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被“出卖”的英国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7日   24 版)

    黑色出租车是伦敦的移动景观

    著名零售商马莎百货可能被卡塔尔王国基金收购

    Boots是英国著名的药妆店,为英国人提供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

    吉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每个工作日,他的作息时间几乎是一样的。梳洗穿衣用去20分钟,洗护用品来自街口的药妆店Boots;早餐通常是Weetabix麦片;随后吉米开着他的路虎汽车去上班;上午紧张的工作后,吉米有时和朋友共进午餐,有时则到公司楼下的Sainsbury超市买三明治;下班后和朋友去酒馆喝酒谈天,尽兴后招手叫辆黑色出租车回家。

    吉米度过了标准的“伦敦一日”,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让他安心的“英国品牌”早已不是“国货”,他分别为意大利、中国、印度、美国的经济作了贡献。

    30年来,英国人也闹不清有多少名声在外的英国品牌悄无声息地易了主,这些“英国范”十足的品牌换上了美国、德国、俄罗斯的身份证,仍然活跃在英国的市场上。

    “不再是英国的财富”

    3月18日,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则报道引起关注:卡塔尔王国基金会放出风来,打算以80亿英镑收购英国的马莎百货。

    今年已经128岁的马莎百货,是英国民众离不开的“万宝囊”,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各种日用品,进入马莎百货,民生问题基本都能迅速解决。这个深受英国人喜爱的百货品牌,专门在繁华路段开店,市值据估计超过60亿英镑,很多投资者都对它“青睐有加”。2004年,已经将服饰品牌Topshop和Bhs收入囊中的Arcadia集团,就向马莎百货抛出了91亿英镑的“秋波”,但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为了抵御经济低迷对销量的负面影响,2012年初,马莎百货推出了一个高端发展计划,不但没有挽救下行的销售额,还使负债增加到18.6亿英镑。就在此时,卡塔尔王国基金会对这个土生土长的英国品牌表示了兴趣,80亿英镑的收购价意味着马莎百货的大小股东都将从30%的溢价中获得收益。

    消息传出后,英国媒体多方求证,没有得到马莎百货公司的回应,而卡塔尔王国基金会也没有新的消息传出。英国上下悬着心等待事情的下一步进展。

    为什么马莎百货换个外国东家会吸引这么多人关注呢?英国《卫报》的标题一针见血,马莎百货一旦易主,将 “不再是英国的财富”。

    那些“出国”的英国品牌

    原汁原味的英伦品牌换了国籍,很多英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些“跟了别人”的英国品牌,还活跃在英国本土市场,英国人则无辜地帮着“婆家”赚了“娘家”的钱。

    以车为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出尽风头的黑色出租车,大部分由英国锰铜公司生产,然而由于经营困难,从2012年10月开始,普华永道已经全权托管了锰铜公司。2013年2月1日,中国浙江的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收购锰铜100%的股权,虽然付出了1104万英镑的代价,却接盘了锰铜的全部业务、核心资产、知识产权和库存的车辆。英国又一个百年品牌“沦陷”了。吉利公司则保证作为英国特色的黑色出租车会继续活跃在伦敦的街道上。

    英国《经济时报》称,整件事“是对英国自尊心的又一次打击”,但是也无奈地承认,“英国的骄傲被外国人掌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此之前,很多源自英国的汽车品牌都先后换了国籍,比如捷豹,劳斯莱斯,宾利。

    1922年,捷豹品牌诞生于英国惠特利,很快受到皇室的青睐,成为皇室专门的庆典用车。195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特别授予捷豹创始人威廉·里昂斯“骑士”的称号。英女王、戴安娜王妃、查尔斯王子、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都对它情有独钟,将其选为座驾。就连2011年威廉和凯特的皇家婚礼上,捷豹也小小地露了个脸,成为皇室的婚礼用车。

    然而,和英国皇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汽车品牌捷豹,以及在英国非常受欢迎的汽车路虎,2008年已经全资被印度塔塔汽车收购,经营和管理团队也全部是塔塔汽车的“班底”。有趣的是,捷豹、路虎在英国的5个工厂中,工人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在为印度人打工,他们还天真地认为自己辛勤工作是在“制造国货”。

    “国球”易主

    发源于英国的现代足球是少数能让英国人疯狂的东西之一,英国男孩甚至一出生就从家族“继承”了铁杆球迷的身份。球迷们的热情多数奉献给了场上的球星、场下的教练,很少有人会关注球队幕后的老板是谁。

    事实上,20家英超球队中,只有9支队还在英国人和英国财团的控制之下。美国大亨,中东巨贾,甚至中国富豪才是球队背后的真正老板。2003年,俄罗斯富商阿布·拉莫维奇收购英国球队切尔西是英超编年史上的重要事件,开启了外资收购英超球队的先河。美国的格雷泽家族在2005年时不惜举债,以7.8亿英镑收购了曼联队,并使曼联一下子变为了全世界负债最多的俱乐部。连续8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最有价值足球俱乐部的曼联,去年8月在纽交所上市,短短半年,市值就超过了30亿美元。

    阿布扎比财团成为曼城球队的老板,强势的资金注入让曼城球队可以重金挖来足球名将。外国老板和他们丰满的钱包给英超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球迷们对于这些外国富翁则是毁誉参半。

    有时,这些外籍老板会成为英国球迷的“出气筒”,无论是球队经营不善还是门票涨价,是明星转队还是意外输球,球迷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问候”球队外籍老板的“八辈祖宗”。一些愤怒的足球青年,更是不惜将抗议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控诉资本玷污了绿茵场。

    宽松的并购政策是始作俑者

    盘点一下这些年“外流”的英国品牌,门类之广出乎意料。英国乐透运营商Camelot2010年被卖给了加拿大养老基金。希思罗机场虽然坐落在伦敦,但是其管理和运营从2006年开始已经全部由西班牙的法罗里奥集团负责。

    还有遍布英国的药妆店Boots,早在2007年就被意大利富豪以111亿英镑的价格据为己有。而美国连锁药店Walgreen2012年宣布,将用4年的时间给Boots换上一个美国身份。

    就连英国惟一的招牌食品“鱼和薯条”都躲不过被“出卖”的命运,从1928年就在约克郡制作“鱼和薯条”的老店Harry Ramsden从2006年就成了一个瑞士品牌。 

    坐落在伦敦黄金位置的哈罗德百货成立于1849年,是英国标志性的购物商场之一,如果顾客去得足够频繁,也许会碰到在那里采购的英女王。然而,这家闻名遐迩的英国百货公司已经被阿拉伯人控制了28年之久。1985年,埃及富豪穆罕默德·法耶兹收购了哈罗德百货。他的儿子多迪·法耶兹正是当年戴安娜王妃的男友,两人一同在躲避狗仔队时遭遇车祸。哈罗德百货最近一次“易主”是2010年,从埃及人手中换到了卡塔尔王国的旗下。

    2010年,美国卡夫集团经过4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打动吉百利集团,以120亿英镑和“绝不裁员”的承诺将这家“英国甜心”收入麾下。不料,美国买主在交易完成后迅速“翻脸”,关闭了吉百利在英国布里斯托的工厂,将生产线转移到波兰,打碎了400多名英国工人的饭碗。这起事件给了英国企业当头棒喝,工会开始向议会施压,要求政府对英国本土的企业给予保护,并且反思相对宽松的并购政策。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并购对英国利大于弊,“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是卡夫”。英国《镜报》引用专家发言,称“抢购”英国品牌是英镑弱势带来的结果。

    英国《每日邮报》反思了英国人对于外国资本购买英国品牌的淡然态度,称很多时候,这样的消息甚至都无法登上报纸的头条,而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但是想到英国的电、水、天然气、铁路和通讯全部由外国公司控制,《每日邮报》还是给政府敲响了警钟。

    《经济时报》则表现出了让人辛酸的乐观,“往好的方面看,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是世界对英国的资产怀着这么大的兴趣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说明至少我们在品牌塑造方面做得不错”。

分享到:

 

被“出卖”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