沙机场降落的客机,我就知道,自己找到的工作可能性又要降低了。”21岁的阿布迪·纳西尔·穆罕默德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说。

    让那些聚集在礼堂里的年轻人耿耿于怀的还有一点:能出国“镀金”的人家境都不错,很多人在政府里“有路子”,所以一回国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生们认为,政府在招聘公务人员时,倾向于那些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这一“僵化的标准”将未出过国的人才拒之门外。

    阿布迪对这一现象颇为不满,他表示,马哈茂德政府的各部部长中,超过四分之三是海归。“现在这些海归很容易找到工作,是因为我们的政府本来就是海归政府。”

    两年前,塔里克·比希从伦敦回到摩加迪沙,现在就职于索马里人权发展与公共服务部。他说:“回到摩加迪沙意味着生活质量全方位降低,无论是治安、休闲还是交通,但我觉得放弃这些东西值得。”

    对于当地人的不满与忧虑,塔里克说自己理解他们的感受,但他表示,大多数海归是胜任工作的。“如果你在西方国家只是开出租,那么回到这里肯定胜任不了政府的工作,当地人也不会买你的账。”

    当被问及招聘公务人员有无“偏好”时,索马里政府发言人利德瓦安·哈吉·阿卜迪维利说:“索马里是属于全体索马里人的,政府的工作机会只提供给那些能够胜任且愿意奉献的人。一个人胜任政府的某项工作,我们怎能因为他在国外生活过而将他拒之门外?”

    利德瓦安这样回应“政府各部部长中,超过四分之三是海归”的说法:“政府雇员中有超过99%的人从未离开过索马里。” 

    “难民营是惟一一个不用受海归气的地方”

    当下,摩加迪沙经历着过去20多年间从未有过的繁荣,这要归功于海归带回来的大把美元。

    英国广播公司称,较之以往,这座城市的房租有了大幅增长。当地人认为,海归的旺盛需求抬高了房租。多年战乱留下了许多难民营,无力承受高房租的人只能到那里寻找落脚点。

    在摩加迪沙霍顿区的一座难民营,穆罕默德·努尔刚刚租下一间铁皮屋。他不无沮丧地说,之前他租住在一套有3个卧室的房子里,包括水电费在内,每月租金100美元。前不久,“一个从瑞典回来的家伙”找到他的房东,用每月400美元的价格租下了这套房子,努尔只好搬家。

    “难民营是惟一一个不用受海归气的地方。我发自内心地不希望这些家伙回来。”努尔怨气十足。

    并非每个人都对海归不满,商家希望海归越多越好。对此,英国《卫报》评论道,海归和本地人其实可以“合作共赢”。

    3年前,阿卜迪·拉赫曼·哈桑在摩加迪沙市中心开了“Dirshe”汽车销售公司,生意惨淡,每月勉强能卖出10辆车。

    “现在,即使是淡季,我每月也能卖至少20辆车。从前每辆车只卖4000美元,现在卖6000多美元。几乎所有买主都是海归。”满面笑容的拉赫曼站在一排从迪拜进口的二手车前,颇有些得意地说。

    距离“Dirshe”5分钟车程的地方,有摩加迪沙惟一的干洗店“Premiun”。老板穆罕默德·谢赫透露,他“四分之三的客户是海归”。

    “没有这些海归的光顾,我的干洗店肯定维持不下去,我也不可能有能力雇11名店员。”

    海归面临文化冲突

    在当地人看来,回到摩加迪沙的海归们很“体面”、“高人一等”,但海归们也有烦恼,巨大的文化冲突便是他们回国后面临的首要困难。

    18岁的莱拉在伦敦长大,在那里,她喜欢新潮的衣服、跳舞和表演。可是,随父母回到索马里后,她被告知,作为一个穆斯林女孩,她必须放弃这些爱好。

    莱拉反抗过。她说:“我从小接受的文化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很快,讲求“人人生而平等”的莱拉就碰了壁。

    那是一天午后,莱拉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游泳。到了那里却被告知,男孩和女孩不能一起游泳,她和几个女孩只能坐在“看得见海的地方”干着急。

    后来,莱拉有了几次类似的经历,最终不得不“入乡随俗”。

    在摩加迪沙开咖啡馆和精品店的女老板艾扬·侯赛因也是个海归,在伦敦待了10多年。回国后,她发现孩子不适应国内的生活,就开了一家咖啡馆,“给他们提供一些熟悉的东西”。41岁的艾扬表示,很多刚回国的人都会感到郁闷,因为这里“没有卖比萨饼、汉堡包的地方”。

    艾扬承认,她对从海外归来的同胞更有认同感,因为“他们懂得外面的生活”。咖啡馆和精品店的顾客绝大部分是海归。一位年轻女子把刚在精品店里买的牛仔裤藏在长袍下。她说:“我们国家有很多规矩,人们很容易犯错。”

分享到:

 

海归,让索马里人爱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