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利亚,每当政府军和反对派在一个新地方交战,那里的艺术品就开始“出货”——
战争开打,国宝“伤亡”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8日
10
版)
|
2006年的阿勒颇老城︐现在这里已满目疮痍。 |
|
克拉克骑士城堡原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近乎完美的城堡之一,叙利亚战争让它的外墙布满弹孔和炮痕。 |
|
阿勒颇的巫马亚德清真寺曾是“穆斯林世界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然而它的地理位置让它难逃战火。 |
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在今年九十月份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法新社称,这两件文物出自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失落。
“战争中失落国宝”的相似一幕,今天,依然在叙利亚等经历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上演。
叙利亚的战火,在吞噬生命和家园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古老的文明。一座座城池、一尊尊雕像、一个个陶器、一顶顶冠冕……这些“辉煌过去的线索”,正在反对派和政府军的武力纷争中朝不保夕,或被偷运出国、下落不明,或化作一地碎片,成为暴力袭击的牺牲品。
躲得过地震,躲不过战争
2013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辆超载的卡车摇摇晃晃地通过叙利亚边界,消失在黎巴嫩一侧的夜色中。
事后,国际刑警怀疑,车里装载的是从叙利亚偷走的战利品,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尊8世纪的阿姆拉雕像,原本收藏在叙西部城市哈马的博物馆中,2011年不翼而飞。这件文物非常珍贵,国际刑警组织已介入调查,并将它列为“头号通缉”的艺术品。
这些被通缉的失窃塑像,好歹还能保全身首。那些无法被偷走的城堡,则在战争中受伤惨重。
建立在650米悬崖上的克拉克骑士城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堡之一,也是叙利亚的知名旅游景点。
据考证,它最初修建于公元1031年,在公元1160年前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地震灾难,都没有摧毁它的外形。可如今,它的外墙布满了弹孔和炮痕。
一切要从叙利亚战争说起。
2012年五六月间,政府军和反对派在克拉克骑士城堡周围展开拉锯战。反对派将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堡当做碉堡,政府军为了驱逐躲在其中的狙击手,不惜向这座著名的城堡投放炮弹。从天而降的炮弹破坏了城堡的内部结构,文物保护专家称,“伤势严重”的城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无法恢复原貌。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已夺走7万人生命,250万人无家可归。除了对当代人生活的破坏,这场战争也无情掠夺着叙利亚的历史宝藏。
包含克拉克城堡在内,叙利亚共有6处古迹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场战争中,6处古迹无一幸免,都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曾被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称赞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找到”,2006年,这里的老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战争爆发后,大马士革城内随处可见的地标性建筑和文物古迹,都有在战火下消亡的危险。
情况相似的,还有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阿勒颇是中东最美的城市之一,融合了基督教文化、犹太教文明和阿拉伯文化。阿勒颇的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城中居民仍生活在中世纪气息十足的居住区内,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2012年8月,战争“侵略”了阿勒颇,老城的中心陷入了一片火海。一位西方记者说,老城的很多地方,包括保留了中世纪风貌的带屋顶的集市,都“烧得只剩下碎片”。如今,这里已成叙利亚战争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对古迹的破坏一半是意外,一半是人为。如在争夺阿勒颇时,反对派士兵故意躲在千年古墙的后面,他们打赌政府军会顾忌文物,不会开炮。可他们赌输了。
阿布达尔·莫尔兹曾是叙利亚文化遗产部部长,战争伊始就逃离了叙利亚,如今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书。他对福克斯新闻网说:“看到炮弹炸毁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真是令人心痛,随之而来的还会有偷窃和掠夺。”
战乱曾让几十亿美元的古董被“打砸抢”
无法挪动的历史名胜躲不过炸弹的袭击,可搬运的艺术品和文物遭遇劫掠和倒卖的情景,这在10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中,也曾屡有发生。
位于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就发生过骇人听闻的抢劫,至今,伊拉克的考古文博事业都还没恢复元气。
2003年4月9日,巴格达陷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第二天,成千上万的男人女人甚至小孩,冲进了巴格达国家博物馆,抢劫了里面的展览区。直到12日,保安和媒体才在博物馆露面。可经过3天“打砸抢”的博物馆展区,早已空空如也。
那一天,博物馆副馆长那哈尔·阿敏忐忑地走进浩劫过后的博物馆,迎面看到的是一地狼藉:破碎的门窗半挂在门框、窗框上,博物馆的书籍、文件和档案散落在垃圾场一样的地面上,罩在展品外面的玻璃碎了满地,一些陶瓷展品在暴徒的争夺中“粉身碎骨”,残骸堆积在地上。阿敏一边擦眼泪,一边告诉路透社,“他们抢走和破坏了17万件古董,其中一些有几千年的历史,价值几十亿美元。”
她指责美军忽视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的保护要求。因为自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大兵就正式接管了巴格达。
“美国人该保护博物馆的。即使他们只派出一辆坦克、两个士兵,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发生,”阿敏愤怒地说。“我认为,美国人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我们知道人们在忍饥挨饿,但他们拿这些古董有什么用,”姆森·卡蒂姆在国家博物馆当保安已30年,他实在想不通人们抢劫博物馆的动机。
提起人们闯馆时的情景,他当时对CNN说,自己完全被暴徒的数量吓傻了。“我一看到博物馆附近的美国士兵,就去要求他们进行保护。但第二天,美国士兵没有来,抢劫者又来了,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都打碎了。”
这不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上一次“伤筋动骨”的破坏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当时博物馆受到了空中打击。幸运的是,文物损失不大。博物馆外立面经过修葺,2000年才重新向公众开放。
阿敏和工作人员忙着清点损失,并把有限的“幸存者”搬进储藏室。她要求博物馆的4名保安荷枪实弹地保护为数不多、躲过劫难的文物。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是中东地区馆藏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存放的文物从古巴比伦时期到尼尼微王朝,既有苏美尔人制作的雕像,也有亚速人创作的浮雕,还有5000年历史之久的书简,上面记载着最早的文字。此外,还有金银饰品和从乌尔墓地中挖掘出的丰厚陪葬品。这些文物,都在2003年的“惊魂记”中下落不明。
到2009年重新开馆时,17万件文物,只有6000件“回了家”。
在叙利亚,走私文物已成“一条龙”服务
如今,相似的命运降临到了叙利亚文物身上。
叙利亚内战开始后,大量国宝被偷运出国,在黎巴嫩和土耳其的文物交易市场上流通。
全球遗产基金会主席丹尼尔·索尔说,非法倒卖文物已成了猖狂且成熟的网络,尤其在战乱地区,而且多数“文物窃贼”会在考古遗迹中非法挖掘。
在叙土边界,艺术品和古董的走私已成一项“日常业务”。偷盗、运输和销赃的人职责明确,合作有序。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走私贩向美国《环球邮报》解释了走私的“系统工程”。
战前,他只走私日用品,最大的生意是倒卖燃料。战争开始后,他受雇将叙利亚文物和艺术品送过国境线,设法通过土耳其武装警察的拷问,交到接应的第三方手中。他说,每当政府军和反对派在一个新地方交战,那里的艺术品就开始“出货”。上个月,他运的货中就有石头雕刻的十字架和耶稣雕像。
这些艺术品值多少钱,从哪里来,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不询问,交货的人也不会告诉他。他只是“运输工具”。这位诚实的走私者透露,把货交给他的并非反对派中最大的分支“叙利亚自由军”,而是一些小的分支和团伙。“他们声称为文物提供保护,其实偷偷运出来,走私到土耳其。”
《环球邮报》记者马丁认为,这位底层走私贩说的是实话。偷窃和走私活动通常是一小撮人在秘密行动,而非内战哪一方的有组织犯罪。
叙利亚国内有36个博物馆,其中12个已在战火中遭遇了抢劫和破坏。
而负责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失窃案的美国调查员说,从伊拉克偷走的古董,经过倒卖后,资金被用于资助伊拉克境内的极端主义群体。逊尼派的叛乱分子(如伊拉克境内的基地组织成员)和什叶派的民兵,都从倒卖文物中得到了好处。
这位美国调查员称,现在还不清楚,这些组织是亲自参与了倒卖文物,还是仅向走私者收取保护费。
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在今年九十月份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法新社称,这两件文物出自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失落。
“战争中失落国宝”的相似一幕,今天,依然在叙利亚等经历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上演。
叙利亚的战火,在吞噬生命和家园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古老的文明。一座座城池、一尊尊雕像、一个个陶器、一顶顶冠冕……这些“辉煌过去的线索”,正在反对派和政府军的武力纷争中朝不保夕,或被偷运出国、下落不明,或化作一地碎片,成为暴力袭击的牺牲品。
躲得过地震,躲不过战争
2013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辆超载的卡车摇摇晃晃地通过叙利亚边界,消失在黎巴嫩一侧的夜色中。
事后,国际刑警怀疑,车里装载的是从叙利亚偷走的战利品,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尊8世纪的阿姆拉雕像,原本收藏在叙西部城市哈马的博物馆中,2011年不翼而飞。这件文物非常珍贵,国际刑警组织已介入调查,并将它列为“头号通缉”的艺术品。
这些被通缉的失窃塑像,好歹还能保全身首。那些无法被偷走的城堡,则在战争中受伤惨重。
建立在650米悬崖上的克拉克骑士城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堡之一,也是叙利亚的知名旅游景点。
据考证,它最初修建于公元1031年,在公元1160年前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地震灾难,都没有摧毁它的外形。可如今,它的外墙布满了弹孔和炮痕。
一切要从叙利亚战争说起。
2012年五六月间,政府军和反对派在克拉克骑士城堡周围展开拉锯战。反对派将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堡当做碉堡,政府军为了驱逐躲在其中的狙击手,不惜向这座著名的城堡投放炮弹。从天而降的炮弹破坏了城堡的内部结构,文物保护专家称,“伤势严重”的城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无法恢复原貌。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已夺走7万人生命,250万人无家可归。除了对当代人生活的破坏,这场战争也无情掠夺着叙利亚的历史宝藏。
包含克拉克城堡在内,叙利亚共有6处古迹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场战争中,6处古迹无一幸免,都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曾被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称赞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找到”,2006年,这里的老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战争爆发后,大马士革城内随处可见的地标性建筑和文物古迹,都有在战火下消亡的危险。
情况相似的,还有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阿勒颇是中东最美的城市之一,融合了基督教文化、犹太教文明和阿拉伯文化。阿勒颇的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城中居民仍生活在中世纪气息十足的居住区内,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2012年8月,战争“侵略”了阿勒颇,老城的中心陷入了一片火海。一位西方记者说,老城的很多地方,包括保留了中世纪风貌的带屋顶的集市,都“烧得只剩下碎片”。如今,这里已成叙利亚战争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对古迹的破坏一半是意外,一半是人为。如在争夺阿勒颇时,反对派士兵故意躲在千年古墙的后面,他们打赌政府军会顾忌文物,不会开炮。可他们赌输了。
阿布达尔·莫尔兹曾是叙利亚文化遗产部部长,战争伊始就逃离了叙利亚,如今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书。他对福克斯新闻网说:“看到炮弹炸毁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真是令人心痛,随之而来的还会有偷窃和掠夺。”
战乱曾让几十亿美元的古董被“打砸抢”
无法挪动的历史名胜躲不过炸弹的袭击,可搬运的艺术品和文物遭遇劫掠和倒卖的情景,这在10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中,也曾屡有发生。
位于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就发生过骇人听闻的抢劫,至今,伊拉克的考古文博事业都还没恢复元气。
2003年4月9日,巴格达陷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第二天,成千上万的男人女人甚至小孩,冲进了巴格达国家博物馆,抢劫了里面的展览区。直到12日,保安和媒体才在博物馆露面。可经过3天“打砸抢”的博物馆展区,早已空空如也。
那一天,博物馆副馆长那哈尔·阿敏忐忑地走进浩劫过后的博物馆,迎面看到的是一地狼藉:破碎的门窗半挂在门框、窗框上,博物馆的书籍、文件和档案散落在垃圾场一样的地面上,罩在展品外面的玻璃碎了满地,一些陶瓷展品在暴徒的争夺中“粉身碎骨”,残骸堆积在地上。阿敏一边擦眼泪,一边告诉路透社,“他们抢走和破坏了17万件古董,其中一些有几千年的历史,价值几十亿美元。”
她指责美军忽视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的保护要求。因为自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大兵就正式接管了巴格达。
“美国人该保护博物馆的。即使他们只派出一辆坦克、两个士兵,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发生,”阿敏愤怒地说。“我认为,美国人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我们知道人们在忍饥挨饿,但他们拿这些古董有什么用,”姆森·卡蒂姆在国家博物馆当保安已30年,他实在想不通人们抢劫博物馆的动机。
提起人们闯馆时的情景,他当时对CNN说,自己完全被暴徒的数量吓傻了。“我一看到博物馆附近的美国士兵,就去要求他们进行保护。但第二天,美国士兵没有来,抢劫者又来了,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都打碎了。”
这不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上一次“伤筋动骨”的破坏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当时博物馆受到了空中打击。幸运的是,文物损失不大。博物馆外立面经过修葺,2000年才重新向公众开放。
阿敏和工作人员忙着清点损失,并把有限的“幸存者”搬进储藏室。她要求博物馆的4名保安荷枪实弹地保护为数不多、躲过劫难的文物。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是中东地区馆藏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存放的文物从古巴比伦时期到尼尼微王朝,既有苏美尔人制作的雕像,也有亚速人创作的浮雕,还有5000年历史之久的书简,上面记载着最早的文字。此外,还有金银饰品和从乌尔墓地中挖掘出的丰厚陪葬品。这些文物,都在2003年的“惊魂记”中下落不明。
到2009年重新开馆时,17万件文物,只有6000件“回了家”。
在叙利亚,走私文物已成“一条龙”服务
如今,相似的命运降临到了叙利亚文物身上。
叙利亚内战开始后,大量国宝被偷运出国,在黎巴嫩和土耳其的文物交易市场上流通。
全球遗产基金会主席丹尼尔·索尔说,非法倒卖文物已成了猖狂且成熟的网络,尤其在战乱地区,而且多数“文物窃贼”会在考古遗迹中非法挖掘。
在叙土边界,艺术品和古董的走私已成一项“日常业务”。偷盗、运输和销赃的人职责明确,合作有序。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走私贩向美国《环球邮报》解释了走私的“系统工程”。
战前,他只走私日用品,最大的生意是倒卖燃料。战争开始后,他受雇将叙利亚文物和艺术品送过国境线,设法通过土耳其武装警察的拷问,交到接应的第三方手中。他说,每当政府军和反对派在一个新地方交战,那里的艺术品就开始“出货”。上个月,他运的货中就有石头雕刻的十字架和耶稣雕像。
这些艺术品值多少钱,从哪里来,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不询问,交货的人也不会告诉他。他只是“运输工具”。这位诚实的走私者透露,把货交给他的并非反对派中最大的分支“叙利亚自由军”,而是一些小的分支和团伙。“他们声称为文物提供保护,其实偷偷运出来,走私到土耳其。”
《环球邮报》记者马丁认为,这位底层走私贩说的是实话。偷窃和走私活动通常是一小撮人在秘密行动,而非内战哪一方的有组织犯罪。
叙利亚国内有36个博物馆,其中12个已在战火中遭遇了抢劫和破坏。
而负责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失窃案的美国调查员说,从伊拉克偷走的古董,经过倒卖后,资金被用于资助伊拉克境内的极端主义群体。逊尼派的叛乱分子(如伊拉克境内的基地组织成员)和什叶派的民兵,都从倒卖文物中得到了好处。
这位美国调查员称,现在还不清楚,这些组织是亲自参与了倒卖文物,还是仅向走私者收取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