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赴德:希腊人爱也德国,恨也德国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0日
21
版)
|
亚莉克西亚·约阿鲁 |
|
1月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来访的希腊总理萨马拉斯。 □图片来源 CFP |
亚莉克西亚·约阿鲁是希腊今年的高考状元,可以在自己的祖国随意挑选大学,但她决定前往德国读书。这招致希腊媒体骂声一片。然而,她远不是在国家遭受危机重创之际,惟一离开的年轻人。
自今年希腊实行艰难的经济紧缩政策以来,德国已频频被希腊人指责,但成千上万的希腊赴德留学大军和雅典越来越受欢迎的德语培训班,让人们意识到,德国这个欧洲“最值得羡慕的国家”的确有其魅力。
一流学生去德国让希腊感到苦涩
每年这个时候,雄心勃勃的希腊高中生都在绞尽脑汁地填写大学申请表。虽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被法律、医学等最著名的专业录取,仍将只是一种奢望。
亚莉克西亚·约阿鲁是个例外。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描述的那样,“在人力可及范围内”,这位17岁的少女取得了几近完美的成绩,只要她愿意,全国最高学术机构和最好的学校都可以随意选择。
然而,这个头脑清晰的女孩另有打算。她想去海德堡或慕尼黑学习法律,并已经从德国学术交流服务(DAAD)那里获得了奖学金。
这让当地媒体备感沮丧。它们觉得,约阿鲁的选择在希腊传递着这样一个“明显的信息”:希腊经济状况不佳,留不住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雪上加霜的是,希腊的损失将是德国的增益。
“希腊一流学生将移民到德国”——这是希腊最畅销周报《Proto Thema》在线网站的头条新闻。希腊主流保守媒体《每日新闻报》则在头版头条中写道,“一流的学生移居国外,约阿鲁的选择留下了一丝苦涩。”甚至有读者严厉地批评她:“接下来是什么?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吗?”
约阿鲁知道希腊社会对大学入学考试十分关注,获得高分的考生常常成为媒体明星,但她没想过自己的照片会登上报纸杂志的头版或封面,还被电视台要求采访。
“老实说,媒体的关注让我彻底震惊了。”她告诉德国“明镜在线”网站。
约阿鲁说,自己选择去德国上学主要是个人原因。“我会讲德语,上过德国的私立学校,”她说,“而且我对出国留学的经历充满期待。我喜欢德国,在那儿有很多朋友。”
不过,她也承认,希腊的经济危机和60%左右的青年失业率帮她下定了最后的决心。“直到去年,我依然倾向于待在希腊,但后来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担忧危机,也在想这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德国与希腊的“两极对立”由来已久
希腊媒体的愤怒并不令人意外,正如欧盟调查得出的结论那样,德国与希腊的“两极对立”由来已久。长期居住在德国的希腊居民告诉德国媒体“The Local”,两国关系持续恶化,一些希腊人觉得德国“好为人师”。
德国人认为希腊政府爱撒谎,一直未能兑现承诺,削减臃肿的官僚机构,出售国有企业,追究逃税者,改革其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只寄望于别人来收拾残局。以民主国家自居的德国,认为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拯救希腊这样管理不善、竞争力差又涉嫌金融欺诈的国家,十分不值。
然而问希腊人他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许多人的回应中充满痛苦和愤怒——很大程度上直指德国。愤怒的希腊人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柏林是一个残暴的工头,惟一的动机似乎就是在已经破败不堪的经济上造成尽可能多的惩罚。
在勤奋、自律、冷静而恪守时间的德国人看来,自己的地中海邻居终日懒洋洋地坐在柠檬树和橄榄树下晒太阳,“喝酒、跳舞,消磨时光直到日落”。
而在希腊人眼中,德国人心胸狭隘、吝啬、教条主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希腊酒吧里被激怒的年轻人的话说:“懒惰不是希腊DNA的一部分,就像纳粹的DNA不属于德国。”
在两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的流言蜚语愈加丑陋和咄咄逼人。德国《焦点》杂志去年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幅合成图片,让希腊标志性的维纳斯雕像亮出了中指;作为“回报”,希腊民粹主义报纸《Dimokratia》毫不客气地将德国称之为纳粹,并PS了默克尔身穿纳粹制服,戴着纳粹万字符号的照片。
80%的德国人觉得,默克尔对希腊太好了,但只有14%的希腊人给予她积极评价,57%的人则认为她“非常糟糕”。希腊媒体GreekReporter称,默克尔被希腊人描绘成小人、纳粹分子和鞭打希腊人的恶毒工头。
“没有什么理由待在欧洲最后的香蕉共和国”
但在民间,更多人将同情的目光投给了约阿鲁,他们有自己的权衡标准。“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什么理由待在欧洲最后的香蕉共和国(编者注:政治专有名词,是对单一经济,拥有不民主或不稳定的政府,特别是那些拥有广泛贪污和强大外国势力介入的国家的贬称)。”一位读者尖锐地写道。
在国家遭受危机重创之际,她并不是惟一选择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年轻人。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超过5万名希腊学生就读于国外大学,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按人口比例计算位居第一,绝对数字也排在第六。
其中,大约有7000人在德国学习,不少人成为德国的永久居民。并非巧合的是,希腊的德语课程也蓬勃发展。歌德学院专门开设了几门专业课程和研讨会,以满足越来越多准留学生的潜在需求。去年12月,他们服务的客户数量创了纪录。
在危机前,希腊的年轻人只有在有可能考不上国立大学时才会选择出国,但如今,出国留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许多父母鼓励孩子去国外上大学,然后落地生根。
约阿鲁觉得,这样做是有点过火了。“有朝一日我会回到希腊。”她说,“我不确定是什么时候,但我想回来,为我的国家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德国强劲的经济也吸引外国的务工者趋之若鹜,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欧洲的高失业率国家。经合组织统计,去年有3.4万名希腊人移居到德国,相比2011年增长了70%。
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外。最近的一年多以来,很多希腊家庭收入骤减30%到40%,失业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只有9%的希腊人寄望于接下来的一年里,经济状况会有所改善。
德国女编辑恩格尔曼4年前嫁到了希腊,她在电话里向美国《纽约时报》讲述着自己看到的一切。
无家可归的人住在大街上,在墙边搭起了塑料薄膜,保护自己免遭雨淋;老妇人偷偷摸摸地从一个个垃圾箱里,扒拉着可能有用的东西;因为实在养活不起,贫困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孤儿院;雅典街头,每4家商店中只有一家还开着,最安全的街区都开始变得危险。
如果在德国失业,至少能得到失业补助和医疗保险,虽不多但足够应付生计。而在希腊,这些社会补贴最多持续一年,之后要么靠家人接济,要么流落街头。
“Ifitweremyhome”网站让这种差异一目了然:希腊人每年工作时长比德国人多34.15%,少赚5.87%;人口出生率高13.76%,婴儿夭折率却高28.61%,预期寿命少0.39年;在医疗保健上多花26.49%,得艾滋病的可能高两倍以上;多消耗29.31%的石油,产生的电力少18.40%;阶级鸿沟的感受明显22.22%。
在恩格尔曼看来,被“宠坏”的德国人无法理解这些。“他们只知道希腊人懒惰、不工作,但希腊收入更少、物价更高,这是他们看不到的现实。”
德国和希腊就像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少年
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说,德国与希腊互相批评的行为如同幼稚的小学生,而希腊的外交界和旅游业正试图遏制不良情绪带来的损害。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言论是毒药。”雅典郊区一家小旅店老板桑迪斯说。另一家酒店的管理者克里斯托斯则告诉美国“商业内参”网站,希腊每年预计接待250万名德国游客,这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经济困难时期尤其重要。
有迹象表明,与2011年相比,今年希腊的德国游客数量将下降30%,这和两国交恶不无关系。“对我们来说,游客为王,不管他来自何方。我们正在努力控制损害。”克里斯托斯说。
但希腊网友艾莱尼认为,两国之间的互相攻讦只是一种“黑色幽默”,希腊人没有恶意,不“恨”德国人。
事实似乎也在验证这一点。德语课在雅典炙手可热,希腊人一边满嘴唱衰德国的言论,一边努力学习用德语说,“到柏林的票多少钱一张”。
去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德国是欧洲最被羡慕、崇拜的国家,默克尔是最受尊敬的领导人。这大约是6万名希腊人逃离故土,投奔到默克尔怀中的原因。
《纽约时报》撰文分析称,200多年来,沉静而过度压抑的德国人一直在寻找灵魂中缺失的部分:激情。而在他们从容不迫的南方邻居身上,这一特点表露无遗,于是德国人对希腊人又爱又恨。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德国和希腊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少年。父亲可能会咆哮、哄骗和威胁,孩子也可能会敌视甚至仇恨父母,但即使孩子拒绝学习,他也不会被饿死、殴打或扔在街头。
亚莉克西亚·约阿鲁是希腊今年的高考状元,可以在自己的祖国随意挑选大学,但她决定前往德国读书。这招致希腊媒体骂声一片。然而,她远不是在国家遭受危机重创之际,惟一离开的年轻人。
自今年希腊实行艰难的经济紧缩政策以来,德国已频频被希腊人指责,但成千上万的希腊赴德留学大军和雅典越来越受欢迎的德语培训班,让人们意识到,德国这个欧洲“最值得羡慕的国家”的确有其魅力。
一流学生去德国让希腊感到苦涩
每年这个时候,雄心勃勃的希腊高中生都在绞尽脑汁地填写大学申请表。虽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被法律、医学等最著名的专业录取,仍将只是一种奢望。
亚莉克西亚·约阿鲁是个例外。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描述的那样,“在人力可及范围内”,这位17岁的少女取得了几近完美的成绩,只要她愿意,全国最高学术机构和最好的学校都可以随意选择。
然而,这个头脑清晰的女孩另有打算。她想去海德堡或慕尼黑学习法律,并已经从德国学术交流服务(DAAD)那里获得了奖学金。
这让当地媒体备感沮丧。它们觉得,约阿鲁的选择在希腊传递着这样一个“明显的信息”:希腊经济状况不佳,留不住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雪上加霜的是,希腊的损失将是德国的增益。
“希腊一流学生将移民到德国”——这是希腊最畅销周报《Proto Thema》在线网站的头条新闻。希腊主流保守媒体《每日新闻报》则在头版头条中写道,“一流的学生移居国外,约阿鲁的选择留下了一丝苦涩。”甚至有读者严厉地批评她:“接下来是什么?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吗?”
约阿鲁知道希腊社会对大学入学考试十分关注,获得高分的考生常常成为媒体明星,但她没想过自己的照片会登上报纸杂志的头版或封面,还被电视台要求采访。
“老实说,媒体的关注让我彻底震惊了。”她告诉德国“明镜在线”网站。
约阿鲁说,自己选择去德国上学主要是个人原因。“我会讲德语,上过德国的私立学校,”她说,“而且我对出国留学的经历充满期待。我喜欢德国,在那儿有很多朋友。”
不过,她也承认,希腊的经济危机和60%左右的青年失业率帮她下定了最后的决心。“直到去年,我依然倾向于待在希腊,但后来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担忧危机,也在想这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德国与希腊的“两极对立”由来已久
希腊媒体的愤怒并不令人意外,正如欧盟调查得出的结论那样,德国与希腊的“两极对立”由来已久。长期居住在德国的希腊居民告诉德国媒体“The Local”,两国关系持续恶化,一些希腊人觉得德国“好为人师”。
德国人认为希腊政府爱撒谎,一直未能兑现承诺,削减臃肿的官僚机构,出售国有企业,追究逃税者,改革其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只寄望于别人来收拾残局。以民主国家自居的德国,认为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拯救希腊这样管理不善、竞争力差又涉嫌金融欺诈的国家,十分不值。
然而问希腊人他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许多人的回应中充满痛苦和愤怒——很大程度上直指德国。愤怒的希腊人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柏林是一个残暴的工头,惟一的动机似乎就是在已经破败不堪的经济上造成尽可能多的惩罚。
在勤奋、自律、冷静而恪守时间的德国人看来,自己的地中海邻居终日懒洋洋地坐在柠檬树和橄榄树下晒太阳,“喝酒、跳舞,消磨时光直到日落”。
而在希腊人眼中,德国人心胸狭隘、吝啬、教条主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希腊酒吧里被激怒的年轻人的话说:“懒惰不是希腊DNA的一部分,就像纳粹的DNA不属于德国。”
在两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的流言蜚语愈加丑陋和咄咄逼人。德国《焦点》杂志去年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幅合成图片,让希腊标志性的维纳斯雕像亮出了中指;作为“回报”,希腊民粹主义报纸《Dimokratia》毫不客气地将德国称之为纳粹,并PS了默克尔身穿纳粹制服,戴着纳粹万字符号的照片。
80%的德国人觉得,默克尔对希腊太好了,但只有14%的希腊人给予她积极评价,57%的人则认为她“非常糟糕”。希腊媒体GreekReporter称,默克尔被希腊人描绘成小人、纳粹分子和鞭打希腊人的恶毒工头。
“没有什么理由待在欧洲最后的香蕉共和国”
但在民间,更多人将同情的目光投给了约阿鲁,他们有自己的权衡标准。“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什么理由待在欧洲最后的香蕉共和国(编者注:政治专有名词,是对单一经济,拥有不民主或不稳定的政府,特别是那些拥有广泛贪污和强大外国势力介入的国家的贬称)。”一位读者尖锐地写道。
在国家遭受危机重创之际,她并不是惟一选择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年轻人。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超过5万名希腊学生就读于国外大学,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按人口比例计算位居第一,绝对数字也排在第六。
其中,大约有7000人在德国学习,不少人成为德国的永久居民。并非巧合的是,希腊的德语课程也蓬勃发展。歌德学院专门开设了几门专业课程和研讨会,以满足越来越多准留学生的潜在需求。去年12月,他们服务的客户数量创了纪录。
在危机前,希腊的年轻人只有在有可能考不上国立大学时才会选择出国,但如今,出国留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许多父母鼓励孩子去国外上大学,然后落地生根。
约阿鲁觉得,这样做是有点过火了。“有朝一日我会回到希腊。”她说,“我不确定是什么时候,但我想回来,为我的国家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德国强劲的经济也吸引外国的务工者趋之若鹜,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欧洲的高失业率国家。经合组织统计,去年有3.4万名希腊人移居到德国,相比2011年增长了70%。
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外。最近的一年多以来,很多希腊家庭收入骤减30%到40%,失业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只有9%的希腊人寄望于接下来的一年里,经济状况会有所改善。
德国女编辑恩格尔曼4年前嫁到了希腊,她在电话里向美国《纽约时报》讲述着自己看到的一切。
无家可归的人住在大街上,在墙边搭起了塑料薄膜,保护自己免遭雨淋;老妇人偷偷摸摸地从一个个垃圾箱里,扒拉着可能有用的东西;因为实在养活不起,贫困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孤儿院;雅典街头,每4家商店中只有一家还开着,最安全的街区都开始变得危险。
如果在德国失业,至少能得到失业补助和医疗保险,虽不多但足够应付生计。而在希腊,这些社会补贴最多持续一年,之后要么靠家人接济,要么流落街头。
“Ifitweremyhome”网站让这种差异一目了然:希腊人每年工作时长比德国人多34.15%,少赚5.87%;人口出生率高13.76%,婴儿夭折率却高28.61%,预期寿命少0.39年;在医疗保健上多花26.49%,得艾滋病的可能高两倍以上;多消耗29.31%的石油,产生的电力少18.40%;阶级鸿沟的感受明显22.22%。
在恩格尔曼看来,被“宠坏”的德国人无法理解这些。“他们只知道希腊人懒惰、不工作,但希腊收入更少、物价更高,这是他们看不到的现实。”
德国和希腊就像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少年
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说,德国与希腊互相批评的行为如同幼稚的小学生,而希腊的外交界和旅游业正试图遏制不良情绪带来的损害。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言论是毒药。”雅典郊区一家小旅店老板桑迪斯说。另一家酒店的管理者克里斯托斯则告诉美国“商业内参”网站,希腊每年预计接待250万名德国游客,这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经济困难时期尤其重要。
有迹象表明,与2011年相比,今年希腊的德国游客数量将下降30%,这和两国交恶不无关系。“对我们来说,游客为王,不管他来自何方。我们正在努力控制损害。”克里斯托斯说。
但希腊网友艾莱尼认为,两国之间的互相攻讦只是一种“黑色幽默”,希腊人没有恶意,不“恨”德国人。
事实似乎也在验证这一点。德语课在雅典炙手可热,希腊人一边满嘴唱衰德国的言论,一边努力学习用德语说,“到柏林的票多少钱一张”。
去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德国是欧洲最被羡慕、崇拜的国家,默克尔是最受尊敬的领导人。这大约是6万名希腊人逃离故土,投奔到默克尔怀中的原因。
《纽约时报》撰文分析称,200多年来,沉静而过度压抑的德国人一直在寻找灵魂中缺失的部分:激情。而在他们从容不迫的南方邻居身上,这一特点表露无遗,于是德国人对希腊人又爱又恨。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德国和希腊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少年。父亲可能会咆哮、哄骗和威胁,孩子也可能会敌视甚至仇恨父母,但即使孩子拒绝学习,他也不会被饿死、殴打或扔在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