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海内克:
亚洲“披萨王”带必胜客进中国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7日
26
版)
|
亚洲“披萨王”威廉·海内克 |
|
中国的必胜客总是生意红火 |
1990年,北京东直门开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必胜客,时至今日,仍时时排起长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是美国商人威廉·埃尔伍德·海内克花5万美元,买下了这家餐厅的特许经营权,也打开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
更鲜为人知的是,时时乐、汉堡王、DQ冰淇淋、万豪酒店等诸多家喻户晓的餐饮、休闲品牌,都由他带到中国。他还一手创立品奇披萨,甚至涉足Esprit、堡狮龙等时尚品牌。40多年来,这位没读过大学的美国人白手起家,在亚洲创建了不容小觑的商业帝国。
白手起家,叛逆少年成了成功商人
1949年,海内克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海军医院里。父亲罗伊是驻亚洲的美国外交官,曾在军队服役25年,参加过两次战争;母亲康斯坦斯则是美国《军史时代》的记者,曾陪玛丽莲·梦露走遍整个朝鲜战场。
受父母影响,海内克一出生便与亚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但在香港、日本和泰国长大,1963年还跟随父母,定居在泰国曼谷。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这个身高6英尺(约合1.83米)、酷爱冒险的少年,便从来没有安分过。17岁时,正在读高中的海内克当上了报纸《曼谷世界》的广告经理。高中毕业后,他在父母家的客厅里开起了广告公司,尽管公司只有他一个人。
这似乎是条偏离正轨的道路。很快,父亲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考上大学,要么找一份工作。但海内克一个都不想选。“我不叛逆,不辍学,不吸毒。”他这样告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我有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为什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令他骄傲的是,这些都是他赚钱买的。
最初的收入来自赛车。赛车过程中事故并不少见,有几次,海内克几乎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就像是参加我自己的葬礼”,但他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比赛。
作为赛车手走红后,他开始为杂志撰写赛车专栏,还卖广告赚提成。为了赚钱,晚上他还去兼职清扫办公室,并因此产生了第二个创业的念头。
他注意到,城镇周围的商人抱怨办公室清洁人员不稳定,于是他借了1200美元,雇了一对夫妇做工人,开起了专业保洁公司。1000美元用来付注册费,剩余的钱买了塑料桶、拖把,还印了几十张宣传卡片。这成了他迈入商业的第一步。
“朋友经常看到我在擦窗户,这让我成了他们的笑柄。”但海内克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成功近在咫尺,只是需要更多钱去投资。
凭借在30个小时内完成全部赛程,他从福特汽车公司那里赚了大把的钱,用来投资开餐馆和食品外卖店。到21岁时,海内克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而这个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已拥有自己的公司Minor Holding,有400名员工,年收入250万美元。
如今,他当上了泰国美国商会的主席、外国投资咨询委员会主席,在全世界22个国家拥有1万多间酒店客房和1800多家餐厅,有30多家公司每年为他带来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还在积极进军中东、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各地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开拓全球市场。
这时,这位64岁、有钱有闲的泰国富豪又有了新爱好:开飞机和潜水。就算再忙,休闲仍占据海内克的大部分时间,正如他向美国《福布斯》杂志所说,“我觉得自己像个大孩子”。
在亚洲卖必胜客和品奇 他成了“披萨王”
当同龄人流行赴西方留学时,选择留在泰国、留在亚洲,海内克有自己的理由:“我一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在哪里做。我在这里看到如此多的机会。”
他告诉“Bisiness-in-Asia”网站,泰国是全世界投资和做生意最好的地方,因为这个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国家,正迅速接受西方思想,中产阶级茁壮成长,拥抱一切新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因为“风景秀丽、文化奇妙、物超所值”的曼谷,是他最喜欢的城市。
他似乎赶上了好时候,在正确的地方经历了亚洲的发展繁荣。“与生俱来的方向感”与“商人的直觉”完美结合,帮他顺利地找到发家之道——特许经营。
1980年,他把必胜客介绍给了泰国人,只花了5000美元代理费用。当时,很多专家断定,人们绝不会接受西方奶制品,但他在披萨中加入亚洲当地食材配料,让喜欢辣椒的泰国人爱上了披萨,迅速成了亚洲的“披萨王”。
通过为快递员支付摩托车首付,海内克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送外卖队伍。这一种在美国流行数年的经营方式,让必胜客生意愈加兴旺。1990年,他用同样的方式将必胜客带到中国,因为“不同地方的人,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起初,他只经营必胜客的特许店,但1991年,因母公司试图限制他的其他餐馆发展,双方爆发矛盾。海内克于是大胆创立了自己的披萨品牌品奇,为泰国中产阶级制作适合他们口味的冬阴功披萨,很快成为地区巨擘。
短短两年,品奇在泰国市场占有率从零发展到75%,必胜客则被挤得毫无还手之力,从95%的市场份额直降至25%。2005年,他又带着自己的品奇披萨来到中国,再次赢得一席之地。
一边卖披萨,满怀好奇的商人还在探索新行业。借这个契机,海内克开始进军乳制品生产。仅在他的泰国披萨店,每年就要用掉1000吨马苏里拉奶酪。
2011年,海内克又买下了澳大利亚咖啡俱乐部,在当地市场比星巴克还受欢迎,这被他视为“了不起的成就”。
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亿万富翁诞生地,但大多数人都是继承家族产业。在房地产和新技术行业之外,像海内克这样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并不多。
“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取得成功。”在泰国长大的美国商人凯文·惠特克拉夫告诉美国《纽约时报》,“他是个出色的销售,是天生的企业家和商人。” 曼谷作家乔·卡明斯也称赞他“就像一条鲨鱼,非常懂得把握时机”。
而在海内克自己看来,“机会来自社会的变化,而我用双手紧紧抓住它”。
找到市场空白,然后填补它
海内克以泰国为根据地、遍布亚洲甚至全球的商业帝国,以零售、餐饮和休闲为主要的经营项目。除了GAP、思捷环球等消费品牌和必胜客、汉堡王、品奇等餐饮品牌,酒店是海内克的第三张“王牌”。
1978年,海内克初次涉足酒店行业。2006年,他在泰国与老挝、缅甸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修建四季华蓬酒店,引起全球轰动,成为开业时最受关注的四季酒店。
这位以节俭著称的商人一反常态,修建了极其豪华的高档精品酒店,以至于被很多人视为“形象工程”。
这被视为海内克事业的转折点。随后,他又相继拿到万豪、喜来登的特许经营权,收购澳大利亚奥克斯酒店和度假村,并在泰国创办安纳塔拉豪华度假村,实现了他“一生的梦想”,后者成为增长最快的亚洲连锁度假酒店之一。
同样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安纳塔拉如今已在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拥有26处产业。去年,公司酒店部门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
如何迎合不断增长的中国新兴旅游市场,仍然是他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海内克发现,越来越多中国新婚夫妇去马尔代夫度蜜月,所住酒店平均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从中国飞来的航班也往往价格不菲。中国似乎正渐渐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游市场,而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一个“低成本市场”,“因此,我们发现,真的要为你的中国客户做好准备”。
1991年,海内克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泰国公民,但在这个50年来生活如鱼得水的国家,他依然保持着美国企业家的精神。他的信条是:找到市场空白,然后填补它。因此下一步,他的酒店瞄准了缅甸、老挝、柬埔寨甚至中东等地的旅游市场。
经历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2003年的SARS疫情,乃至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这个走过大风大浪的商人已经明白,“我们无法控制灾难,但能控制我们的反应”。生活也许变化莫测,那些能把危机变成学习机会的人才能成为赢家。
“风险也许更大了。”他说,“这是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和更复杂的世界,但企业家需要的技巧并没有变,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变。”
1990年,北京东直门开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必胜客,时至今日,仍时时排起长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是美国商人威廉·埃尔伍德·海内克花5万美元,买下了这家餐厅的特许经营权,也打开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
更鲜为人知的是,时时乐、汉堡王、DQ冰淇淋、万豪酒店等诸多家喻户晓的餐饮、休闲品牌,都由他带到中国。他还一手创立品奇披萨,甚至涉足Esprit、堡狮龙等时尚品牌。40多年来,这位没读过大学的美国人白手起家,在亚洲创建了不容小觑的商业帝国。
白手起家,叛逆少年成了成功商人
1949年,海内克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海军医院里。父亲罗伊是驻亚洲的美国外交官,曾在军队服役25年,参加过两次战争;母亲康斯坦斯则是美国《军史时代》的记者,曾陪玛丽莲·梦露走遍整个朝鲜战场。
受父母影响,海内克一出生便与亚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但在香港、日本和泰国长大,1963年还跟随父母,定居在泰国曼谷。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这个身高6英尺(约合1.83米)、酷爱冒险的少年,便从来没有安分过。17岁时,正在读高中的海内克当上了报纸《曼谷世界》的广告经理。高中毕业后,他在父母家的客厅里开起了广告公司,尽管公司只有他一个人。
这似乎是条偏离正轨的道路。很快,父亲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考上大学,要么找一份工作。但海内克一个都不想选。“我不叛逆,不辍学,不吸毒。”他这样告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我有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为什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令他骄傲的是,这些都是他赚钱买的。
最初的收入来自赛车。赛车过程中事故并不少见,有几次,海内克几乎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就像是参加我自己的葬礼”,但他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比赛。
作为赛车手走红后,他开始为杂志撰写赛车专栏,还卖广告赚提成。为了赚钱,晚上他还去兼职清扫办公室,并因此产生了第二个创业的念头。
他注意到,城镇周围的商人抱怨办公室清洁人员不稳定,于是他借了1200美元,雇了一对夫妇做工人,开起了专业保洁公司。1000美元用来付注册费,剩余的钱买了塑料桶、拖把,还印了几十张宣传卡片。这成了他迈入商业的第一步。
“朋友经常看到我在擦窗户,这让我成了他们的笑柄。”但海内克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成功近在咫尺,只是需要更多钱去投资。
凭借在30个小时内完成全部赛程,他从福特汽车公司那里赚了大把的钱,用来投资开餐馆和食品外卖店。到21岁时,海内克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而这个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已拥有自己的公司Minor Holding,有400名员工,年收入250万美元。
如今,他当上了泰国美国商会的主席、外国投资咨询委员会主席,在全世界22个国家拥有1万多间酒店客房和1800多家餐厅,有30多家公司每年为他带来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还在积极进军中东、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各地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开拓全球市场。
这时,这位64岁、有钱有闲的泰国富豪又有了新爱好:开飞机和潜水。就算再忙,休闲仍占据海内克的大部分时间,正如他向美国《福布斯》杂志所说,“我觉得自己像个大孩子”。
在亚洲卖必胜客和品奇 他成了“披萨王”
当同龄人流行赴西方留学时,选择留在泰国、留在亚洲,海内克有自己的理由:“我一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在哪里做。我在这里看到如此多的机会。”
他告诉“Bisiness-in-Asia”网站,泰国是全世界投资和做生意最好的地方,因为这个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国家,正迅速接受西方思想,中产阶级茁壮成长,拥抱一切新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因为“风景秀丽、文化奇妙、物超所值”的曼谷,是他最喜欢的城市。
他似乎赶上了好时候,在正确的地方经历了亚洲的发展繁荣。“与生俱来的方向感”与“商人的直觉”完美结合,帮他顺利地找到发家之道——特许经营。
1980年,他把必胜客介绍给了泰国人,只花了5000美元代理费用。当时,很多专家断定,人们绝不会接受西方奶制品,但他在披萨中加入亚洲当地食材配料,让喜欢辣椒的泰国人爱上了披萨,迅速成了亚洲的“披萨王”。
通过为快递员支付摩托车首付,海内克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送外卖队伍。这一种在美国流行数年的经营方式,让必胜客生意愈加兴旺。1990年,他用同样的方式将必胜客带到中国,因为“不同地方的人,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起初,他只经营必胜客的特许店,但1991年,因母公司试图限制他的其他餐馆发展,双方爆发矛盾。海内克于是大胆创立了自己的披萨品牌品奇,为泰国中产阶级制作适合他们口味的冬阴功披萨,很快成为地区巨擘。
短短两年,品奇在泰国市场占有率从零发展到75%,必胜客则被挤得毫无还手之力,从95%的市场份额直降至25%。2005年,他又带着自己的品奇披萨来到中国,再次赢得一席之地。
一边卖披萨,满怀好奇的商人还在探索新行业。借这个契机,海内克开始进军乳制品生产。仅在他的泰国披萨店,每年就要用掉1000吨马苏里拉奶酪。
2011年,海内克又买下了澳大利亚咖啡俱乐部,在当地市场比星巴克还受欢迎,这被他视为“了不起的成就”。
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亿万富翁诞生地,但大多数人都是继承家族产业。在房地产和新技术行业之外,像海内克这样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并不多。
“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取得成功。”在泰国长大的美国商人凯文·惠特克拉夫告诉美国《纽约时报》,“他是个出色的销售,是天生的企业家和商人。” 曼谷作家乔·卡明斯也称赞他“就像一条鲨鱼,非常懂得把握时机”。
而在海内克自己看来,“机会来自社会的变化,而我用双手紧紧抓住它”。
找到市场空白,然后填补它
海内克以泰国为根据地、遍布亚洲甚至全球的商业帝国,以零售、餐饮和休闲为主要的经营项目。除了GAP、思捷环球等消费品牌和必胜客、汉堡王、品奇等餐饮品牌,酒店是海内克的第三张“王牌”。
1978年,海内克初次涉足酒店行业。2006年,他在泰国与老挝、缅甸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修建四季华蓬酒店,引起全球轰动,成为开业时最受关注的四季酒店。
这位以节俭著称的商人一反常态,修建了极其豪华的高档精品酒店,以至于被很多人视为“形象工程”。
这被视为海内克事业的转折点。随后,他又相继拿到万豪、喜来登的特许经营权,收购澳大利亚奥克斯酒店和度假村,并在泰国创办安纳塔拉豪华度假村,实现了他“一生的梦想”,后者成为增长最快的亚洲连锁度假酒店之一。
同样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安纳塔拉如今已在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拥有26处产业。去年,公司酒店部门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
如何迎合不断增长的中国新兴旅游市场,仍然是他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海内克发现,越来越多中国新婚夫妇去马尔代夫度蜜月,所住酒店平均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从中国飞来的航班也往往价格不菲。中国似乎正渐渐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游市场,而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一个“低成本市场”,“因此,我们发现,真的要为你的中国客户做好准备”。
1991年,海内克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泰国公民,但在这个50年来生活如鱼得水的国家,他依然保持着美国企业家的精神。他的信条是:找到市场空白,然后填补它。因此下一步,他的酒店瞄准了缅甸、老挝、柬埔寨甚至中东等地的旅游市场。
经历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2003年的SARS疫情,乃至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这个走过大风大浪的商人已经明白,“我们无法控制灾难,但能控制我们的反应”。生活也许变化莫测,那些能把危机变成学习机会的人才能成为赢家。
“风险也许更大了。”他说,“这是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和更复杂的世界,但企业家需要的技巧并没有变,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