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农资也是致命的武器原材料

美军科学家:不让化肥变炸弹

○编译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0日   19 版)

    在阿富汗,硝酸铵是极易获得的炸弹原料。

    硝酸铵化肥是土制炸弹的主要原料。美国陆军的科学家正尝试改变肥料的配方,试图在确保其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不再被武装分子轻易利用。

    在距华盛顿约1小时车程的某军事基地内,4名隶属美国陆军“对抗简易爆炸装置组织”的科学家,身着迷彩夹克、戴着深色太阳镜,围着一堆器械忙碌。61岁的鲍勃·贝斯特是这支队伍的头儿,过去5年间,贝斯特制造并引爆了两万磅(9071公斤)的自制炸弹,配方多来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武装分子。但这次试验有所不同,他希望眼前的炸弹不会爆炸。

    化肥也是杀人利器

    对指挥贝斯特等人的五角大楼来说,寻找一种不易爆炸的硝酸铵化肥是“圣杯”般的诱惑。硝酸铵是塔利班的利器,后者60%以上的土制炸弹都用肥料制造。更重要的是,硝酸铵对农业不可或缺,如果完全禁止其使用,成千上万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百姓会饿死。

    今年春天,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宣布发现了一种特殊添加剂,它既能减弱硝酸铵的爆炸威力又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这家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实验室,在新闻稿中对这一成就大肆宣扬:“让土制炸弹无功而返的新型化肥,能够在世界各地拯救生命。”

    问题在于,桑迪亚实验室无法进行实地验证,因为爆炸试验是被严格监管的。于是,任务落到了贝斯特小组头上。他从实验室领取了一批化肥,带到军方的测试场,该基地设在一条狭窄的双车道公路尽头,被树林、家庭农场和一座教堂环绕,教堂门口还挂着“周末烤鲱鱼”的广告。基地入口处没有标识,只有宽大的金属栅栏、密集的铁丝网和几台摄像机。

    栅栏后面的景象令人联想到世界末日。烧焦的汽车残骸散落在地面上;一架缺少起落架的战斗机锈迹斑斑,已被疯长的杂草掩盖;偶尔还会有几只秃鹰在半空中盘旋。“我们可以在这里大动干戈,不会吸引太多关注,”贝斯特说。“从没有居民过来投诉。”

    塑料桶炸弹威力可怖

    贝斯特团队动手用5加仑(约19升)的塑料桶制造炸弹时,细小的雨滴开始落下。第一枚炸弹是用普通硝酸铵化肥制造的,塔利班几乎每天都在用。第二枚炸弹用的是“桑迪亚化肥”,加入硫酸铁后,这种化肥更容易分解成两种非爆炸性化合物:硝酸铁和硫酸铵。

    “桑迪亚化肥”呈淡绿色。一名助手小心翼翼地把细铝粉分别倒入两个装着化肥的塑料桶中。“搅拌均匀,炸弹就算造好了。”按照贝斯特的解释,通常意义上的炸弹凭借锋利的碎片造成杀伤;而化肥炸弹尽管不含金属,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同样能摧毁血肉之躯。

    “耳朵是最敏感的,”贝斯特描述了化肥炸弹的杀伤机理。“撕裂你耳膜的不是巨响,而是来自炸弹的超压,”他说,“接着是肺部,然后是大脑,最后是心脏。”

    又经过大约10分钟的准备工作,两枚炸弹达到了随时可以起爆的状态。在阿富汗,武装分子最喜欢用黄色塑料食用油桶制造约40磅(18公斤)重的化肥炸弹,而贝斯特的炸弹只有10磅(4.5公斤)重。“如果我们的炸弹再大点,就有可能震裂附近住家的玻璃窗,”小组中的一名物理学家表示。“有钱人在这一带的河边建了很多别墅。”

    试验碰壁属于常态

    试验基地包括一块泥泞的土地、两道夯土护堤和两个充当办公室的集装箱。状如麦克风的银色传感器用于测量爆炸产生的超压,高速摄像机则以每秒1万帧的速度记录下爆炸的每个瞬间,速度快到足以跟踪天空中飘落的每一滴雨水。

    首先出场的是普通硝酸铵化肥,炸弹被置于一块光滑的钢板上——即使上述高科技设备出现闪失,钢板的凹痕也能为爆炸威力提供粗浅的衡量标准。

    贝斯特等人钻进狭窄的集装箱中。“准备,”起爆员发话,“开始倒计时3、2、1,引爆。”冲击破汹涌而来,威力之大,贝斯特的胸骨都能感觉到那股力道。“我们在46米开外,而且隔着两道护堤。”他耸耸肩。“试想一下,如果你直接踩到炸弹会怎样?”

    数据被记录下来。接下来就轮到“桑迪亚化肥”了。如果它如发明者承诺的那样充分发挥出抑制爆炸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成就。“准备,”起爆员重复道。“3、2、1,引爆!”

    顾不上隐隐作痛的胸骨,贝斯特带领团队翻过土堤,察看钢板的情况——没有凹痕,却出现了一个垒球大小的洞。“看来情况不妙。”贝斯特带领部下回到集装箱内,检查传感器的读数,藉此判断“桑迪亚化肥炸弹”是否符合外界对它的预期。

    随着阿富汗战争临近尾声以及美军伤亡人数持续下降,美国国防部正考虑解散贝斯特所在的部门,将人员遣返回原先所在的单位。这位头发稀疏的科学家坦言,即使不解散,他的工作也可能会在明年1月划上句号。“我想留下来,”他说,“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一位年轻些的研究员检查了计算机上的读数。“看起来,仅仅抑制了约5%的爆炸超压。”贝斯特摇了摇头,打算给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打个电话。“如果这是在实战中,你我恐怕得躺在尸体袋里回家了,”他的口气里听不出半点开玩笑的意思,“这次试验没能成功。”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享到:

 

美军科学家:不让化肥变炸弹
“艺术家之师”瞒住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