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剩女:生造出来的“社会问题”?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24日   28 版)

    一位女子在相亲会上寻找如意郎君 

    □图片来源 CFP

    “30岁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说这句话的白背心大爷和这句“神吐槽”都火了。不仅中国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对此议论纷纷,外媒也再次关注起了中国的“剩女烦恼”。

    剩女:从无奈到潇洒

    过去两年里,谢小姐平均每个月就要相亲一次,却始终没有遇到真命天子。这个英文名字叫凯仑的中国姑娘今年32岁,在上海一家媒体公司有份体面的高薪工作。

    有些人外形不过关,“不是太矮就是太胖,”凯仑对美国《洛杉矶时报》说,“有些人不够温柔。”

    最近一次相亲的对象,是她父母安排的武汉同乡。凯仑一看到那个男人就打算掉头回去。“他头顶都没有头发了。”她郁闷地说。在父母的资助下,谢小姐在上海市郊买了房子,希望能增加她在结婚市场上的筹码。“也许我的标准是高了点,但是我不要求对方有房子啊。”

    每隔一天,凯仑的妈妈都会打电话给她,话题不知不觉就会绕回到找个丈夫上来。最近一次,凯仑忍不住反驳:“现在离婚率那么高,我一直单身不是更好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剩女”成了人尽皆知的专有名词,专门指代那些受过良好教育,面临巨大求偶压力的城市单身女孩。不过让人困惑的是,这些女孩多数是外表温柔,内心坚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姑娘。

    中国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发现,她们找不到满意的伴侣。有些女性则表示,苦苦寻觅多年之后,她们宁愿享受自由的生活。

    中国女性结婚的平均年龄的确在升高,在上海,这一数字已经从2007年的26.4岁增加到2012年的27.3岁。不过学者罗斯曼·雷克统计发现,到了35岁,90%以上的中国女性都结婚了。

    “中国女性‘剩’的时间并不长,这让‘剩女’的称呼更加可恨,”雷克说,“中国真正被剩下的,其实是那些生活在农村,没有受过教育的穷苦男性,不过很少有人注意他们。”

    清华大学博士丽塔认为,中国女性的高结婚率与政府的宣传攻势有关。“就是由于剩女的概念被大力推行,很多女性对于这个身份已经内化了,她们担心如果等得太久就会找不到丈夫。”

    女少男多“只是理论而已”

    从理论上来讲,像谢小姐这样的姑娘想结婚,应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生子女政策和偏爱男孩的传统,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到2020年,中国适婚年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2400万。

    小吴硕士毕业那年,父母到北京参加毕业典礼。她带着父母参观校园,路过篮球场,三人驻足观看。小吴正在酝酿离别的小感伤,母亲突然冒出一句,“你看,这么多男生,你都没给自己找到个伴?”

    如今,毕业一年的小吴仍然奋斗在“找个伴”的道路上。她很困惑,同龄的单身好男人都躲到哪里去了?她丝毫没有感到中国适婚男性比女性多。“那些只是理论而已。”她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俄亥俄州大学博士生钱越(音译)解释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女性应嫁给比自己社会地位高一些的人。英国《经济学人》引用钱越的文章称,55%拥有大学学历的中国男性娶了学历低于自己的伴侣,而同样这么做的本科学历女性只有32%。在择偶问题上,有一个多数人认同的“阶梯”。“一等男人找二等女人,二等男人找三等女人,三等男人找四等女人,四等男人找不到女人。”因此,被“剩下”的就是一等女人和四等男人了。

    留学归来,名校毕业的小吴应该算作一等女人,别人给小吴介绍男朋友,学历太差的她一般不会见,“不是我在乎,是对方会觉得伤自尊,时间长了会产生心理阴影。”

    《经济学人》称,女性一旦步入30岁,结婚率就急剧下滑,男性却没这方面的顾虑。据统计,男性娶比自己年轻的女性的几率,几乎是女性嫁给较自己小的男性的50倍。这种年龄观差异加剧了女性婚姻前景的危机,年轻女性嫁人的几率更大,她们既可以嫁同龄男性,又可以选择年纪更大的男性。这样一来,大龄女子胜算就小了,因为她们不得不与年轻女性竞争大龄男性。30多岁本科学历的女性比那些低学历,甚至连高中也没念的同龄男性的结婚率还要低。

    这种“婚姻挤压”迫使女性在27岁前就忙着结婚。丽塔称,这样的压力比男性供房的压力大得多。结果就是,嫁得好不如嫁得早。

    “这样的不平等不仅在中国存在,欧洲也将单身女性称为老姑婆,而将单身男性称为钻石王老五。” 夏威夷的临床心理学家切尔萨·卢说,“让女性知道,她们即使不结婚也可以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很重要的。”

    剩女成了“社会问题”?

    多数还在婚姻市场上厮杀的剩女,背后都有唠叨的老爸老妈。外媒称,这些父母担心在社会保证机制还不完善的社会中,女儿没有子嗣、孤独终老会晚景凄凉。

    着急的不仅是父母,政府机构、学者,甚至某些商家都为剩女捏着一把汗,因为他们将剩女当作了潜在的社会问题。《洛杉矶时报》称,他们担心如果剩女的队伍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人口的不平衡,增加婚外情的发生率,并且会降低房地产的销量。

    对于像谢小姐这样的单身女性来说,想把单身这回事抛到脑后都不容易。除了父母的催促,各种相亲、联谊也纷至沓来,她还会收到交友网站的商业广告。

    打开电视,电视节目中播放的是《剩女的代价》、《剩女加油》、《剩女也疯狂》,这些电视剧的故事内核空前一致:聪明漂亮的成功女性想方设法地找个男人。

    甚至购物都在拿剩女做文章,上海一家家居商店就在宣传海报中公然宣传“12件让剩女忘记孤独的单品”,包括彩虹色的寝具和单人沙发。

    谢小姐没指望她的父母能让她松一口气,“他们是非常传统的人,在他们的想法中,每个人都应该成家。我也想有个家庭,在我觉得合适的时候。”

    不过谢小姐坚持自己的时间表要面对很大的压力。“女性的价值来自于婚姻状态,结婚是正常的,要是不结婚就是哪里不对劲。”陈愉这样对美国ABC新闻网剖析剩女的精神重负。她的书《30岁前别结婚》在中国非常畅销。

    美籍华人陈愉曾经当过洛杉矶市的副市长,38岁结婚,如今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书中不仅鼓励女性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也传授了女性寻找如意郎君的技巧。

    陈愉说,当代的中国女性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但是她认识的多数中国女性宁可把自己看作剩女而不是单身贵族。曾经有一个22岁的女孩自称剩女,“这种压力美国人是很难想象的。”

    “剩女已经被妖魔化了。”桑德拉·鲍愤怒地说,她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剩女的态度”,对没有结婚的职业女性提供精神支持。“父母给我们压力,媒体给我贴标签,做媒已经成了一个产业,还有很多人不停地告诉我们,单身是种罪过。”她的组织在全国有2000多名会员。

    时代的印记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张阿姨和于阿姨各自拿着女儿的照片到公园中参加“相亲大会”。休息时,她们坐在木兰树下谈起接近30岁,还没有成家的女儿。“在我们的时代,我不关注物质层面。我只是想找个谈得来的男人。”张阿姨说。她年轻时,房子根本不是问题,“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只要我结婚了,单位就会分房子。”

    有专家认为,剩男剩女都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有关。“人们在婚恋、家庭、性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复旦大学教授孙佩冬(音译)说。

    女性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从侧面助长了剩女的出现,“5000年来,婚姻是女性惟一的稳定来源,”“资深剩女”孙小姐对《洛杉矶时报》说,“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婚姻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而且我们有新的梦想。”

    雷克说,这些梦想中就包括,女性寻求和伴侣的平等关系,以及追求浪漫和情调。“有人认为剩女要么挑剔,要么是势利眼,她们的标准太高,”雷克说,“其实,她们不过希望为了爱情结婚。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了。”

分享到:

 

中国剩女:生造出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