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车内空气质量”应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张露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7日   46 版)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多款豪车阻尼片均含沥青、具强烈致癌作用,随后,全国2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呼吁,应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而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2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中,除了变速器、气囊、轮胎等质量问题,车内异味已成为车主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 

    作为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的首个“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起施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担忧,但该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尚不足以填补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

    从生产环节看,企业最大的目的就是盈利,为此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因为我国相关政策不健全,企业在逐利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非环保材料,再加上汽车产品的很多用料较为隐蔽,除非拆散、肢解,很难看到“庐山真面目”。

    从销售环节看,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因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甚至通常会忽略对原材料的鉴定与考评。

    就国内空气质量检测现状而言,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与鉴定标准,多数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只能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大多是针对汽车装潢后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极少对于“裸车”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检测报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单纯作为消费者购车的参考。

    目前,“有毒”汽车的车主仍投诉无门。在我国,车企并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个人送检。这让众多的受害者无路可走,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同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非强制性,也就缺乏相关的处罚条款,消费者索赔也缺乏具体的赔偿标准,他们在售后服务环节的权益同样难以保障。

    上述的20家消费维权单位声明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赚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不应该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更不能对中国消费者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汽车企业对车内污染治理固然要承担第一责任,同时,细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现状,其是否给了车企以“偷工减料”和“区别对待”的环境,同样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并在标准中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性的检测项目,在检测方法中增加模拟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

    同时,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强化汽车生产企业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敦促汽车厂商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尤其是要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对缺陷产品采取强制召回等措施,督促厂商重视车内空气质量。

分享到:

 

业界·企业
帝豪EC7:第一自主轿车的背后
“车内空气质量”应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国内首家进口房车4S店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