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与盛宴以外是文化的传承
瑞典乡间的仲夏梦
作者 [美] 丹妮尔·帕格门特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05日
42
版)
|
身着传统服装的乐手们前来助兴 |
|
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们翩翩起舞 |
|
“五月柱”是狂欢的中心 |
|
家庭聚餐是联络感情的好方式 |
每到仲夏时节,在瑞典的城镇和乡村,狂欢和宴会便如期上演。对漂泊异乡多时的人来说,快乐的家族聚会让他们追忆旧日时光,并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而骄傲。
每种文化都有世代相传的仪式,在斯堪的纳维亚,那就是仲夏日庆典了。早在中世纪,当地居民就用树叶和鲜花把五月柱(midsommarstang)装饰起来,向神明祈求好收成。如今,仲夏日聚会越来越不像是为上苍举办,更类似一场趣味十足的花园派对。无论如何,这都是独特的狂欢,对一个伴着这种仪式长大成人的美国公民来说更加难得。
我82岁的姨妈是个意志坚强、热情好客的瑞典人,住在充满田园风光的南方省份斯莫兰(Smaland)。我小时候常到那里去度假,最开心的要数参加家族成员的仲夏日聚会。由于人太多,舅舅们通常会在当天租一辆巴士。大家欢聚一堂,尽情地唱歌跳舞,吃美味的自助餐,痛饮烈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用土豆酿的饮料,下肚前冰镇片刻更佳。
排场不大但韵味十足
那是去年6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空气中飘荡着阵阵花香。我和3岁的女儿弗兰基融入贾特(Jat)镇中心广场的人群当中,围着一根20英尺高的五月柱摄影留念。与其说那是广场,倒不如说是一小片草地。当然,对于瑞典中部的无名乡村而言,这种规模的排场,已经和纽约布鲁克林区巴克莱中心(编注:NBA篮网队主场)的揭幕战差不多吸引人了。
最先前来迎接的是表兄汉斯,他当年一头漂亮的金发已经稀稀落落。整个家族的成员几乎都来了,许多已多年未见,彼此亲热地打着招呼。乐师们开始调试吉他,参加聚会的宾客纷纷拿出咖啡和糕点,性急的年轻人头戴鲜花,三步并作两步涌入广场。
五月柱是男人们关注的重点,舅舅带着一帮汉子,先把树叶从拖拉机上卸下,然后把圆形的桦木钉在一起,摆成一个15英尺高的大十字,再用葡萄叶覆盖,两面各挂一个花环。未婚的姐妹们则用野花编织花冠,每人留下7朵,放回各自的卧室——这样做,她们就会在夜晚梦见未来的丈夫。准备停当,大家回家换上蓝底的碎花围裙,迎接游人光临。
从纽约到斯莫兰,我需要乘飞机、火车、汽车,光是坐汽车就需要一整天。宽容地说,贾特算是个小镇,苛刻地讲,它就是几个农场外加两座教堂。在瑞典,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仲夏日派对,城镇越大,派对的规模也越大,不过说心里话,小地方的派对更有味道。
在儿时的记忆中,斯莫兰是最特别的去处:桦树林一望无际,田园牧歌式的草地随处点缀着野胡萝卜花和羽扇豆花,黑黢黢的湖水深不见底,一群群麋鹿悠闲自在地逛来逛去。大人会吓唬孩子说,森林里潜伏着侏儒。孩子们却不怕这些,三天两头去寻找越橘,下雨后则去采蘑菇。我的姨妈就住在森林里,总爱给我们这些淘气鬼烤肉桂卷和脆圈饼。
所有人都会尊重传统
那天下午3点左右,广场上的狂欢达到了高潮。蓝色和黄色的彩旗迎风飞扬,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天空和太阳,也是瑞典国旗的配色。绝大多数人身着盛装——在斯莫兰,传统服装被称作“varendsdrakt”:女人穿配有白色饰带的宽松上衣,外套刺绣背心,裙子长及脚踝,扎着深红色腰带,头戴白色帽子;男子的传统服装则是蓝色的背心和鹿皮短裤。
所有装束都是手工制作的,瑞典人多少个世纪前就是这样穿着打扮,不同的省份都有各自的特色。
每逢仲夏日,大部分瑞典人会赶回故乡,即使是叛逆的青少年,到时候也会手拉着手,围绕五月柱边唱边舞,老人们通常不参与其中,代之以坐在木椅上尽情鼓掌,年轻的妈妈们摇着熟睡的孩子哼唱。而在我看来,仲夏日派对是更受女孩子青睐的保留节目——尽管弗兰基一句瑞典话都不会说,她的确乐在其中:冰淇淋、赛跑、花冠,一样都不少。
斯莫兰离北极圈仅几百英里,仲夏日作为白昼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子,意义不言自明。夜晚来得迟,而且较为短暂,所以,喝两、三大杯滋味醇厚的黑咖啡提神很有必要。
此前一天傍晚,我和弗兰基穿着睡衣来到阳台上,静观远方的湖面闪闪发光。太阳倔强地不肯落山,天空中没有月亮,也不见星星。我们俩牵着手,困惑而又疲惫,久久等待着回房间读睡前故事的信号,那就是黑夜来临;然而,什么都没发生。女儿忍不住问我:“瑞典怎么没有晚上呢?”我只能哄她说,对3岁的小朋友而言,睡觉是一门必修课。
音乐和美食彻夜不休
下午6点前后,尽管四下看起来还像正午光景,广场上的人群不约而同地慢慢散去,到了各家各户张罗晚宴的时间了。彼时,在瑞典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都准备把酒言欢,自助餐已经摆好,手风琴里飘起优美的音乐,一场场盛宴马上就要启幕。
姨妈拍着手招呼大家前往拉瓦格德(Ravagard)农场,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一个世纪前就住在那里,妈妈和她的9个兄弟姐妹也是在农场中长大。
刚进餐厅,就见桌上摆满佳肴,有奶油酱青鱼、番茄酱青鱼、莳萝酱青鱼,还有一大盘渍鲑鱼片,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果。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族秘制的特色菜:一大砂锅土豆、洋葱、奶油和凤尾鱼炖在一块儿,旁边配上一碗迷你香肠(prinskorv),肉丸子和素丸子堆成小山,面包应有尽有……真是太丰盛了,简直能让半个镇子的人吃饱。
这是一场不能再纯粹的家庭聚会,所有人都不再拘束,争先恐后地往盘子里“堆砌”美食。即使是还在倒时差的弗兰基,也对这些异国风情的佳肴赞不绝口。大家盛满盘子,便移步到门廊,姨妈早早摆开了一张20英尺长的大桌,上面排列着蜡烛、微缩版的五月柱、国旗、闪亮的银器、盛满烧酒的小杯……足够进行一次瑞典式的餐前祈祷。
即便你不喜欢酒,来到瑞典,也必须感受它的滋味——有民谣为证:“若不饮尽杯中物,你便不是瑞典人。”好在我有一半瑞典血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酩酊大醉。
仲夏夜似乎永远不会来临,但光线终于暗了下来,天空变黑了。弗兰基爬上我的膝头,渐渐沉入梦乡。蛋糕端上了桌,音乐依旧不见停止,人们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迹象。第四轮敬酒过后,我感觉阵阵倦意袭来,加上女儿睡得香甜,不得不起身送她回屋。当然,我非常清楚,聚会还要持续好几个钟头,人们不停地吃吃喝喝,直到太阳再次露头。
当天发生的一切,都被我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来。这次家族聚会太可贵了,也许若干年之内,眼前这些面孔再没有机会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甚至有些人我此生再也不会见到。
转眼间又是夏天了。今年,我决定带上丈夫和儿子故地重游,并且把瑞典的仲夏之梦告诉更多人,让他们对那发祥于世界顶端的、童话般的传统心驰神往。
美国《纽约时报》
每到仲夏时节,在瑞典的城镇和乡村,狂欢和宴会便如期上演。对漂泊异乡多时的人来说,快乐的家族聚会让他们追忆旧日时光,并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而骄傲。
每种文化都有世代相传的仪式,在斯堪的纳维亚,那就是仲夏日庆典了。早在中世纪,当地居民就用树叶和鲜花把五月柱(midsommarstang)装饰起来,向神明祈求好收成。如今,仲夏日聚会越来越不像是为上苍举办,更类似一场趣味十足的花园派对。无论如何,这都是独特的狂欢,对一个伴着这种仪式长大成人的美国公民来说更加难得。
我82岁的姨妈是个意志坚强、热情好客的瑞典人,住在充满田园风光的南方省份斯莫兰(Smaland)。我小时候常到那里去度假,最开心的要数参加家族成员的仲夏日聚会。由于人太多,舅舅们通常会在当天租一辆巴士。大家欢聚一堂,尽情地唱歌跳舞,吃美味的自助餐,痛饮烈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用土豆酿的饮料,下肚前冰镇片刻更佳。
排场不大但韵味十足
那是去年6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空气中飘荡着阵阵花香。我和3岁的女儿弗兰基融入贾特(Jat)镇中心广场的人群当中,围着一根20英尺高的五月柱摄影留念。与其说那是广场,倒不如说是一小片草地。当然,对于瑞典中部的无名乡村而言,这种规模的排场,已经和纽约布鲁克林区巴克莱中心(编注:NBA篮网队主场)的揭幕战差不多吸引人了。
最先前来迎接的是表兄汉斯,他当年一头漂亮的金发已经稀稀落落。整个家族的成员几乎都来了,许多已多年未见,彼此亲热地打着招呼。乐师们开始调试吉他,参加聚会的宾客纷纷拿出咖啡和糕点,性急的年轻人头戴鲜花,三步并作两步涌入广场。
五月柱是男人们关注的重点,舅舅带着一帮汉子,先把树叶从拖拉机上卸下,然后把圆形的桦木钉在一起,摆成一个15英尺高的大十字,再用葡萄叶覆盖,两面各挂一个花环。未婚的姐妹们则用野花编织花冠,每人留下7朵,放回各自的卧室——这样做,她们就会在夜晚梦见未来的丈夫。准备停当,大家回家换上蓝底的碎花围裙,迎接游人光临。
从纽约到斯莫兰,我需要乘飞机、火车、汽车,光是坐汽车就需要一整天。宽容地说,贾特算是个小镇,苛刻地讲,它就是几个农场外加两座教堂。在瑞典,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仲夏日派对,城镇越大,派对的规模也越大,不过说心里话,小地方的派对更有味道。
在儿时的记忆中,斯莫兰是最特别的去处:桦树林一望无际,田园牧歌式的草地随处点缀着野胡萝卜花和羽扇豆花,黑黢黢的湖水深不见底,一群群麋鹿悠闲自在地逛来逛去。大人会吓唬孩子说,森林里潜伏着侏儒。孩子们却不怕这些,三天两头去寻找越橘,下雨后则去采蘑菇。我的姨妈就住在森林里,总爱给我们这些淘气鬼烤肉桂卷和脆圈饼。
所有人都会尊重传统
那天下午3点左右,广场上的狂欢达到了高潮。蓝色和黄色的彩旗迎风飞扬,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天空和太阳,也是瑞典国旗的配色。绝大多数人身着盛装——在斯莫兰,传统服装被称作“varendsdrakt”:女人穿配有白色饰带的宽松上衣,外套刺绣背心,裙子长及脚踝,扎着深红色腰带,头戴白色帽子;男子的传统服装则是蓝色的背心和鹿皮短裤。
所有装束都是手工制作的,瑞典人多少个世纪前就是这样穿着打扮,不同的省份都有各自的特色。
每逢仲夏日,大部分瑞典人会赶回故乡,即使是叛逆的青少年,到时候也会手拉着手,围绕五月柱边唱边舞,老人们通常不参与其中,代之以坐在木椅上尽情鼓掌,年轻的妈妈们摇着熟睡的孩子哼唱。而在我看来,仲夏日派对是更受女孩子青睐的保留节目——尽管弗兰基一句瑞典话都不会说,她的确乐在其中:冰淇淋、赛跑、花冠,一样都不少。
斯莫兰离北极圈仅几百英里,仲夏日作为白昼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子,意义不言自明。夜晚来得迟,而且较为短暂,所以,喝两、三大杯滋味醇厚的黑咖啡提神很有必要。
此前一天傍晚,我和弗兰基穿着睡衣来到阳台上,静观远方的湖面闪闪发光。太阳倔强地不肯落山,天空中没有月亮,也不见星星。我们俩牵着手,困惑而又疲惫,久久等待着回房间读睡前故事的信号,那就是黑夜来临;然而,什么都没发生。女儿忍不住问我:“瑞典怎么没有晚上呢?”我只能哄她说,对3岁的小朋友而言,睡觉是一门必修课。
音乐和美食彻夜不休
下午6点前后,尽管四下看起来还像正午光景,广场上的人群不约而同地慢慢散去,到了各家各户张罗晚宴的时间了。彼时,在瑞典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都准备把酒言欢,自助餐已经摆好,手风琴里飘起优美的音乐,一场场盛宴马上就要启幕。
姨妈拍着手招呼大家前往拉瓦格德(Ravagard)农场,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一个世纪前就住在那里,妈妈和她的9个兄弟姐妹也是在农场中长大。
刚进餐厅,就见桌上摆满佳肴,有奶油酱青鱼、番茄酱青鱼、莳萝酱青鱼,还有一大盘渍鲑鱼片,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果。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族秘制的特色菜:一大砂锅土豆、洋葱、奶油和凤尾鱼炖在一块儿,旁边配上一碗迷你香肠(prinskorv),肉丸子和素丸子堆成小山,面包应有尽有……真是太丰盛了,简直能让半个镇子的人吃饱。
这是一场不能再纯粹的家庭聚会,所有人都不再拘束,争先恐后地往盘子里“堆砌”美食。即使是还在倒时差的弗兰基,也对这些异国风情的佳肴赞不绝口。大家盛满盘子,便移步到门廊,姨妈早早摆开了一张20英尺长的大桌,上面排列着蜡烛、微缩版的五月柱、国旗、闪亮的银器、盛满烧酒的小杯……足够进行一次瑞典式的餐前祈祷。
即便你不喜欢酒,来到瑞典,也必须感受它的滋味——有民谣为证:“若不饮尽杯中物,你便不是瑞典人。”好在我有一半瑞典血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酩酊大醉。
仲夏夜似乎永远不会来临,但光线终于暗了下来,天空变黑了。弗兰基爬上我的膝头,渐渐沉入梦乡。蛋糕端上了桌,音乐依旧不见停止,人们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迹象。第四轮敬酒过后,我感觉阵阵倦意袭来,加上女儿睡得香甜,不得不起身送她回屋。当然,我非常清楚,聚会还要持续好几个钟头,人们不停地吃吃喝喝,直到太阳再次露头。
当天发生的一切,都被我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来。这次家族聚会太可贵了,也许若干年之内,眼前这些面孔再没有机会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甚至有些人我此生再也不会见到。
转眼间又是夏天了。今年,我决定带上丈夫和儿子故地重游,并且把瑞典的仲夏之梦告诉更多人,让他们对那发祥于世界顶端的、童话般的传统心驰神往。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