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应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张露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7日
46
版)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多款豪车阻尼片均含沥青、具强烈致癌作用,随后,全国2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呼吁,应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而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2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中,除了变速器、气囊、轮胎等质量问题,车内异味已成为车主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
作为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的首个“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起施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担忧,但该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尚不足以填补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
从生产环节看,企业最大的目的就是盈利,为此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因为我国相关政策不健全,企业在逐利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非环保材料,再加上汽车产品的很多用料较为隐蔽,除非拆散、肢解,很难看到“庐山真面目”。
从销售环节看,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因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甚至通常会忽略对原材料的鉴定与考评。
就国内空气质量检测现状而言,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与鉴定标准,多数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只能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大多是针对汽车装潢后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极少对于“裸车”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检测报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单纯作为消费者购车的参考。
目前,“有毒”汽车的车主仍投诉无门。在我国,车企并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个人送检。这让众多的受害者无路可走,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同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非强制性,也就缺乏相关的处罚条款,消费者索赔也缺乏具体的赔偿标准,他们在售后服务环节的权益同样难以保障。
上述的20家消费维权单位声明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赚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不应该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更不能对中国消费者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汽车企业对车内污染治理固然要承担第一责任,同时,细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现状,其是否给了车企以“偷工减料”和“区别对待”的环境,同样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并在标准中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性的检测项目,在检测方法中增加模拟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
同时,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强化汽车生产企业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敦促汽车厂商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尤其是要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对缺陷产品采取强制召回等措施,督促厂商重视车内空气质量。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多款豪车阻尼片均含沥青、具强烈致癌作用,随后,全国2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呼吁,应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而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2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中,除了变速器、气囊、轮胎等质量问题,车内异味已成为车主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
作为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的首个“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起施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担忧,但该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尚不足以填补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
从生产环节看,企业最大的目的就是盈利,为此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因为我国相关政策不健全,企业在逐利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非环保材料,再加上汽车产品的很多用料较为隐蔽,除非拆散、肢解,很难看到“庐山真面目”。
从销售环节看,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因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甚至通常会忽略对原材料的鉴定与考评。
就国内空气质量检测现状而言,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与鉴定标准,多数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只能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大多是针对汽车装潢后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极少对于“裸车”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检测报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单纯作为消费者购车的参考。
目前,“有毒”汽车的车主仍投诉无门。在我国,车企并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个人送检。这让众多的受害者无路可走,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同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非强制性,也就缺乏相关的处罚条款,消费者索赔也缺乏具体的赔偿标准,他们在售后服务环节的权益同样难以保障。
上述的20家消费维权单位声明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赚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不应该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更不能对中国消费者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汽车企业对车内污染治理固然要承担第一责任,同时,细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现状,其是否给了车企以“偷工减料”和“区别对待”的环境,同样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并在标准中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性的检测项目,在检测方法中增加模拟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
同时,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强化汽车生产企业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敦促汽车厂商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尤其是要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对缺陷产品采取强制召回等措施,督促厂商重视车内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