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鱼臭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味

○文 信马由缰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24日   35 版)

    任何生命体都是有味儿的。

    散发气味、感知气味的能力,是动植物生存的基础。它们意味着引诱猎物,标记领地,吸引伴侣,甚至于抵抗敌人。基本上,那些意味着“好”的气味对我们来说就是香味;如果什么东西散发出臭味,则说明有地方不太对劲。

    人的体味能透露很多信息——此人是谁、最近吃了啥、新陈代谢情况如何。如果某个代谢循环出了问题,就会体现在体味变化上。这里不妨举出一个不幸的例子:鱼臭症(trimethylaminuria),即三甲基胺尿症。

    患有此病的人,因为先天无法代谢带有腐鱼味儿的胺类“三甲胺”,而浑身散发出三甲胺的味道。事实上,检测鱼新鲜度的气体传感器,就是通过检测三甲胺来实现的。

    如果鱼臭症患者吃下蛋黄、动物内脏、豌豆、大豆、咸水鱼等富含胆碱和肉毒碱的食物,消化时就会在细菌作用下形成三甲胺,于是浓烈的味道扑面而来。甚至一场运动或仅仅一时情绪低落,也可能带来浓烈气味。

    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这种冷门病症在上世纪70年代才被清晰地描述下来。又过了20年,科学家终于发现原因出在黄素单氧化酶3的功能异常。

    但这并不代表鱼臭症是史上罕见的。古代文献中最早的相关描述,足可追溯到3000年前,当时一个印第安女人因散发臭气而被部落不容。莎士比亚在悲喜剧《暴风雨》中塑造了一个浑身散发臭鱼味的角色:“可怜的约翰”。因为当时的人们把腌过的干鳕鱼就称为“可怜的约翰”。还有人认为,约750年前泰国一些自杀的姬妾们,也与鱼臭症有关。

    科学家们现在知道,鱼臭症是遗传得来的。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三甲胺应该在肝脏中酶的作用下被除臭、溶于水并排泄出去。每50毫克三甲胺里,通常只有约1毫克在被排泄前未经除臭。但是在鱼臭症患者体内发生了什么呢?

    黄素单氧化酶3的功能异常,使除臭过程被略过了。散发腐鱼味的三甲胺怎么进来就怎么出去,使汗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物等都带着臭味。 

    科学家已发现了150种能导致黄素单氧化酶3功能异常的基因突变,但始终搞不清这些突变干扰酶的过程。也许是基因突变影响了黄素单氧化酶3的蛋白三维结构,又或者突变影响的是酶与三甲胺的结合位点——两者如果不能顺利结合,自然谈不上除臭反应。

    患有鱼臭症的人往往从小便因体味倍感困扰,长大后在社会中的际遇也深受影响。而另一个发现是,患者似乎还容易伴有其他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研究者对鱼臭症与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合物失调相关持肯定态度,推测这是因为黄素单氧化酶3对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胺类也有影响。除了先天性遗传,环境中能致癌或不孕不育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也可能使黄素单氧化酶3功能异常。

    以目前的医学,人们能为鱼臭症患者做的很少。减少摄取蛋黄、咸水鱼等食物以控制三甲胺摄入量,或者用医疗手段降低体内某些细菌的活性,或许是不治本却能治标的办法。希望就在将来的基因疗法之中。如果能设计出代替黄素单氧化酶3工作的微生物,或制造抑制剂来掩盖腐鱼味,患者的境遇就能大为改善吧。

    令人感慨的是,人体内庞杂的化合反应从不间断,而其中一个微小环节的异变竟能让我们变得如此脆弱,甚至影响一生。

分享到:

 

新战争预言——生物犯罪
“大卫王的宝藏”
鱼臭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