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墓地”并非单纯的纪念设施,其作为人道主义象征与政治和解标志的意义更为深远。
世界“敌军墓地”:用尊重取代仇视
本报特约撰稿 陈光文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7日
18
版)
|
7月9日,3位志愿军老兵在京畿道坡州墓地祭拜战友。 |
|
位于法国诺曼底的德国军人墓地 |
据报道,3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中国老兵日前访问了位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中国军人墓地”,那里安葬着在战争中阵亡的中国志愿军。老兵们表示,昨日的敌人成了今日的朋友,惨痛的历史已经远去,现在的中韩两国都热爱和平,希望韩朝关系能够顺利发展。
尽管中韩两国曾在狭小的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毕竟已过去了60年。时过境迁,那些长眠于韩国的中国军人遗骸获得昔日战友探望,并有望归葬祖国的消息,未免使人对散落于异国他乡的“敌军墓地”产生浓厚兴趣。
志愿军墓地获韩方修缮
在上任后的首次访华期间,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韩方将向中国移交目前由韩国军方管理的360具中国军人遗骸。此前,韩国政府一直将这些遗骸安葬在坡州市的“朝鲜·中国军人墓地”。
韩国《朝鲜日报》称,位于三八线南侧附近的这处墓地,是“世界上惟一为敌人修建的墓地”。相关资料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此后,在“三八线”以南还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相当一部分志愿军战士在此期间牺牲。由于此后战线维持在“三八线”附近,很多阵亡将士的遗体,仍留在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三八线”以南地区,一直无法回归祖国。
根据朝鲜停战后签署的文件,参战各方应返还对方的军人遗骸。1981年至1997年,共有43具中国志愿军遗骸通过板门店经朝鲜送回中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程序送还,而是在韩国集中安葬。目前,“朝鲜·中国军人墓地”葬有朝鲜和中国军人的遗骸1100多具,其中中国志愿军遗骸为360多具。
据了解,这处“敌军墓地”原本非常简陋。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不断改善,来此寻访和观光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韩国方面感到需要予以整修。更有民间团体建言:“好好管理敌军墓地,可以起到改善与朝鲜和中国关系的桥梁作用”。为此,京畿道政府将墓地的墓碑由木板改为大理石,并修复损坏的配套设施,使墓地的外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欧洲和东南亚最多
所谓“敌军墓地”,顾名思义,就是泛指战死在他国的敌国军人安葬处。其实,韩国的“朝鲜·中国军人墓地”并非如上述报道中宣称的那样,是“世界上惟一”。在很多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都可以发现为曾经的敌人建立的特殊安葬场所。
统计显示,在如今的俄罗斯全境,总共建有数十处德军公墓,规模较大的包括:诺夫哥罗德(埋葬人数约40000)、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50000)、摩尔曼斯克(12000)、圣彼得堡(68000),特维尔(8000),普斯科夫(16000)……当年,希特勒举倾国之兵进犯苏联,数十万德军魂断异乡。战争结束后,部分阵亡士兵的遗骸被苏方安葬在他们作战的地方。时光荏苒,这些墓地都被维护得很好,每年都有德国人前来凭吊死去的亲友。
欧洲小国卢森堡同样以德军阵亡者公墓闻名于世,而且,这处墓地是在对尸骨加以完好保存的前提下建立的。卢森堡德军公墓占地面积不小,上万人安息于此,看起来和普通墓地没什么两样。墓园门口有间小屋,里面放置着桌椅和展品,桌子上的留言簿记录着来自各国游客的感慨,其中大多数都在谴责战争、祈祷和平,哀叹活生生的生命毁于战火。
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冈北镇也有一座德军公墓,作为法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敌军墓地”之一,这里埋葬着21115名德军士兵。它自然不像附近的科尔维美军公墓那么壮观,但自有独特的风格,整洁与绿化水平同战胜者美军的墓地并无两样。每位死者拥有一块正方形的铁灰色石碑,深沉而肃穆,每间隔五排墓碑,便整整齐齐地并列着五个十字架。
在德国及欧洲许多地方,亦存在苏联军人的墓地。其中,德国的苏联红军纪念碑和墓碑一直受到该国政府大力保护。近几年,德国政府每年投入500万欧元维护苏联红军墓。不过,随着新纳粹沉渣泛起,苏军公墓遭损毁的消息时有耳闻,招来俄罗斯公众谴责。
而在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缅甸,零星地散落着日本二战军人的墓地,但它们并非出自当地政府之手,而是由日本通过各种方式修建的。这些墓地十分豪华,大理石墓碑,高大的慰灵塔,成排的供桌比比皆是。其中,位于新加坡杨厝港培立道和泉合道交界的日本人公墓,就埋葬了上万名战死的日军和300多名“随军慰安妇”的遗骸。
历史上,任何国家为敌军将士修建墓地和纪念设施,都免不了面对非议。毕竟,如果两国曾爆发你死我活的冲突,彼此的防范乃至仇视会存在于两三代人的脑海里。即使两国改善了关系,相关工作也要费一番周折。实际上,那些阵亡在别国领土上的将士,要么被弃尸荒野,要么被草草埋葬在乱葬岗,通常只有一部分“幸运儿”得到了妥善或体面安葬的机会。
外交冷热的风向标
由于历史和文化习俗的缘故,在欧洲国家,人们对“敌军墓地”更宽容一些;而在亚洲,大多数国家没有为敌军建立墓地的习惯——这也许会被看作“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招致坊间的愤怒与抨击。比如,在朝鲜,人们从未发现美军和韩军墓地;在中国,也不会有侵华日军墓地;即使在韩国,所谓的“中国军人墓地”,最初也只是草草埋葬而已。
据韩国媒体报道,按照韩国的传统,墓地通常朝向光线好的南方,而在京畿道坡州市的“敌军墓地”,所有坟茔都是朝北的。墓地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能让逝去的朝鲜和中国军人能够遥望故乡。相比之下,平壤一直拒绝接收在韩国境内阵亡的朝鲜人民军将士遗骸,部分原因在于,在他们看来,整个半岛都是朝鲜的合法领土。
有评论认为,韩国方面此次积极提出迁葬中国军人遗骸,多少说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迁,中韩抛弃了曾经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成为全方位的战略伙伴。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发展迅猛,至今已成为彼此最为重要的伙伴之一。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为曾经的战事善后,就如水到渠成一样提上议事日程。若不是中韩关系全面发展,如果不是中韩两国领导人本着面向未来的合作思维,那么,韩国方面或许不会去修葺中国志愿军墓地,更谈不上主动归还360具志愿军遗体。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修建“敌军墓地”是公开进行的,而且得到了政府、民间以及军方合力支持。但是,分布于东南亚国家的日军墓地并非如此,为避免政府介入导致的麻烦,它们基本都是日本民间团体秘密或私下指导修筑的。从整体上讲,日本人的寻骨建墓行动较少遭遇政府层面的阻碍,这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相对贫穷落后的东南亚国家,面对日方“以墓地换投资”之类的承诺,大多选择将现实利益置于历史恩怨之先。
缅怀逝者,不再纠结于历史
就“敌军墓地”相关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著名的谚语能够给人以启示。俄罗斯人的做法得到了广泛好评,存在于俄罗斯大地上的众多德军墓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公众鄙视纳粹,但尊重消逝的生命。或许,并非每个俄罗斯人都真心愿意原谅德国人,但德国政府和公众勇于承认历史罪恶的举动,令以大国国民身份自傲的俄罗斯人感到满意;俄罗斯容许如此多的德军公墓存在,绝不代表俄罗斯人忘记了敌人的侵略,正如德国人自己所说:这不是纪念纳粹,只是不能遗忘死去的冤魂,这是对战争的反思。
卢森堡人之所以同意在自己的国土上修建德军公墓,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有过争议,也昭示了相似的理念:战争——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一旦时过境迁,就得予以人道主义评判:和平是人类永恒渴望的,单纯就历史问题的黑白善恶纠缠不休,并无多少意义。
在欧洲的很多“敌军墓地”内,都会有展品和说明告诉游览者,这座墓地建设和埋葬的人员状况,以及战争的遗留物品。尽管每年都有死者亲属前来祭奠,还有不少人慕名参观,数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这些墓地始终安静、平和,没有因现实问题或历史纠葛而产生意外,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似乎为死者立碑建墓、留存后世是理所应当的。
据信,这次韩国总统朴槿惠提议交还志愿军遗骸,是希望借此转达对中国当年介入朝鲜战争的“理解和宽容”,即韩中可以从敌对关系转为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关系。还有分析称,韩国这样做是在为以后朝鲜方面送还韩军遗骸铺平道路,因为还有相当多的韩军遗骸在朝鲜境内,韩国希望获得中国协助,为今后朝韩之间进行遗骸交换提供借鉴。
残酷的战争,曾经夺走千百万各国军人的生命,也曾给无数家庭带去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创伤,正所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不过,历史已翻过了不堪回首的一页,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伤之中。一座座散布在异国他乡的“敌军墓地”,不仅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有助于唤起公众对和平的向往,更象征着当年兵戈相向的双方以合作思维取代对抗意识,在历史纠葛之外积极寻找携手合作的可能性。
据报道,3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中国老兵日前访问了位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中国军人墓地”,那里安葬着在战争中阵亡的中国志愿军。老兵们表示,昨日的敌人成了今日的朋友,惨痛的历史已经远去,现在的中韩两国都热爱和平,希望韩朝关系能够顺利发展。
尽管中韩两国曾在狭小的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毕竟已过去了60年。时过境迁,那些长眠于韩国的中国军人遗骸获得昔日战友探望,并有望归葬祖国的消息,未免使人对散落于异国他乡的“敌军墓地”产生浓厚兴趣。
志愿军墓地获韩方修缮
在上任后的首次访华期间,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韩方将向中国移交目前由韩国军方管理的360具中国军人遗骸。此前,韩国政府一直将这些遗骸安葬在坡州市的“朝鲜·中国军人墓地”。
韩国《朝鲜日报》称,位于三八线南侧附近的这处墓地,是“世界上惟一为敌人修建的墓地”。相关资料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此后,在“三八线”以南还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相当一部分志愿军战士在此期间牺牲。由于此后战线维持在“三八线”附近,很多阵亡将士的遗体,仍留在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三八线”以南地区,一直无法回归祖国。
根据朝鲜停战后签署的文件,参战各方应返还对方的军人遗骸。1981年至1997年,共有43具中国志愿军遗骸通过板门店经朝鲜送回中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程序送还,而是在韩国集中安葬。目前,“朝鲜·中国军人墓地”葬有朝鲜和中国军人的遗骸1100多具,其中中国志愿军遗骸为360多具。
据了解,这处“敌军墓地”原本非常简陋。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不断改善,来此寻访和观光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韩国方面感到需要予以整修。更有民间团体建言:“好好管理敌军墓地,可以起到改善与朝鲜和中国关系的桥梁作用”。为此,京畿道政府将墓地的墓碑由木板改为大理石,并修复损坏的配套设施,使墓地的外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欧洲和东南亚最多
所谓“敌军墓地”,顾名思义,就是泛指战死在他国的敌国军人安葬处。其实,韩国的“朝鲜·中国军人墓地”并非如上述报道中宣称的那样,是“世界上惟一”。在很多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都可以发现为曾经的敌人建立的特殊安葬场所。
统计显示,在如今的俄罗斯全境,总共建有数十处德军公墓,规模较大的包括:诺夫哥罗德(埋葬人数约40000)、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50000)、摩尔曼斯克(12000)、圣彼得堡(68000),特维尔(8000),普斯科夫(16000)……当年,希特勒举倾国之兵进犯苏联,数十万德军魂断异乡。战争结束后,部分阵亡士兵的遗骸被苏方安葬在他们作战的地方。时光荏苒,这些墓地都被维护得很好,每年都有德国人前来凭吊死去的亲友。
欧洲小国卢森堡同样以德军阵亡者公墓闻名于世,而且,这处墓地是在对尸骨加以完好保存的前提下建立的。卢森堡德军公墓占地面积不小,上万人安息于此,看起来和普通墓地没什么两样。墓园门口有间小屋,里面放置着桌椅和展品,桌子上的留言簿记录着来自各国游客的感慨,其中大多数都在谴责战争、祈祷和平,哀叹活生生的生命毁于战火。
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冈北镇也有一座德军公墓,作为法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敌军墓地”之一,这里埋葬着21115名德军士兵。它自然不像附近的科尔维美军公墓那么壮观,但自有独特的风格,整洁与绿化水平同战胜者美军的墓地并无两样。每位死者拥有一块正方形的铁灰色石碑,深沉而肃穆,每间隔五排墓碑,便整整齐齐地并列着五个十字架。
在德国及欧洲许多地方,亦存在苏联军人的墓地。其中,德国的苏联红军纪念碑和墓碑一直受到该国政府大力保护。近几年,德国政府每年投入500万欧元维护苏联红军墓。不过,随着新纳粹沉渣泛起,苏军公墓遭损毁的消息时有耳闻,招来俄罗斯公众谴责。
而在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缅甸,零星地散落着日本二战军人的墓地,但它们并非出自当地政府之手,而是由日本通过各种方式修建的。这些墓地十分豪华,大理石墓碑,高大的慰灵塔,成排的供桌比比皆是。其中,位于新加坡杨厝港培立道和泉合道交界的日本人公墓,就埋葬了上万名战死的日军和300多名“随军慰安妇”的遗骸。
历史上,任何国家为敌军将士修建墓地和纪念设施,都免不了面对非议。毕竟,如果两国曾爆发你死我活的冲突,彼此的防范乃至仇视会存在于两三代人的脑海里。即使两国改善了关系,相关工作也要费一番周折。实际上,那些阵亡在别国领土上的将士,要么被弃尸荒野,要么被草草埋葬在乱葬岗,通常只有一部分“幸运儿”得到了妥善或体面安葬的机会。
外交冷热的风向标
由于历史和文化习俗的缘故,在欧洲国家,人们对“敌军墓地”更宽容一些;而在亚洲,大多数国家没有为敌军建立墓地的习惯——这也许会被看作“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招致坊间的愤怒与抨击。比如,在朝鲜,人们从未发现美军和韩军墓地;在中国,也不会有侵华日军墓地;即使在韩国,所谓的“中国军人墓地”,最初也只是草草埋葬而已。
据韩国媒体报道,按照韩国的传统,墓地通常朝向光线好的南方,而在京畿道坡州市的“敌军墓地”,所有坟茔都是朝北的。墓地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能让逝去的朝鲜和中国军人能够遥望故乡。相比之下,平壤一直拒绝接收在韩国境内阵亡的朝鲜人民军将士遗骸,部分原因在于,在他们看来,整个半岛都是朝鲜的合法领土。
有评论认为,韩国方面此次积极提出迁葬中国军人遗骸,多少说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迁,中韩抛弃了曾经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成为全方位的战略伙伴。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发展迅猛,至今已成为彼此最为重要的伙伴之一。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为曾经的战事善后,就如水到渠成一样提上议事日程。若不是中韩关系全面发展,如果不是中韩两国领导人本着面向未来的合作思维,那么,韩国方面或许不会去修葺中国志愿军墓地,更谈不上主动归还360具志愿军遗体。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修建“敌军墓地”是公开进行的,而且得到了政府、民间以及军方合力支持。但是,分布于东南亚国家的日军墓地并非如此,为避免政府介入导致的麻烦,它们基本都是日本民间团体秘密或私下指导修筑的。从整体上讲,日本人的寻骨建墓行动较少遭遇政府层面的阻碍,这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相对贫穷落后的东南亚国家,面对日方“以墓地换投资”之类的承诺,大多选择将现实利益置于历史恩怨之先。
缅怀逝者,不再纠结于历史
就“敌军墓地”相关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著名的谚语能够给人以启示。俄罗斯人的做法得到了广泛好评,存在于俄罗斯大地上的众多德军墓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公众鄙视纳粹,但尊重消逝的生命。或许,并非每个俄罗斯人都真心愿意原谅德国人,但德国政府和公众勇于承认历史罪恶的举动,令以大国国民身份自傲的俄罗斯人感到满意;俄罗斯容许如此多的德军公墓存在,绝不代表俄罗斯人忘记了敌人的侵略,正如德国人自己所说:这不是纪念纳粹,只是不能遗忘死去的冤魂,这是对战争的反思。
卢森堡人之所以同意在自己的国土上修建德军公墓,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有过争议,也昭示了相似的理念:战争——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一旦时过境迁,就得予以人道主义评判:和平是人类永恒渴望的,单纯就历史问题的黑白善恶纠缠不休,并无多少意义。
在欧洲的很多“敌军墓地”内,都会有展品和说明告诉游览者,这座墓地建设和埋葬的人员状况,以及战争的遗留物品。尽管每年都有死者亲属前来祭奠,还有不少人慕名参观,数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这些墓地始终安静、平和,没有因现实问题或历史纠葛而产生意外,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似乎为死者立碑建墓、留存后世是理所应当的。
据信,这次韩国总统朴槿惠提议交还志愿军遗骸,是希望借此转达对中国当年介入朝鲜战争的“理解和宽容”,即韩中可以从敌对关系转为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关系。还有分析称,韩国这样做是在为以后朝鲜方面送还韩军遗骸铺平道路,因为还有相当多的韩军遗骸在朝鲜境内,韩国希望获得中国协助,为今后朝韩之间进行遗骸交换提供借鉴。
残酷的战争,曾经夺走千百万各国军人的生命,也曾给无数家庭带去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创伤,正所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不过,历史已翻过了不堪回首的一页,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伤之中。一座座散布在异国他乡的“敌军墓地”,不仅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有助于唤起公众对和平的向往,更象征着当年兵戈相向的双方以合作思维取代对抗意识,在历史纠葛之外积极寻找携手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