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退换范围收窄
界定与鉴定难题显现
○张露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9日
46
版)
日前有消息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召集汽车企业,公布了汽车三包的重要配套文件——《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以下简称配套文件),该文件细化并明确了家用汽车的退、换车条件。对比此前的规定,配套文件规定的消费者进行退、换车辆的 “权限”有所缩小。
规则细化,退换车概率减小
配套文件公布后,细化了具体“退换车”的范围,仅限于“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7类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两次以上,或“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严重质量问题。
与年初的征求意见稿相比,配套文件中,因维修2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减少。之前在退换范围内的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被排除在外。
此前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规定,在车辆“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或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等情况,消费者有权提出退换车要求。当时有观点认为,如此,消费者进行退换车维权的比例将大大增加。
如今的变化则意味着,除非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等7类当中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2次以上,或者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的严重质量问题,消费者以其他理由退、换车几乎不可能。
界定与鉴定难题显现
由于三包规定中众多概念界定不明确,消费者在理解和运用其维权的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大量障碍。而对于企业,执行汽车三包具体工作中,同样有诸多问题难以明确。
北京中车时代汽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利表示,对消费者而言,对新车质量和使用问题的界定,或许存在困难。性能与质量的概念界定不明,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与产品性能的概念性混淆。像油耗不准,很可能是性能问题,而非质量问题。但正因为国家质检局没有规定汽车性能与汽车质量的界限,而是将这一工作全面交给了汽车厂商。那么,消费者把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搞混,也在所难免。
公布的“汽车三包”政策明确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可以依法向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请求调解;可以依法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进行处理。
不过,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汽车三包政策虽然明确了“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在维权过程中的必要性,但“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并不都具备汽车质量鉴定技术。我国专业的汽车质量鉴定机构数量少,鉴定费用高,一旦维权失败,车主极有可能自己承担这部分费用,这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即便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维权行为,同样存在类似难题。
日前有消息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召集汽车企业,公布了汽车三包的重要配套文件——《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以下简称配套文件),该文件细化并明确了家用汽车的退、换车条件。对比此前的规定,配套文件规定的消费者进行退、换车辆的 “权限”有所缩小。
规则细化,退换车概率减小
配套文件公布后,细化了具体“退换车”的范围,仅限于“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7类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两次以上,或“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严重质量问题。
与年初的征求意见稿相比,配套文件中,因维修2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减少。之前在退换范围内的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被排除在外。
此前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规定,在车辆“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或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等情况,消费者有权提出退换车要求。当时有观点认为,如此,消费者进行退换车维权的比例将大大增加。
如今的变化则意味着,除非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等7类当中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2次以上,或者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的严重质量问题,消费者以其他理由退、换车几乎不可能。
界定与鉴定难题显现
由于三包规定中众多概念界定不明确,消费者在理解和运用其维权的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大量障碍。而对于企业,执行汽车三包具体工作中,同样有诸多问题难以明确。
北京中车时代汽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利表示,对消费者而言,对新车质量和使用问题的界定,或许存在困难。性能与质量的概念界定不明,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与产品性能的概念性混淆。像油耗不准,很可能是性能问题,而非质量问题。但正因为国家质检局没有规定汽车性能与汽车质量的界限,而是将这一工作全面交给了汽车厂商。那么,消费者把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搞混,也在所难免。
公布的“汽车三包”政策明确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可以依法向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请求调解;可以依法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进行处理。
不过,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汽车三包政策虽然明确了“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在维权过程中的必要性,但“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并不都具备汽车质量鉴定技术。我国专业的汽车质量鉴定机构数量少,鉴定费用高,一旦维权失败,车主极有可能自己承担这部分费用,这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即便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维权行为,同样存在类似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