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古巴导弹危机催生的伟大发明

美俄“首脑热线”风云50年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7日   19 版)

    在电影《奇爱博士》中,“首脑热线”以红色电话机的形式出现。

    连接美国与苏联(俄罗斯)政府首脑的通讯热线已运转了整整半个世纪。但鲜为人知的是,因影视作品而大出风头的“红色电话”,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除了令全世界避免毁于一旦,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解决)还带来了新的希望:它让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意识到,必须找到更好的方式进行高层沟通。”

    日前,美国《史密森尼杂志》载文称,尽管类似想法在斯大林于1953年逝世后便浮出水面,真正推动其付诸实施的还是那场危机。为防止剑拔弩张的局面再度出现,让美苏两国领导人拿起电话讨论似乎是个好主意。然而,基于可靠性方面的考量,双方最终选择的方案是建立一条能够全天候运行的加密电报通道,并在两个终端安装电传设备。

    热线一端不在白宫

    1963年6月20日,美苏两国达成了《关于建立一条直接通信链路》的谅解备忘录。这份文件开门见山地写道:“在紧急情况时使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已同意,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建立一条两国政府间的直接通信链路。”

    备忘录中的“直接”一词有误导之嫌。实际上,发往苏联的电报需跋涉1万英里(约1.6万公里),从华盛顿经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中转,方能到达莫斯科。

    双方的动作相当麻利。协议签署后不久,4台美国制造的电传打字机就被空运到莫斯科并安装在克里姆林宫。同等数量的、由东德制造的机器则被运到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旋即被移交给五角大楼而非白宫。此后半个世纪,“热线”的一端始终由美国国防部掌控。双方还交换了编码设备,以便美方将加密电报译成英语,苏方把电报译成俄文。    

    “热线”在当年8月30日投入使用。华盛顿发给莫斯科的第一份电报是“敏捷的棕色狐狸从懒惰的狗的身上跳了过去1234567890”。比起俗套的问候语,这份电报更加实用——它使用了全部26个英文字母和所有阿拉伯数字,验证了系统的精确度。

    次日,《纽约时报》称,“从莫斯科传来了类似的俄语测试电报,让美国操作人员不知所云。”两国还相互提供了够用一年的备件、专用工具、操作说明和电信纸带。

    被曲解的文化符号

    “有了红色电话热线,美国总统可随时致电克里姆林宫。”漫长的冷战岁月里,这个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神话”盛行于美国,经过流行文化的加工,让公众信以为真。

    以1964年的电影《奇爱博士》为例,其中有一幕令人难忘:彼得·塞勒斯饰演的墨金·穆弗利总统警告苏联总理迪米特里·基索夫,说美国轰炸机即将来袭。而在套路相似的另一部电影《奇幻核子战》中,亨利·方达饰演的无名总统通过“红色电话”传递了同样可怕的消息。在《耍小聪明》中,“红色电话”成了恶搞的对象。热播连续剧《白宫风云》中则有一个情节:马丁·辛饰演的巴特勒总统称,“红色电话热线”在他上任前已遭弃用。

    相比之下,严格遵循史实的作品在好莱坞并不多见。2000年的电影《惊爆十三天》属于这样的例外,它描绘了美苏沟通机制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如何运转不灵,“迟钝到几乎逼迫肯尼迪去打仗”。在那场可怕的“忍耐力竞赛”期间,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传递一份电报耗时长达12个小时,外界正是由此认识到,两国决策层之间的对话渠道亟待改革。

    在1984年大选中,“红色电话”成了竞选广告借力的对象。民主党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及其团队试图影射年届七旬的罗纳德·里根精力不济:在广告中,红色电话反复振铃并闪烁,解说员则吟诵,“没时间叫醒总统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吧。”无独有偶,2008年,希拉里·克林顿与奥巴马进行党内角逐时,曾为蒙代尔服务的智囊罗伊·斯彭斯再次祭出“红色电话”策略,为希拉里助选。可惜,就像蒙代尔输给里根那样,这一策略同样遭到失败。

    功成身退为时仍早

    由于从热线开通到遭遇暗杀只间隔3个月,肯尼迪从未得到机会使用它。直到1967年,林登·约翰逊致电莫斯科,成为头一位使用热线的美国总统。彼时,在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爆发“六日战争”期间,约翰逊给苏联领导人之一的阿列克谢·柯西金发电报,通知后者“美国正将空军派往地中海”,以避免与苏联黑海舰队发生任何不必要的紧张局面。

    1971年9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战争三个月前,为便于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交流,热线又增加了一条卫星通信线路。尼克松先后两次使用该热线,第一次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也叫斋月战争,指当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击以色列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二次是次年7月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的时候。

    里根对热线格外感兴趣。1983年,经与苏联协商,他命人对系统进行升级,加装了高速传真功能;此后5年,劳苦功高的电传线路宣告停用。相比前任卡特只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用过一次热线,里根在讨论黎巴嫩问题和波兰局势时的使用频率明显更高。

    冷战的结束不意味着热线的终结,它也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退出历史舞台。负责监管热线的五角大楼官员威利·斯蒂芬斯曾解释道,“我们不仅要使用最前沿的技术,还得提供持久、快速、可靠且私密的手段。美国和俄罗斯的政府首脑可藉此进行无障碍对话。”

    这条热线的最新版本是一套基于光纤的系统,于2008年1月1日投入运行,发送电子邮件的客户端也是专门定制的。同年,先前的热线协议合并成单一的《保密通信系统协议》作为新协议的一部分,双方的操作人员每个小时都要测试一遍系统,确保热线畅通无阻。

    不过,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与科技的进步,首脑热线成为文物的时刻也许终将到来。2010年,在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就开玩笑说,“推特”已经取代了热线,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扔掉存在了那么久的‘红色电话’了”。

分享到:

 

美俄“首脑热线”风云50年
维系全球存在,俄海军盼盟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