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绝密》:媒体与政府的交锋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9日   31 版)

    泄露“五角大楼文件”的艾尔斯伯格

    话剧《绝密》剧照

    原汁原味的美国话剧《绝密》,重现了轰动一时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洛杉矶剧院排演的这部话剧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媒体的信仰和挣扎。

    原汁原味的美国话剧

    “五角大楼文件”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一笔,为很多文艺作品提供了灵感,6月上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话剧《绝密》就是其中之一。洛杉矶剧院排演的这部话剧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媒体的信仰和挣扎。

    故事以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旁白开始。她的父亲在《华盛顿邮报》即将破产的时候买下这份报纸,她的丈夫在经营了20年后逝世,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出版人。《纽约时报》刊登了“五角大楼文件”后,《华盛顿邮报》紧随其后拿到了原始资料。在刊登与不刊登、是否事先通知政府并接受政府审查的问题上,《华盛顿邮报》的高层出现了分歧。记者们宣称,如果管理层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新闻,或者接受政府审查,就要辞职抗议,并将辞职的理由公之于众。

    最终,凯瑟琳决定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并随时准备接收法院的传票。

    大量美剧演员加盟是《绝密》的一个卖点,但这些演员在美剧中担任的多是小角色。表演开场后,国家大剧院剧场的观众席还空着一半。舞台上分外冷清,道具就是几张桌椅。简约的舞台设计让这部载誉而来的话剧,看起来像是校园戏剧社的排练。

    演员们几乎不用道具。他们或站或坐,最多走几步,表演都是通过对话和旁白完成的。这种以语言为主的表演让观众有些不适应。中场休息时,一个女孩无奈地对同伴“吐槽”:“这可真是‘话剧’啊!”

    《绝密》本是一部20年前的广播剧,之后被搬上了话剧舞台。在广播剧中,观众看不到演员,因此演员的台词必须入木三分,肢体表演则可有可无。

    在这出以语言表现冲突的话剧中,演员对尼克松的语调模仿得惟妙惟肖;基辛格的演员虽然在外形上比这位前国务卿大了一号,但如果你闭上眼睛听,就仿佛基辛格本人在舞台上讲话一般。

    而这部原汁原味的美国话剧,大量快速的英语台词也让一些观众叫苦不迭。

    中场休息时,一位大学生模样的观众忙着问周边的观众听懂了多少。他本来觉得自己英文不错,看了10分钟信心就动摇了,只顾着看舞台两侧的字幕,根本没有精力看演员。

    这是《绝密》第二次在中国巡演。2011年《绝密》首次在中国演出时,主要落脚在北京、上海的大学剧场。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洛杉矶剧院的导演苏珊·洛温伯格说:“没人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大家都觉得到中国演这部戏太疯狂。”

    《绝密》在中国的首次巡演场场爆满,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热议。美国《大西洋月刊》认为,《绝密》2011年在中国取得的成功,颠覆了人们对中国观众接受能力的偏见。

    苏珊说:“观众被话剧的主题吸引了,尽管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新鲜话题。”

    29岁的韩小姐告诉《大西洋月刊》,她知道水门事件,但从没听说过“五角大楼文件”;她在看话剧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会怎么样”?

    一位中国网友看过话剧《绝密》后在微博上说,这部话剧让他热血沸腾,“这件事不仅事关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事关人民的知情权”。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10天的巡演征服了观众。演出过程中,观众席上屡次发出叫好声。”《纽约客》杂志对中国观众的热情感到惊讶,它原本以为没人愿意看这出戏,“这真是让人兴奋”。

    反战者泄露秘密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用6个版刊登了政府档案“五角大楼文件”,称约翰逊政府“系统地向公众和国会撒谎”,比如1964年约翰逊在竞选连任时向社会表示“我们不想扩大战争”,但“五角大楼文件”显示,约翰逊早已打定主意,在大选开始之前轰炸北越。

    报道犹如平地惊雷,震惊了尼克松政府、新闻界和普通民众。

    1967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组织多位专家研究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始末,为今后的决策者提供越南战争的教训。这项研究是秘密进行的,当时的总统约翰逊不知情。1969年,研究小组完成了7000多页的研究报告。这份文件只有15份,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获得了其中两份。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在兰德得到了复印这份报告的机会。艾尔斯伯格曾在国防部任职,曾是冷战的鼓吹者,支持越南战争。随着战争的继续和他到战场实地观察,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成了坚定的反战者。1971年,尼克松镇压了民众的反战游行,这个举动深深刺激了艾尔斯伯格。他将大部分报告内容泄露给《纽约时报》等媒体,由此引发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1971年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开始刊登“五角大楼文件”。时任总编辑本·布莱德利在回忆录《最危险的总编辑》中写道:“如果我们知道消息但不报道,就好比看见有人溺水却袖手旁观。不反抗就乖乖地不发表无异于缴械投降,这种放弃会给《华盛顿邮报》永远地扣上当局走卒的恶名。”

    这份文件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总统尼克松,但仍然让尼克松愤怒,他认为这样的泄密行为在挑战政府的权威,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

    尼克松打算通过司法机构制止《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并打算惩罚不听话的媒体。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禁止媒体发表文章。

    然而,法院没有让总统如愿。华盛顿法院裁定,《华盛顿邮报》没有危害国家安全,可以继续刊登文件。纽约法院认为《纽约时报》没有违反法律,但出于维护政府颜面的需要,要求《纽约时报》暂停刊发“五角大楼文件”。《纽约时报》上诉到最高法院,最终获胜,公民的知情权战胜了政府权力。试图操纵新闻和司法的尼克松面上无光,支持率下降,为他在水门事件中辞职埋下了伏笔。

    2011年6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令政府公布完整的“五角大楼文件”。

    政府与媒体的战争还在继续

    话剧《绝密》的编剧勒罗伊·阿伦斯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他在话剧中融入了关于政府和媒体的反思。比如美国政府的机密定级普遍过高,阿伦斯在台词中调侃“就连五角大楼餐厅的菜单都盖上了‘绝密’的章”。他指责这种行为保护的不是国家安全而是政府的颜面。

    他也反思了美国媒体想法设法获取政府机密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已是新闻界的潜规则,它是否正确?如果真的泄露了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该怎么办?

    5月,政府秘密获取美联社编辑记者通话记录一事轰动了美国。在讨论这一事件时,“五角大楼文件”被多次提及。

    艾尔斯伯格批评奥巴马“已经变成了赢得选票的君主”。“在他的政府之前,间谍罪一共只用过3次,”艾尔斯伯格对《华盛顿邮报》说,“他已经用了6次。他尽力让政府内的人明白,将信息透露给美国公众将会面临铁窗生涯。”

分享到:

 

《绝密》:媒体与政府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