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伊战遗留下的残缺人生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7日   17 版)

    玛娃·希玛丽

    玛娃站在家门口

    2003年4月10日,巴格达一户人家在悼念3位死于战争的亲人。

    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独裁政权,如今,巴格达等地的生活已回归正常,一些餐馆和汽车展厅陆续开张。

    美国人想让伊拉克人相信,他们能推翻一个政权,也能重建一个社会。

    10年前,12岁的玛娃在美军空袭中失去了右腿。她的遭遇是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数百万伊拉克人命运的缩影。

    战争究竟给了伊拉克什么?

    突然之间,玛娃·希玛丽变成了一家之主。

    自从母亲离开人世,照顾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重担就落在了玛娃肩上。她竭尽全力让自己像一个合格的家长。

    在伊拉克,对失去一条腿的她来说,生活并不容易。

    停电是家常便饭,常常是供电一小时,然后停电两小时。停水更频繁,有时一停就是两三天。

    应对这些生活中的不便,玛娃游刃有余,她“买了水桶和大油罐,知道要停水时就先把水桶装满”。“我们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玛娃说。

    但弟弟妹妹们不听话,让玛娃头疼不已。

    谈起这些,22岁的玛娃像个干练的母亲。“你让他们不要闹,他们根本不听。”

    12岁的她在美军空袭中失去右腿

    2003年4月9日,巴格达市区萨达姆·侯赛因的塑像轰然倒塌时,12岁的玛娃从昏迷中醒过来。她感到了钻心的疼痛——她的右腿从膝盖之上被截肢了。病床边,母亲竭力掩饰情绪,但悲伤依然挂在脸上。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玛娃一家人住在巴格达市郊的萨巴-库苏尔村,那里贫穷、混乱,枪支泛滥,马路坑坑洼洼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简陋的房屋随处可见。

    当年4月8日,美军对这里进行了空袭,永远地改变了玛娃的人生。

    炸弹呼啸着从天而降时,玛娃和家人惊恐地躲在简陋的家里,幻想着单薄的墙壁和脆弱的屋顶能给他们带来庇护。

    巨大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震得玛娃没法思考,她拉着妹妹阿德拉从屋子里跑出去。

    玛娃和妹妹刚刚跑出屋子,一颗炸弹就在她们附近爆炸,玛娃失去了知觉。

    醒过来时,玛娃发现,她不但失去了右腿,也失去了8岁的妹妹。

    玛娃的“战斗”刚刚开始。

    “把悲伤藏在心里”

    美军控制了离玛娃家很近的萨德尔城。这里也是巴格达的郊区,以前被称为“萨达姆城”,有着逾300万人口,是个贫穷、混乱的地方。

    日子一天天过去,美军对萨德尔城的控制逐渐加强,开始向包括萨巴-库苏尔村在内的周边地区派出巡逻队,随队翻译一遍遍地向当地居民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人想用这种方式让伊拉克人相信,他们能推翻一个政权,也能重建一个社会。

    那次恐怖的轰炸之后,萨巴-库苏尔的村民对美国大兵又恨又怕。玛娃说:“他们的样子很吓人,动不动就大喊大叫,还用枪指着我们。闯进屋之后,他们就翻箱倒柜地找枪支或电线,找可以用来制造炸弹的东西。”

    玛娃始终记得美国大兵上门搜查时母亲惊恐的样子,这种恐惧感染了她。

    更让她感到难以摆脱的,是压抑。

    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欢快地蹦蹦跳跳,并非最困扰玛娃的事。

    国际社会多年的制裁以及萨达姆的独裁统治,导致医疗体系千疮百孔。伊拉克战争打响后,面对大批涌入的伤员,伊拉克的医院无法应对。玛娃虽然接受了截肢手术,但后续治疗及心理治疗迟迟跟不上。

    玛娃的父亲于2001年去世,她受伤时,母亲的糖尿病在加速恶化。没有人可以倾诉的玛娃绝望极了,她“把悲伤藏在心里,不愿把痛苦说出来”。

    一个德国人向她伸出援手

    遭受战争的伊拉克物资极度匮乏,许多国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对一些伊拉克人来说,这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美英等国的军队用装有炸弹的飞机让他们深陷战火,然后又用飞机装满人道主义物资来帮助他们。

    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进来,但许多患有重病或伤势严重的伊拉克儿童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这时,慈善机构开始筹措资金,帮助受重伤的孩子到欧美等国接受治疗。

    向玛娃伸出援手的是德国人尤尔根·托登赫费尔。他曾在德国国会里工作18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他听说了玛娃的遭遇,打算为她做点儿什么。

    2004年和2005年,托登赫费尔出资,安排玛娃和她的母亲到德国。第一次手术时,医生从玛娃的伤口深处取出了残留的弹片。等待手术期间的食宿费用以及假肢安装之后回国的机票,都由托登赫费尔承担。由于处在成长期,每隔一段时间,玛娃就需要更换假肢。托登赫费尔还把她带到美国,更换价值20000美元的假肢。

    这些不是发达国家富人的一时冲动。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托登赫费尔六七次到伊拉克去,考察战争给当地儿童带来的伤害,还写了一本关于伊拉克的书。

    对托登赫费尔来说,玛娃的不幸遭遇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切入点之一。

    “玛娃成了这场战争的象征,她也是所有战争的象征。对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但对玛娃来说,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她将以残疾之身过活。没人知道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

    “你不可能让她再长出一条腿”

    托登赫费尔的人道之举并不为伊拉克人理解。在萨巴-库苏尔村,人们对外国人有很强的戒心,遭受空袭之后,这种戒心升级为痛恨。在他们看来,一位德国的反战人士与“美国的支持者”没有什么区别。

    托登赫费尔理解当地人的这种仇视。“根本没必要去轰炸那个地方。有一次我去那里,有人明白地告诉我,要是再敢来,就休想活着回去。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不过我理解他们,我也明白,他们不会再喜欢我们。”

    回到家乡的玛娃遇到了问题。在德国治伤期间,医院和酒店的卫生与高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家中,她无法忍受糟糕的生活环境,戴着假肢走路的样子也时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托登赫费尔觉察出玛娃的失落,他开始反思,把一个受到战争伤害的伊拉克小女孩带到德国,让她直面难以理解的西式生活,是不是明智之举。

    “我不知道带她去德国是不是一个好主意,”托登赫费尔说,“在德国,她住在很好的酒店里,还曾经到美国去,遇到的都是一些友好的人,人们管她叫‘小公主’。可回到巴格达后,她不再是公主了。”

    托登赫费尔拿出1000美元,为玛娃和家人买了房子,还准备出资让她开个小杂货铺,以维持日常生活。

    但玛娃没有按照托登赫费尔的计划行事,她卖掉了新房,装修了之前的老房子,然后和家人搬了回去。

    开杂货铺的计划也没有实现。萨巴-库苏尔是个保守到骨子里的地方,一个女孩做点儿生意可以维持生活,但当地的守旧派不这么认为。

    托登赫费尔一直在资助玛娃。

    如今,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已经过去了10年。10年中,人们无数次发问:美英对伊拉克的武装干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表面上看,巴格达等地的生活已经回归正常,一些餐馆和汽车展厅陆续开张。

    但在玛娃的记忆里,伊拉克战争充满了恐惧与毁灭。“炸弹随时会从天而降,把我们炸死。”

    因为这场战争,托登赫费尔对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提出了激烈批评:“布什是一位画家,还写了一本书;布莱尔担任了中东和平特使。再来看看玛娃,她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你不可能让她再长出一条腿。她将永远找不到丈夫,永远不会组建自己的家庭,这是一种犯罪。”

分享到:

 

伊战遗留下的残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