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的“魅力攻势”:软实力,硬钞票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8日   28 版)

    《卫报》中非关系专题:软实力,硬钞票。

    据美国学者统计,中国近10年来在援助非洲的1700个项目中,共投入750亿美元。

    英国《卫报》注意到,这是美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国援助非洲规模最大的一次数据统计,汇总了自2000年到2011年的中国援非项目。

    该报称,统计结果颠覆了人们的固有印象,采矿等简单的资源开发项目数目不多,而交通、仓储、能源创新等成为中国援助项目的主流。还有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专注于非洲当地医疗卫生建设、教育普及和文化保护。

    4月29日和30日,《卫报》刊发了“中国在非洲:软实力与硬钞票”的专题,共有9篇文章,综合报道了中国在非洲大陆发动的“魅力攻势”。

    埃塞俄比亚:拥有中国技术的未来“鞋城”

    浙江华建鞋业公司副总裁海伦·怀是个胸怀大志的女人,她将未来10年的期待寄托在非洲大地上。在她的设想中,不出10年,埃塞俄比亚会成为全球鞋业出口中心。这里生产的鞋子不仅服务非洲,还将成为欧洲和北美市场上的生力军。

    “我大老远到这里来,不是只为了降低一成或两成成本。”她透露,希望在埃塞俄比亚建立整个生产和供应链,然后将所有生产环节都搬来非洲。

    她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远处的勒布,海伦已获得300公顷的土地租约。在这里,她可以创建梦想中的“鞋城”,并可能为20多万当地人提供工作岗位。

    早在2012年1月,海伦就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设立了工厂,雇佣了600多名当地工人。华建鞋业在中国本土工厂有2.5万名员工,海伦估计到2022年,埃塞俄比亚员工数目将超越中国本土。

    目前,埃塞俄比亚工厂中有130名中国员工,全部担任管理职位。海伦希望在未来5年,将中国员工数量减到零,“当地化很重要,我希望未来5~8年有当地人接替我的职位,和你谈话。”她如是告诉《卫报》记者。

    为此,她从埃塞俄比亚南部挑选了130名大学毕业生,将他们送往中国学习一年,然后回到埃塞俄比亚担任管理岗位,“他们将是一股新生力量”。

    华建公司在东莞工厂的中国工人享有免费食宿,定期发放服装,还为有子女的工人建立托儿所。这些待遇埃塞俄比亚的员工都能享受,此外,他们的工资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0%。

    “有一点非常明确:我不想和当地企业竞争。”海伦说,“我想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只有它们壮大了,整个市场才会发展。如果未来5年,只有我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我会离开。”  

    埃塞俄比亚发展皮革生产潜力很大,但当地人不懂得处理牛皮。海伦谨慎地表示,“我想要把中国技术提供给当地人,而不是成立我自己的硝皮厂,因为我不想制造麻烦。”

    泽玛德那·内噶图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埃塞俄比亚分公司的合伙人。他很赞赏海伦的这种传输技术的做法:“投资者应该心中有数,他们需要扶植当地的生产能力。”

    海伦也承认,不是所有在非的中国商人都认同她的做法,很多人还是认为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赞比亚医院:中国人将20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今年16岁的赞比亚姑娘乔伊·柏娃亚-马维尔已是位母亲了,她背着8个月大的女儿,打着遮阳伞,来到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乐维·玛瓦纳瓦萨(Levy Mwanawasa)综合医院为女儿做身体检查。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当被问起谁修建了这座医院,乔伊说她不知道。《卫报》告诉她是中国人,她回答道,“我一点儿也不吃惊。当你送出一份礼物时,你务必要全心全意地送。中国人在帮助我们改善医疗条件时,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他们不求回报。”

    《卫报》注意到,在医院白色外墙上,有一块黑色的砖石,上面刻着金色的字:“中国-赞比亚友谊医院”。医院的紧急出口和灭火器都有中文和英文的双语标志。

    这所医院2011年8月开放,拥有外科、牙科、神经科以及实验室。有159张床位,平均每个月接待2600名患者、接生260名婴儿。

    在455名员工中,11人来自中国,全部来自河南省。当地医生说,中国医生和当地职员相处很融洽,年轻人很快打成一片,但上了年纪的人则面临语言障碍。

    年轻医生于惠(音)是儿科大夫。她透露中国医生来非洲的初衷各不相同,“有人想要学门语言,有人想要丰富生活经历。这可能是我们惟一在国外工作的机会了,我很享受。这里环境很好,没有水污染、空气污染,气候也宜人。”

    这是当地第一家综合医院,此前,全部患者都要到当地惟一一所校医院就医。约翰·卡其姆巴是当地医疗主管,也是泌尿科医生。他说,“从20年前开始,卢萨卡就在讨论建立一所综合医院,最后还是中国人将这个讨论变成了现实。”

    “我相信这是来自中国的礼物。”卡其姆巴说,“这是友谊的象征。”在他看来,这所医院是中国人很好的公关。“看着这所医院,你对他们的印象,会比看到安全措施不完备的煤矿好得多。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件积极的事情。”

    体育馆和歌剧院:“生活质量因此提高”

    加纳小伙子艾里克·斯巴彭对于中国的爱,从2011年中国帮助加纳修建了一系列体育设施开始。

    “我每周来游泳3次,每次2~3小时。”他从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中出来,“它帮助我保持体型,也防止我将时间浪费到其他无聊的事情上去。”

    这个由中国保利公司捐赠的健身设施,不仅包含游泳池,还有健身房、网球场、足球场,甚至还有沙滩排球场地,以及一个炸鸡快餐餐厅。

    加纳举行2008年非洲杯时,中国提供了1亿美元的无息贷款,帮助建设新体育场。近年中国又在南部城市海岸角捐赠300万美元,建设另一个体育馆。加纳体育部公共关系负责人迈克尔·弗姆彭表示,“中国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上投资很大,这是很大一笔钱。中国没有索取任何回报。”

    弗姆彭觉得,他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了。“在中国人建游泳池前,我们惟一能游泳的地方就是大海,但海滩太简陋了,我不能放松地游泳。现在我可以了。中国人为我们做的这件事,实在是太好了。”

    在阿尔及利亚的高速公路旁,6年前中国送给阿尔及利亚的歌剧院,是最容易被发现的风景。阿尔及利亚文化部长卡利达·图弥说,这是2006年阿尔及利亚总统访问中国时获得的赠礼。

    这家歌剧院耗资4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工期被延后了,直到去年11月,奠基仪式才正式举行。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商贸参赞吕义峰对路透社说,歌剧院是两国友谊的象征,“我们希望在阿尔及利亚接下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与其合作”。

    这座歌剧院由阿尔及利亚政府提供土地,由中国完成建设。即便如此,当地也有人对政府表示不满。这块地原来是农田,“他们在浪费农业用地。”一位当地居民说,“我们要给失去土地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工厂其实是更好的礼物。”

    他的妻子微笑着,但说得更直白:“你能想像我们阿尔及利亚人,在歌剧院度过夜晚吗?我们中的一群人连一公斤的土豆和西红柿都买不起。”

    推翻“中国在非洲攫取资源”的西方成见

    《卫报》称,美国学者最新的大规模统计结果,推翻了西方惯有的“中国在非洲攫取资源”的成见。维佳雅·芮玛查德朗是华盛顿特区一家专注于全球发展的智库的高级职员,她说,“主流声音是中国对资源贪得无厌,实际上这个数据库显示,情况不是这样。”

    在利比亚,中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为首都蒙罗维亚安装太阳能交通灯,还资助了一个疟疾防治中心。在莫桑比克,中国的援助项目包括在首都马普托建立的视觉艺术国家学校。

    除了硬件建设,还有软件支持。中国派出了几千名老师和医生,协助当地人的教育和卫生事业。

    在《卫报》的采访中,有专家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援助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目的是为在非洲建立起好的公共形象,为未来积攒人脉和国际支持。

    伦敦亚非学院教授史蒂芬·陈说,中国在非洲国家建设的文化和体育项目,是向当地政府示好,为未来经贸合作铺路。但他并不认同外界所说的“中国在非洲下着很大一盘棋”的说法。“非洲有54个国家,对它们有统一的计划,是个疯狂的想法。”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发展项目主任德博拉·布劳提甘姆认为,中国援非主要为了资源的说法,是个“流传很广的谬误”。

    她进一步解释道,“国家提供外援总是基于多重原因,中国也不例外。”比如,中国在非洲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项目,“这是外交,是软权力的塑造。就像法语联盟和英国文化处一样,是为展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参与者。所有大国都在这样做”。

    德博拉说,中国公众对援非了解得并不多。“中国负责外援的部门在报告中说,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摆脱’那些主张将外援的钱拿来资助国内穷人的人。”

    中国社科院西亚和非洲中心的专家贺文萍告诉《卫报》,那些反对援助的人都是没有远见的人,没有看到外援也为中国带来了好处。“中国提供了援助,但同时也将中国的项目、中国的工人和中国的材料送到了那些地方。”

分享到:

 

中国的“魅力攻势”:软实力,硬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