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走了,外媒关注“华西模式”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7日
27
版)
|
3月22日上午,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追悼会在华西村民族宫大礼堂举行。 |
3月22日,“华西村之父”吴仁宝的葬礼在孝子贤孙的操办下,在几万名村民、游客的目送下完成。从这时开始,这个缔造华西村神话的“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成了历史名词。在宣传、褒奖和哀悼后,人们关心的是,离开了吴仁宝,“华西奇迹”是否还能继续?
吴仁宝去世在华西村“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
22日,在华西村主干道的两边,很多村民自发地等待着,打算送吴仁宝最后一程。有人眼中含着泪水,有人举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老书记,华西人永远想念你”。
18日,吴仁宝因为肺癌在华西村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
几千名哀悼者在吴仁宝家门外等候向遗体致哀。吴仁宝生前并没住在华西村整齐的别墅区中,他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水泥小楼。灵堂就设在吴家的老宅中,他躺在一个朴素的木质棺材里,身上盖着党旗,只露出头。
据泰国《曼谷时报》报道,葬礼按照中国传统仪式进行。在告别仪式上,几百名哀悼者胳膊上缠着黑纱,向吴仁宝巨大的遗像低头行礼,两边摆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送来的花圈。在这之后,吴仁宝的遗体被运往火葬场。白色的灵车后面是一辆黑色的奔驰和十几辆客车,有人从车窗中向外撒纸钱。
该报还称,对华西村来说,吴仁宝的去世“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这个“天下第一村”的主心骨倒下了。吴仁宝的四儿子吴协恩2003年接任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和华西集团负责人。但吴仁宝还是华西人心中的“老书记”,地位难被取代。
对中国来说,吴仁宝的死让“华西模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尽管华西村制造财富的方式,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还是未知数,但至少它激励了相当多的中国村镇——它成了中国未来面貌的一扇窗。
法新社的报道中写道,华西村自称收入在2008年就达500亿元人民币,而华西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华西村村民朱晓梅(音)说:“过去我们村非常穷,现在我们非常富,这个变化是老书记的贡献。”
从穷得揭不开锅到“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的致富故事和吴仁宝的故事分不开。1961年,江苏省南部的华西村还是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小村庄。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地方山清水秀,600多名常住人口世代务农。这一年,吴仁宝成了华西村的党委书记。
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吴仁宝,没受过经济学教育,但他凭着直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华西悄悄办起了硬件加工厂,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让华西获得了“第一桶金”,也在文化大革命到来时,让吴仁宝戴上了“走资派”的帽子。
红卫兵的批斗没有改变吴仁宝的想法。“文革”结束后,吴仁宝立刻重操旧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真正开始时,吴仁宝和华西村都已有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用吴仁宝自己的话说,“我过去过的是穷日子,我看到人们受穷我就难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穷人都过好日子。”
1988年,华西村成为第一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社区,这个比棒球场大不了多少的村庄,很块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村子”。
吴仁宝说,25年前,当他劝说村民放弃土地所有权时并没费事,因为当时第一家工厂为农民带来的利润,已超过务农收入。所以从农业转为工业的打算,即使是村里最保守的村民也大力支持。
金属冶炼仍是华西村的重要收入来源,不过所占比例已不足1/3。原料价格的升高和需求的下降,是根本原因。江阴华西钢铁公司总经理杨永昌(音)告诉英国《卫报》,这是他担任经理8年来遇到的最坏情况,情况还会更糟,因此华西打算将工厂迁出去,而把华西村打造成以旅游为主的绿色生态村庄。
旅游的确能为华西村带来收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到华西村参观,学习致富经验。在病倒之前,吴仁宝每天上午都会在他主持建设的民族宫礼堂中,为参观来访的客人做报告,乐此不疲。
随着“华西奇迹”的名头越来越响,12个附近的村子被并入华西村中,它们的土地支配权和开发权,都归华西村所有,而华西村则在年底向这些村庄支付“租赁”费用。
对这些村庄的农民来说,失去自主权物有所值。章忠贤(音)曾是邻村西贤村村长,现在在华西劳动局工作。他告诉《卫报》,自从西贤村2002年成为华西村的“领地”后,村民收入翻了3倍,老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住房和道路升级换代。
“5到10年后,我们就会成为华西村现在的样子。”章忠贤说,“很多其他村的人都想加入,有些人甚至来自别的省。”
人人平等还是等级制度?
“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美国记者维德·斯帕德到华西村参观期间,看到有人载歌载舞地演绎这首《华西村村歌》。这首歌由吴仁宝作词,新一代的“华西人”从小就会唱。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对还在探索如何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拥抱市场经济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华西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版。华西村模式有邓小平的影子,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背后的逻辑是“致富光荣”。
吴仁宝说:“如果你只是种地,你过不了富裕的生活。”《华盛顿邮报》称,制造了亿万财富的吴仁宝,仍穿得像个周末去赶集的农民,每件衣服恐怕都不足1美元。“必须要有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话。”
香港《南华早报》称,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华西村的商业帝国每年会带来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产业覆盖了中医药、铝合金、纺织业和房地产。华西村的村民都能分红,但是一旦村民离开华西村,股权和房屋都会被没收,这被外界指责为“不公平”。
华灯初上,宝塔状的华西村高楼像一棵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而这些塔状建筑恰好是华西村等级制度的实体象征。
吴仁宝缔造的“天下第一村”的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天堂”,法新社却认为其中的分配制度有违社会主义精神。“一些人比其余成千上万人更‘平等’,多数居住在华西村的人,并未分享到同样的好处。有杂志声称吴仁宝一家控制了超过全村90%的资产。”《卫报》则透露,吴仁宝全家三代22人都在华西村和江阴市政府中担任要职。
在《卫报》看来,华西村的“等级制度”很明确,最初的2000户华西人是金字塔的上层,接下去是从相邻村镇中合并过来的3.5万名居民。最下层的是逐渐来到华西村务工的2~4万名工人,他们“两班倒”地在华西村的工厂中工作,周末也不休息。对此,《卫报》评价:“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比中国低技术含量劳工的平均收入高,但仍称不上是‘工人的天堂’。”
一位到华西村务工的人,已在这里居住了10年。他对法新社说,除了每月4000元工资,他没有其他福利,“我们干一天活,拿一天工资”。
英国《独立报》记者克里福德·卡南在华西村遇到的两位保安,并不是华西村的村民。他们告诉卡南,他们为华西村的发展感到高兴,但对那些握有股份的村民有些嫉妒,因为他们每年都能分红。
“在天上建设社会主义”
在华西村的中心区,有一个格外醒目的建筑。由于没有其他高层建筑的陪衬,这个328米高的大楼真正是“鹤立鸡群”。
美国记者维德回忆起他第一次看到这座大楼时的感受:“在江苏平原的工厂、农田和住宅中,矗立着一座不可思议的摩天大楼,在清晨的地平线上,简直像是一个奇迹……看起来像是一阵台风从85英里外的上海刮来的。”
这座叫做“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大楼,位列世界第15高楼,华西村政府的干部孙海燕2008年告诉美国《时代周刊》,“我们国家的口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别人都在地上建社会主义,我们更进一步,在天上建设社会主义。”
这座楼的高度也有讲究,328米是北京最高的建筑环球贸易中心的高度。华西村十分谨慎地不肯僭越,而是按照吴仁宝的话“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这座建筑内部用了大量的黄金制作内饰,顶层还有一只真牛大小、耗资4亿元人民币的金牛。不过想要目睹金牛的真面貌,需要支付500元人民币的门票。
维德说,这座用作五星级酒店的大楼大堂富丽堂皇,但非常冷清,一角的咖啡店里门可罗雀。
相比高高在上的摩天大楼,维德对村民的住宅区更感兴趣。他发现街道两旁和别墅周边是浓密的树,而所有房子都是一样的,没有一户人家在外观上做了任何更改和标记,从而使自己与众不同。
他写道:“这些整齐划一的房子实在太整洁一致,让人无法相信有人住在里面。”而在别墅区的外面,有保安站岗放哨,不允许参观的人随便进入。
维德注意到华西村没有与高收入配套的品牌专卖店、KTV、高级餐馆、电影院和商城。这让维德好奇,“这些账户中存着100万的人,平时都如何消费这些钱?”
英国《独立报》记者卡南在特意造访华西村后说:“这个村子的感觉有一点像迪拜。”村子中的天安门、长城、法国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让他大开眼界。他去聆听了吴仁宝的讲话,讲话中,吴仁宝骄傲地说,“华西人可以和全国任何地方的人媲美。”
3月22日,“华西村之父”吴仁宝的葬礼在孝子贤孙的操办下,在几万名村民、游客的目送下完成。从这时开始,这个缔造华西村神话的“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成了历史名词。在宣传、褒奖和哀悼后,人们关心的是,离开了吴仁宝,“华西奇迹”是否还能继续?
吴仁宝去世在华西村“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
22日,在华西村主干道的两边,很多村民自发地等待着,打算送吴仁宝最后一程。有人眼中含着泪水,有人举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老书记,华西人永远想念你”。
18日,吴仁宝因为肺癌在华西村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
几千名哀悼者在吴仁宝家门外等候向遗体致哀。吴仁宝生前并没住在华西村整齐的别墅区中,他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水泥小楼。灵堂就设在吴家的老宅中,他躺在一个朴素的木质棺材里,身上盖着党旗,只露出头。
据泰国《曼谷时报》报道,葬礼按照中国传统仪式进行。在告别仪式上,几百名哀悼者胳膊上缠着黑纱,向吴仁宝巨大的遗像低头行礼,两边摆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送来的花圈。在这之后,吴仁宝的遗体被运往火葬场。白色的灵车后面是一辆黑色的奔驰和十几辆客车,有人从车窗中向外撒纸钱。
该报还称,对华西村来说,吴仁宝的去世“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这个“天下第一村”的主心骨倒下了。吴仁宝的四儿子吴协恩2003年接任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和华西集团负责人。但吴仁宝还是华西人心中的“老书记”,地位难被取代。
对中国来说,吴仁宝的死让“华西模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尽管华西村制造财富的方式,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还是未知数,但至少它激励了相当多的中国村镇——它成了中国未来面貌的一扇窗。
法新社的报道中写道,华西村自称收入在2008年就达500亿元人民币,而华西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华西村村民朱晓梅(音)说:“过去我们村非常穷,现在我们非常富,这个变化是老书记的贡献。”
从穷得揭不开锅到“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的致富故事和吴仁宝的故事分不开。1961年,江苏省南部的华西村还是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小村庄。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地方山清水秀,600多名常住人口世代务农。这一年,吴仁宝成了华西村的党委书记。
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吴仁宝,没受过经济学教育,但他凭着直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华西悄悄办起了硬件加工厂,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让华西获得了“第一桶金”,也在文化大革命到来时,让吴仁宝戴上了“走资派”的帽子。
红卫兵的批斗没有改变吴仁宝的想法。“文革”结束后,吴仁宝立刻重操旧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真正开始时,吴仁宝和华西村都已有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用吴仁宝自己的话说,“我过去过的是穷日子,我看到人们受穷我就难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穷人都过好日子。”
1988年,华西村成为第一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社区,这个比棒球场大不了多少的村庄,很块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村子”。
吴仁宝说,25年前,当他劝说村民放弃土地所有权时并没费事,因为当时第一家工厂为农民带来的利润,已超过务农收入。所以从农业转为工业的打算,即使是村里最保守的村民也大力支持。
金属冶炼仍是华西村的重要收入来源,不过所占比例已不足1/3。原料价格的升高和需求的下降,是根本原因。江阴华西钢铁公司总经理杨永昌(音)告诉英国《卫报》,这是他担任经理8年来遇到的最坏情况,情况还会更糟,因此华西打算将工厂迁出去,而把华西村打造成以旅游为主的绿色生态村庄。
旅游的确能为华西村带来收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到华西村参观,学习致富经验。在病倒之前,吴仁宝每天上午都会在他主持建设的民族宫礼堂中,为参观来访的客人做报告,乐此不疲。
随着“华西奇迹”的名头越来越响,12个附近的村子被并入华西村中,它们的土地支配权和开发权,都归华西村所有,而华西村则在年底向这些村庄支付“租赁”费用。
对这些村庄的农民来说,失去自主权物有所值。章忠贤(音)曾是邻村西贤村村长,现在在华西劳动局工作。他告诉《卫报》,自从西贤村2002年成为华西村的“领地”后,村民收入翻了3倍,老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住房和道路升级换代。
“5到10年后,我们就会成为华西村现在的样子。”章忠贤说,“很多其他村的人都想加入,有些人甚至来自别的省。”
人人平等还是等级制度?
“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美国记者维德·斯帕德到华西村参观期间,看到有人载歌载舞地演绎这首《华西村村歌》。这首歌由吴仁宝作词,新一代的“华西人”从小就会唱。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对还在探索如何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拥抱市场经济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华西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版。华西村模式有邓小平的影子,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背后的逻辑是“致富光荣”。
吴仁宝说:“如果你只是种地,你过不了富裕的生活。”《华盛顿邮报》称,制造了亿万财富的吴仁宝,仍穿得像个周末去赶集的农民,每件衣服恐怕都不足1美元。“必须要有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话。”
香港《南华早报》称,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华西村的商业帝国每年会带来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产业覆盖了中医药、铝合金、纺织业和房地产。华西村的村民都能分红,但是一旦村民离开华西村,股权和房屋都会被没收,这被外界指责为“不公平”。
华灯初上,宝塔状的华西村高楼像一棵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而这些塔状建筑恰好是华西村等级制度的实体象征。
吴仁宝缔造的“天下第一村”的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天堂”,法新社却认为其中的分配制度有违社会主义精神。“一些人比其余成千上万人更‘平等’,多数居住在华西村的人,并未分享到同样的好处。有杂志声称吴仁宝一家控制了超过全村90%的资产。”《卫报》则透露,吴仁宝全家三代22人都在华西村和江阴市政府中担任要职。
在《卫报》看来,华西村的“等级制度”很明确,最初的2000户华西人是金字塔的上层,接下去是从相邻村镇中合并过来的3.5万名居民。最下层的是逐渐来到华西村务工的2~4万名工人,他们“两班倒”地在华西村的工厂中工作,周末也不休息。对此,《卫报》评价:“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比中国低技术含量劳工的平均收入高,但仍称不上是‘工人的天堂’。”
一位到华西村务工的人,已在这里居住了10年。他对法新社说,除了每月4000元工资,他没有其他福利,“我们干一天活,拿一天工资”。
英国《独立报》记者克里福德·卡南在华西村遇到的两位保安,并不是华西村的村民。他们告诉卡南,他们为华西村的发展感到高兴,但对那些握有股份的村民有些嫉妒,因为他们每年都能分红。
“在天上建设社会主义”
在华西村的中心区,有一个格外醒目的建筑。由于没有其他高层建筑的陪衬,这个328米高的大楼真正是“鹤立鸡群”。
美国记者维德回忆起他第一次看到这座大楼时的感受:“在江苏平原的工厂、农田和住宅中,矗立着一座不可思议的摩天大楼,在清晨的地平线上,简直像是一个奇迹……看起来像是一阵台风从85英里外的上海刮来的。”
这座叫做“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大楼,位列世界第15高楼,华西村政府的干部孙海燕2008年告诉美国《时代周刊》,“我们国家的口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别人都在地上建社会主义,我们更进一步,在天上建设社会主义。”
这座楼的高度也有讲究,328米是北京最高的建筑环球贸易中心的高度。华西村十分谨慎地不肯僭越,而是按照吴仁宝的话“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这座建筑内部用了大量的黄金制作内饰,顶层还有一只真牛大小、耗资4亿元人民币的金牛。不过想要目睹金牛的真面貌,需要支付500元人民币的门票。
维德说,这座用作五星级酒店的大楼大堂富丽堂皇,但非常冷清,一角的咖啡店里门可罗雀。
相比高高在上的摩天大楼,维德对村民的住宅区更感兴趣。他发现街道两旁和别墅周边是浓密的树,而所有房子都是一样的,没有一户人家在外观上做了任何更改和标记,从而使自己与众不同。
他写道:“这些整齐划一的房子实在太整洁一致,让人无法相信有人住在里面。”而在别墅区的外面,有保安站岗放哨,不允许参观的人随便进入。
维德注意到华西村没有与高收入配套的品牌专卖店、KTV、高级餐馆、电影院和商城。这让维德好奇,“这些账户中存着100万的人,平时都如何消费这些钱?”
英国《独立报》记者卡南在特意造访华西村后说:“这个村子的感觉有一点像迪拜。”村子中的天安门、长城、法国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让他大开眼界。他去聆听了吴仁宝的讲话,讲话中,吴仁宝骄傲地说,“华西人可以和全国任何地方的人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