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的天堂,更是海钓高手乐园
罗弗敦群岛:北极圈里钓鳕鱼
○作者 [英] 安德鲁·埃姆斯 ○译者 董小源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17日
42
版)
|
等待加工的鳕鱼 |
|
木屋和渔船是罗弗敦群岛的标志 |
|
极光在群山头顶起舞 |
|
钓手们展示各自的“战利品” |
|
|
冬春交替之时,无数海钓爱好者循着鳕鱼群的踪迹,聚集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方的罗弗敦群岛——不为饱览极地风光,只为切磋彼此的垂钓技艺。
一架螺旋桨飞机昂首起飞,载着我们一行离开内陆。
从半空中向下望去,深蓝色的海面犹如平滑的蓝丝绒,偶尔才能看到一两处小小的皱痕,大概是渔船在水面犁出的痕迹。群山不畏北冰洋的风浪,昂着贵族般傲气的脖颈,耸立在水天线上。颠簸的机舱里,我恍惚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台球,不知道驾驶员会让它落入哪两座山峰间的口袋之中。
正想着,飞机进入了降落航线。停机坪上的雪已被昨夜的大风吹走,走出机舱,扑面的寒气还是让我打了个激灵——此处地处北极圈以内,比起英伦三岛,春天来得更晚。
不为极地风光,只求海钓之乐
铺开大比例尺地图,罗弗敦群岛犹如恐龙化石的尾椎,五个岛屿的标识交错在一起,让你无从分辨身处何地,更难辨清抬眼所及的方位,只能靠隧道和桥梁的名字识别路线。
渡轮和渔船在岛链间穿梭,翩然优雅如华尔兹的舞者。自5月中旬起,这片隶属于挪威的弹丸之地,就会化身鲜花和浆果的王国:向上看,天空满是杜鹃、麻鹬和苍鹰的身影;向下观,清澈的水面让你一眼就能望到海底深处,十几米深的沙床上有海星在眨眼。
而当前这个时节,罗弗敦群岛既无黄莓结果,也无石蕊遍地。不过,鱼贯走出机舱的人,没有谁背着驴友或摄影师的装备,自然谈不上对自然风光失望。大伙儿肤色各异,口音混杂,随身的大包小包形状奇特,显然也不是滑雪客。如此远道而来,究竟有何秘密?幸运的是,我也算是知晓谜底的局内人,可以提前把答案告诉你——我们都是钓鱼爱好者。
每年1月至4月,千万条鳕鱼就像一排排橄榄球,摆动着圆滚滚的身体,一股脑儿地涌向北大西洋,平常人烟稀少的罗弗敦群岛,因此成为全球海钓高手心中的圣殿。
据说,这些鳕鱼从东方的巴伦支海远征至此,场面之壮观不逊于东非塞伦盖蒂草原的动物大迁徙。此外,鱼群规模每年都会有所增长,这样的好消息在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下绝难听到。
整个鳕鱼季,经当地政府协调,大批爱好者和凑热闹的游客获准同渔民们一道出海。我特别幸运,见证了鳕鱼季的最高潮——世界钓鳕鱼锦标赛。这项于周末举办的赛事听起来名头很大,却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活动,参与者以德国、丹麦、俄罗斯和荷兰的钓友居多。
出海捕鱼不再是苦差
回溯到一个世纪以前,每年冬春交替之时,都会有约1万名渔民从斯堪的纳维亚各处赶来,只为能多打些鱼好填饱肚子。白天,他们驾着无篷船与惊涛骇浪搏斗,晚上则挤在四壁透风的小木屋里过夜。而今,随着渔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捕鱼的娱乐色彩终于能够同经济利益比肩。
在博物馆,我们了解到,中世纪时,鳕鱼出口曾占到挪威出口量的八成。1700年至1950年是渔业最兴盛的岁月,自那以后,捕鱼的关键要素几乎未曾改变。虽然21世纪的渔船都装上了发动机,但每年出海的时间也就是这三四个月。渔民把捕到的鱼洗净,挂在巨大的架子上晾干,远看就像鱼皮屋一样奇异;过一段时间,再把晾好的鱼分类、包装并运往全欧洲。baccala、bacalao、bacalhau……不同国家对它的叫法各异,不变的是鳕鱼肉的鲜美。
至于渔民们过夜的小木屋,形式上通常是能容纳12人的陋舍,如今在滩头水际仍然随处可见,只是进行了改良,有了厨房、起居室和卧室的分别。
北欧的海员中流传一种迷信说法:如果睡觉时将身体展开,灵魂就会与肉体分离,所以,木屋里的传统床铺小得令人发笑,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改回标准尺寸。小木屋的外表没变——依然是鲜红色,只是刷涂的东西不同。想象一下,过去,墙壁涂料都是用鱼血和鱼肝油混在一起,就地取材制造,配上白茫茫的雪地做背景,那是多么令人惊骇的场景!
我与一群钓友入住Nyvagar酒店,这里基本保留着原貌,除了木屋,还有一个平静的小港湾加上码头。“隆冬时节,出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冲出阴霾划至此处,看到领航的灯火,心头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宽敞的浴缸里,泡在热水中的我望向漆黑的窗外,脑中勾勒着各种场面。“也许,学学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方式,去雪地里嬉笑打闹,同样是不错的选择?”正浮想联翩,北极光适时登场了,与天相接的绿芒犹如巨人的手指,轻柔地滑过星儿的脸颊。
“菜鸟”也能有惊人收获
天刚破晓,全副武装的我们沿着海岸一路疾行,径直抵达最大的渔港——霍宁斯沃格(Henningsvaer)。排排红色木屋紧拥着林立的帆樯,渔业仍在以百年不变的模式运作。
终于轮到我出阵了。在这个人声鼎沸的早晨,约有75条船载着600多名钓手从港口鱼贯而出,其中包括我搭乘的拖网渔船“Elltor”号。为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每个人在甲板上的位置都是严格固定的,我被分配站在横栏旁边。船长名唤约翰,水手包括吉姆与思维恩两人,船沿着岛链破浪前进时,我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吉姆,自己完全是个“菜鸟”,对方立刻向我讲解起繁多的注意事项,还传授了钓具的使用方法。
驶出约10分钟航程,约翰旋转舵轮,指挥渔船绕过一座栈桥,大声道:“下面有很多鱼!”根据声波探测器的显示,他把鱼群的详细深度传达给所有人。忙于调整“武器”的大伙儿不再说话,甲板上一时无比寂静。突然,只听得一声呼喝,选手们的鱼竿纷纷垂下了头。
随后的5个小时里,我们捕获了超过500斤鳕鱼。尽管只钓到了5条,我之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能把如此大的鱼据为己有。有水手对这样的战果表示失望——鳕鱼现在处于产卵期而非觅食期,因此不够肥壮;去年;“Elltor”号一次出海就捕到了3200斤。即便如此,面对此情此景,又有谁顾得上惋惜呢?不仅有鱼可捕,白雪覆顶的山脉,千奇百怪的礁石,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回程的路上,我还吃到了今生吃过的、最新鲜的一顿寿司。
上岸后,大家纷纷奔向称重室,今年的“冠军”鳕鱼足有54斤。这时,我被一群身着长袍的男子吸引了视线,禁不住走到领袖模样的家伙面前,询问他们是否来自中东。
名叫尼尔森的男子给了我肯定的回复。聊了几句我才发现,他已是钓鳕鱼大赛上的熟面孔。谈笑间,对方向我介绍了另一伙来自阿联酋的钓手,揶揄道,他们对这项运动的想象多于实践——钓鱼嘛,就是图个乐呵。我问尼尔森,他的垂钓水平怎么样?答曰:“还好啦,”然后故作谦虚地补充说,“还没创下世界纪录呢。”
是啊,如今的罗弗敦群岛不仅是渔民们的天堂,更是各国海钓高手的乐园;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尼尔森今后肯定需要更多好运气。
□英国《金融时报》
冬春交替之时,无数海钓爱好者循着鳕鱼群的踪迹,聚集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方的罗弗敦群岛——不为饱览极地风光,只为切磋彼此的垂钓技艺。
一架螺旋桨飞机昂首起飞,载着我们一行离开内陆。
从半空中向下望去,深蓝色的海面犹如平滑的蓝丝绒,偶尔才能看到一两处小小的皱痕,大概是渔船在水面犁出的痕迹。群山不畏北冰洋的风浪,昂着贵族般傲气的脖颈,耸立在水天线上。颠簸的机舱里,我恍惚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台球,不知道驾驶员会让它落入哪两座山峰间的口袋之中。
正想着,飞机进入了降落航线。停机坪上的雪已被昨夜的大风吹走,走出机舱,扑面的寒气还是让我打了个激灵——此处地处北极圈以内,比起英伦三岛,春天来得更晚。
不为极地风光,只求海钓之乐
铺开大比例尺地图,罗弗敦群岛犹如恐龙化石的尾椎,五个岛屿的标识交错在一起,让你无从分辨身处何地,更难辨清抬眼所及的方位,只能靠隧道和桥梁的名字识别路线。
渡轮和渔船在岛链间穿梭,翩然优雅如华尔兹的舞者。自5月中旬起,这片隶属于挪威的弹丸之地,就会化身鲜花和浆果的王国:向上看,天空满是杜鹃、麻鹬和苍鹰的身影;向下观,清澈的水面让你一眼就能望到海底深处,十几米深的沙床上有海星在眨眼。
而当前这个时节,罗弗敦群岛既无黄莓结果,也无石蕊遍地。不过,鱼贯走出机舱的人,没有谁背着驴友或摄影师的装备,自然谈不上对自然风光失望。大伙儿肤色各异,口音混杂,随身的大包小包形状奇特,显然也不是滑雪客。如此远道而来,究竟有何秘密?幸运的是,我也算是知晓谜底的局内人,可以提前把答案告诉你——我们都是钓鱼爱好者。
每年1月至4月,千万条鳕鱼就像一排排橄榄球,摆动着圆滚滚的身体,一股脑儿地涌向北大西洋,平常人烟稀少的罗弗敦群岛,因此成为全球海钓高手心中的圣殿。
据说,这些鳕鱼从东方的巴伦支海远征至此,场面之壮观不逊于东非塞伦盖蒂草原的动物大迁徙。此外,鱼群规模每年都会有所增长,这样的好消息在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下绝难听到。
整个鳕鱼季,经当地政府协调,大批爱好者和凑热闹的游客获准同渔民们一道出海。我特别幸运,见证了鳕鱼季的最高潮——世界钓鳕鱼锦标赛。这项于周末举办的赛事听起来名头很大,却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活动,参与者以德国、丹麦、俄罗斯和荷兰的钓友居多。
出海捕鱼不再是苦差
回溯到一个世纪以前,每年冬春交替之时,都会有约1万名渔民从斯堪的纳维亚各处赶来,只为能多打些鱼好填饱肚子。白天,他们驾着无篷船与惊涛骇浪搏斗,晚上则挤在四壁透风的小木屋里过夜。而今,随着渔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捕鱼的娱乐色彩终于能够同经济利益比肩。
在博物馆,我们了解到,中世纪时,鳕鱼出口曾占到挪威出口量的八成。1700年至1950年是渔业最兴盛的岁月,自那以后,捕鱼的关键要素几乎未曾改变。虽然21世纪的渔船都装上了发动机,但每年出海的时间也就是这三四个月。渔民把捕到的鱼洗净,挂在巨大的架子上晾干,远看就像鱼皮屋一样奇异;过一段时间,再把晾好的鱼分类、包装并运往全欧洲。baccala、bacalao、bacalhau……不同国家对它的叫法各异,不变的是鳕鱼肉的鲜美。
至于渔民们过夜的小木屋,形式上通常是能容纳12人的陋舍,如今在滩头水际仍然随处可见,只是进行了改良,有了厨房、起居室和卧室的分别。
北欧的海员中流传一种迷信说法:如果睡觉时将身体展开,灵魂就会与肉体分离,所以,木屋里的传统床铺小得令人发笑,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改回标准尺寸。小木屋的外表没变——依然是鲜红色,只是刷涂的东西不同。想象一下,过去,墙壁涂料都是用鱼血和鱼肝油混在一起,就地取材制造,配上白茫茫的雪地做背景,那是多么令人惊骇的场景!
我与一群钓友入住Nyvagar酒店,这里基本保留着原貌,除了木屋,还有一个平静的小港湾加上码头。“隆冬时节,出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冲出阴霾划至此处,看到领航的灯火,心头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宽敞的浴缸里,泡在热水中的我望向漆黑的窗外,脑中勾勒着各种场面。“也许,学学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方式,去雪地里嬉笑打闹,同样是不错的选择?”正浮想联翩,北极光适时登场了,与天相接的绿芒犹如巨人的手指,轻柔地滑过星儿的脸颊。
“菜鸟”也能有惊人收获
天刚破晓,全副武装的我们沿着海岸一路疾行,径直抵达最大的渔港——霍宁斯沃格(Henningsvaer)。排排红色木屋紧拥着林立的帆樯,渔业仍在以百年不变的模式运作。
终于轮到我出阵了。在这个人声鼎沸的早晨,约有75条船载着600多名钓手从港口鱼贯而出,其中包括我搭乘的拖网渔船“Elltor”号。为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每个人在甲板上的位置都是严格固定的,我被分配站在横栏旁边。船长名唤约翰,水手包括吉姆与思维恩两人,船沿着岛链破浪前进时,我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吉姆,自己完全是个“菜鸟”,对方立刻向我讲解起繁多的注意事项,还传授了钓具的使用方法。
驶出约10分钟航程,约翰旋转舵轮,指挥渔船绕过一座栈桥,大声道:“下面有很多鱼!”根据声波探测器的显示,他把鱼群的详细深度传达给所有人。忙于调整“武器”的大伙儿不再说话,甲板上一时无比寂静。突然,只听得一声呼喝,选手们的鱼竿纷纷垂下了头。
随后的5个小时里,我们捕获了超过500斤鳕鱼。尽管只钓到了5条,我之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能把如此大的鱼据为己有。有水手对这样的战果表示失望——鳕鱼现在处于产卵期而非觅食期,因此不够肥壮;去年;“Elltor”号一次出海就捕到了3200斤。即便如此,面对此情此景,又有谁顾得上惋惜呢?不仅有鱼可捕,白雪覆顶的山脉,千奇百怪的礁石,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回程的路上,我还吃到了今生吃过的、最新鲜的一顿寿司。
上岸后,大家纷纷奔向称重室,今年的“冠军”鳕鱼足有54斤。这时,我被一群身着长袍的男子吸引了视线,禁不住走到领袖模样的家伙面前,询问他们是否来自中东。
名叫尼尔森的男子给了我肯定的回复。聊了几句我才发现,他已是钓鳕鱼大赛上的熟面孔。谈笑间,对方向我介绍了另一伙来自阿联酋的钓手,揶揄道,他们对这项运动的想象多于实践——钓鱼嘛,就是图个乐呵。我问尼尔森,他的垂钓水平怎么样?答曰:“还好啦,”然后故作谦虚地补充说,“还没创下世界纪录呢。”
是啊,如今的罗弗敦群岛不仅是渔民们的天堂,更是各国海钓高手的乐园;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尼尔森今后肯定需要更多好运气。
□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