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困守加沙地带 却屡屡躲过以军打击

地道战保住了哈马斯

○本报特约撰稿 吴展燕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06日   18 版)

    隐藏在建筑物内的地道出入口

    哈马斯人员在地道内行进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哈马斯苦练“地道战”,这就是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加沙地带得以长期坚守的一大秘诀。

    2月下旬,毗邻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南部地区,再次传来火箭弹爆炸声——沉寂3个月后,哈马斯武装用外界再熟悉不过的方式,展示自身的实力已逐步恢复。

    加沙地带号称“离地狱最近的地方”。去年冬天的巴以冲突期间,以色列“铁穹”拦截系统大战哈马斯“火箭雨”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巴勒斯坦人的直接战果虽然不大,还是给以方造成了相当的困扰。

    加沙地带一马平川,以色列则有卫星和无人机助阵,其情报人员亦非等闲之辈,按常理推断,哈马斯的火箭发射装置难有藏身之所。实际上,四年前的“铸铅行动”中,哈马斯的军事实力在以军的精确打击下损失惨重,但如今,前者的火箭攻势依然“春风吹又生”,令特拉维夫甚至耶路撒冷上空不时响起警报。究竟是什么给了哈马斯打持久战的底气呢?

    从物资通道到地下堡垒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拥有火力和情报优势的对手,哈马斯祭出的应对之策便是“遁地术”。2006年夏,黎巴嫩真主党依托地道抗击了以色列的空袭,哈马斯获得启发,随即在与法塔赫的内部冲突中,尝试将地道与军事行动结合。近几年,经过不断实践,哈马斯逐渐掌握了地道战的要领,在加沙地带构筑起攻防兼备的地下堡垒。

    起初,加沙地道只是商人绕过以军封锁、运输生活必需品的秘密通道。开掘地道的重点区域是加沙和埃及接壤的边界,拉法地区尤多。哈马斯内政部门的发言人透露,仅在加沙南部边境就存在约200条地道,每条至少长1英里。它们大多由加沙当地的企业主挖掘,这部分人通过向走私者征收“地道使用费”牟利。大量生活物资通过地道输入加沙,小到香烟、饮料,大到电器、牲口,在相当程度上,地道运输缓解了加沙的经济困难。哈马斯主政巴勒斯坦后,接管了这些地道并实施集中管理,地道网得以进一步完善。

    此后,地道便成了哈马斯获取军用物资的生命线。其中部分甚至装设了电灯,并通过机械牵引系统运送沉重的军火。有公开报道指出,走私到加沙的武器林林总总,最多的要数轻重型枪械、反坦克炮和通讯设备,多为俄罗斯制造、第三方发货,哈马斯成员人手一支的AK-47步枪就来自苏丹,经埃及由地道运抵加沙。不仅如此,哈马斯发射的几千枚火箭弹,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化整为零偷运进来的。这种土造武器拥有超过40公里的射程。

    衍生战术可谓五花八门

    地道让哈马斯的装备和人员“遁地无形”,其装备的“卡桑”火箭弹和几十部“格拉德”火箭发射器,就藏在这一复合防御体系深处。同时,哈马斯的领导人和指挥机构也是以军重点“关照”的对象,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辅以严格的保密措施,使他们躲过了不止一次突袭,得以在以军24小时监视下调动部队。去年,该组织成员阿耶门·塔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十足:“我们和领导层在加沙的通讯从来不曾中断,已经为任何可能爆发的地面战争做好了准备。”事后有分析认为,他指的正是哈马斯领导人藏身于加沙城内的地道中。

    地道成为哈马斯抗击强敌的关键依托。以军发起地面扫荡时,哈马斯就利用民房作掩护,打冷枪、放冷炮,袭扰对手。一旦以军围拢过来,他们就立即潜入地下,在“兵营”和弹药储藏设施等工事内待机,或者直接藏身于民房地下室内,与对手展开逐街、逐巷和逐屋的拉锯战,杀伤其有生力量。这些地下工事内的食品、弹药和饮水均十分充足,适合长时间与以军周旋。同时,哈马斯还可以用地道为诱饵,吸引以军注意力或“调虎离山”。

    英国《泰晤士报》曾援引一名哈马斯高级成员的说法,解释哈马斯如何完善战术以躲避以军的精确打击:哈马斯成员原先使用车辆发射火箭弹,如果发现以方的侦察机或巡逻队在附近,便改用地道补充弹药,并拉出很长的引爆线对火箭发射装置进行远距离操控。

    以色列难消的一块心病

    面对来自地面、空中与海上的封锁,哈马斯及其支持者将加沙的地道标榜为“结束饥饿的唯一途径”,通过这一渠道流入加沙的食品和药物直接关系当地百姓的生死,也确实让以色列在实施针对性打击时有所顾忌。考虑到加沙的人口密度在全球屈指可数,平民不可避免地成为以军进攻的最大障碍,哈马斯遂利用这一点,尽量抵消对方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他们的既定策略之一就是依托地道迟滞以军的推进速度,以拖待变——仗打得越久,死人越多,以色列的道义包袱就越重,就越可能发生某些有利于哈马斯的变化。

    站在以色列的立场上,其对遍布加沙地带的地道自然恨之入骨,想尽了各种对策。以军曾多次发起军事行动,动用挖沟、埋雷、灌水、释放浓烟、安装传感器等办法克制“地道战”,甚至专门从美国采购了穿透力极强的GBU-39小直径炸弹,却始终收效不彰。

    以色列破坏地道的能力其实并不弱,关键在于地道本身太难找。哈马斯将地道的出入口隐藏于各色建筑物中,有些设施就是特意为此目的而建的。以色列媒体也承认,这些地道伪装严密,控制和指挥中心的运作效率很高。要想以较小代价将其清理干净,几乎等于天方夜谭。有报道援引来自以情报机构的消息称:“军方称2000年以来至少发现了90条地道,但实际上发现的只是90个没有完工、只需混凝土就能封住的井筒,是哈马斯的障眼法。”

    更深层的原因是,在加沙开掘地道是桩一本万利的生意。有经验的走私商使用小型建筑工具如手提钻,就可以在6个月内挖好一条地道,成本最低只要1万美元,收益可达十几倍之多。这些“军民两用”的工程不仅打破了以色列的封锁,还在挖地道和运输物资时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每年能为巴勒斯坦创收达6.5亿美元。即便这棵“摇钱树”因运气不好而被以色列“砍倒”,哈马斯和各路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旋即将它们重新“种”起来。

分享到:

 

地道战保住了哈马斯
中东“孤岛”加沙
环球军情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