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表情符号走过半个世纪

○本报特约撰稿 森堡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8日   39 版)

    简单且富有创意的表情符号,因为能简便地表达人们在文本交流时的情感,而大受欢迎,并风行整个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发展出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版本。如果以1963年美国商业艺术家哈维·鲍尔创作出著名的“笑脸符”算起,表情符号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它的成长见证了人类信息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来例数一下是表情符号发展史上几个重要的时刻。

    林肯总统发明表情符号?

    关于表情符号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早是1862年,《纽约时报》刊登的林肯总统演讲稿中出现了“;)”符号。关于此符号究竟是一张眨眼的笑脸,还是排版中出现的错误,后来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大部分证据表明,这其实是个错误而已。《纽约时报》排版工人让林肯总统稀里糊涂地成了表情符号“鼻祖”。

    在所有表情符号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然就是“两点一弧”组成的笑脸符了。它几乎已经是表情符号的代名词,并成为后来表情符号设计的蓝本,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化。

    笑脸符的使用始于1963年,美国商业艺术家哈维·鲍尔受邀为一家保险公司设计Logo,以鼓舞员工士气。鲍尔只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勾勒出了一张黄色的圆脸,脸上有2只黑眼睛与1张大大的微笑的嘴。他的设计获得了公司的认可,在整个60年代,这一设计被印在了成千上万只徽章上,被公司的推销员与客户携带。鲍尔只收到了45美元的报酬,之后就再没有从自己的设计中赚到一分钱。

    不过,笑脸符的真正流行还是要归功于之后来自费城的两兄弟莫雷·斯班与伯纳德·斯班的商业化推动。70年代初,兄弟俩看到了笑脸符巨大的市场潜力,开始大量生产并售卖一系列的笑脸符产品,包括徽章、保险杠贴纸、储蓄罐与钥匙扣。他们的产品受欢迎程度令人震惊,到1973年,斯班兄弟卖出了1200多万只徽章,营业额达150万美元,兄弟俩也成了知名的“笑脸兄弟”。

    先有笑脸符,再有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其实是先有笑脸符,再有网络的。

    笑脸符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都处在雏形阶段,因此并未在网上产生什么影响。直到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网络论坛上第一次输入“:-)”代表笑脸,表情符才逐渐流行于论坛并推及整个网络世界。

    法尔曼注意到,当时论坛交流是用纯文本的方式处理口语化的问题,言语之中往往会夹杂着讨论者的情绪。在论坛发贴时,如果使用带讽刺性的言语,容易引发激烈的口水战,这会湮没原来话题的主线,令原本可以优雅安静的讨论变成一场市井对骂。这时如果用“:-)”这样的幽默字符代表直白的词语,减弱冒犯的意味,就能大大减少冲突。

    法尔曼同时建议,用“:-(”来表示“待考虑”。但始料未及的是,它迅速成为表达不满、沮丧及愤怒的标记。也许这种情绪在网上太过普遍了,网民们急需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法尔曼的建议如同雪中送炭。

    风行网络世界

    当互联网及手机逐渐普及开来后,表情符号也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整个通讯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微笑符手机版开始频繁地在日本手机上出现,背后原因可能是有些复杂的日文很难在手机上书写,用表情符号表达更为简捷。这一趋势被移动运营商注意到,1999年2月,日本主要移动运营商之一的NTT多科莫公司推出了表情符号系统,用户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打出图形化的表情符号。之后,其他移动运营商也迅速跟进。

    表情符号的复杂化、系统化趋势也出现在网络世界。1997年5月,美国在线(AOL)发布的即时通讯软件AOL Instant Messenger能自动将微笑符转换为图形笑脸符号,并包含其他一些表情。后来发布的即时通讯软件如ICQ、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也纷纷推出类似的表情库,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时经常用到的表情。

    表情符号返朴归真

    到今天,表情符号已经发展到了黄金期,各大流行的邮箱、论坛、即时通讯软件都提供风格各异的表情符号系统,有些还有三维图形、动画版表情。

    今年2月,美国人弗雷德·班奈森甚至根据小说《白鲸记》创作出了表情符号版《白鲸记》一书,该书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成为首部被收录的表情符号作品。

    但事情不总是按照我们所预期的进行。表情符号似乎有萎缩之态,例如iPhone短信功能并不自动支持表情符号图形,Gmail Chat功能的默认表情符号设置是一些基于文本的简单动画。这让人不禁怀疑,难道在走过半个世纪之后,表情符号已经沦落为俗套的玩意了?

分享到:

 

表情符号走过半个世纪
帮你挑衣服的神秘小屋
来电变形的手机
“电闪雷鸣”的云朵音响
表情符号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