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母系社会的传统与人们对外来宗教的虔诚和谐共处

印度梅加拉亚:“女儿国”里奇遇多

作者 [英] 理查德·艾勒斯 编译 董小源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7日   42 版)

    身着传统服饰的卡西族少女

    梅加拉亚邦的绝壁与飞瀑有“中土世界”之风

    密林间的“长生桥”

    在印度东北部的“国中之国”梅加拉亚邦,母系社会的悠久传统与人们对外来宗教的虔诚和谐共处。

    “没错,家里人都听我的!”在杂货店做工的男子似乎生怕我们不信他的话。此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就站在几米开外。“那是肯定的啦。”小女儿刚附和了一句,就忍俊不禁地咯咯笑了起来。名叫戴夫的汉子扭头怒目而视,直到她们的表情重新变得严肃。

    戴夫的女性亲属完全有理由偷笑。事实上,他在这家店里只是一介小伙计——戴夫的妻子才是真正的老板。戴夫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蹊跷之处在于,居然没一个人随他的姓氏,而是都与他的妻子同姓,未来能够继承家中财产的也只有女儿一人而已。

    不必莫名惊诧。这户人家住在印度的梅加拉亚邦,那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少数奉行母系制度的地区之一,女人拥有土地和财富,男人则不得不勇敢地面对一无所有的人生。

    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

    没听说过梅加拉亚邦的名字?无所谓,没有人会因为你对它一无所知而目露鄙夷。毕竟,这个“国中之国”位于印度遥远的东北角,同孟加拉国接壤,与外界鲜有联系。这次,我和朋友尼克先是从英国乘飞机来到闹哄哄的加尔各答,然后一路向北,在慢腾腾的卧铺火车里待了18个小时,直到喜马拉雅山脉映入眼帘,才在阿萨姆邦的高哈蒂下车。

    接下来的一段路就得靠租车了。驶入梅加拉亚邦地界,我很快发现这里的老百姓与之前看到的印度人有所不同:肤色更浅,长着一双杏眼——这些是卡西族血统的印记。

    当覆盖着松树的山丘接二连三地映入眼帘,湖泊犹如宝石镶嵌其间,我才真正领略到此地之所以会被称为“印度的苏格兰”的缘由。道路之窄,沿途之险,让我时刻以为就要车毁人亡。又经历了超过24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终于赶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乞拉朋齐。

    这个小镇的海拔将近1000米,除了南面是孟加拉国的平原和丘陵,其余三面皆为连绵的群山。在酒店的餐厅里,墙壁上贴满了写有气象学知识的海报,凑近一瞧才知道,从6月到10月,云朵会从南方涌入这里,毫不客气地抛下肩头重担。看着远方天际大片的云彩,我不禁赞叹,怪不得此地会被封为世界上最潮湿的所在——据说年均降水量达12米,是伦敦的20倍。去年夏天困扰英国的季风若移至此处,也会像婴儿落泪般不值得一提。

    由于时差倒不过来,次日天刚蒙蒙亮我就爬了起来,信步向最近的村庄走去。随着日头越升越高,村里的人家也逐渐传出了喧嚣。

    走着走着,一对兄妹引起了我的注意——哥哥戴着十字架,跪在自家房顶上,虔诚地祈祷着什么,妹妹已经穿上了校服,手里拿着课程表在背诵课程安排。兄妹俩发现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哥哥愣了片刻,随后怯生生地问好。随后,我来到了一个杂货摊前,一个男人闻声拉开百叶窗,那就是戴夫。他主动跟我打招呼,说自己的曾祖父是一名20世纪20年代派驻此地的英国士兵。这位新朋友一一解答了我关于母系制度的问题,却反复宣称自己是一家之主。

    然而,这位老兄的演技不佳。见自己的家人在背后乐个不停,他终于有些泄气地承认:“我们这儿对女人来说是个绝妙的地方,对男人来说就……”

    “长生桥”仿佛来自电影

    中午时分,我和尼克雇佣了一名导游,向山谷深处进发。一边走,这位名叫“唐”的年轻引路人一边和我们谈天说地。他表示,自己有个女朋友叫茱比利,想要和她结婚。路程过半时,唐突然向我求教,如何才能征得女方家长的同意?

    我正想着,一条小溪已横贯在面前。眼前的细水长流在季风时节会变成湍流。根据一路上对唐的观察,我确信这小伙子人品不错。可是,他的苦闷却令我触景生情——求婚对我们英国人来说如同趟过小溪般容易,对唐来说就难似在湍流里挣扎。

    我们仨兜兜转转,恍若进入了电影《霍比特人》描述的中土世界。对了,眼前的“长生桥”一定就是霍比特人的杰作吧?它竟然是由树根相缠而成的,明明是活生生的植物,仿佛被施了魔法,乖乖地化作路人的垫脚石。

    原来,在地处热带地区的梅加拉亚邦,如果用木头建桥很快就会烂掉,聪明的当地人并未因此被天险挡住脚步。他们根据橡胶树根系发达的特点,把树根编织在一起,建成一座座天然之桥。惟一的缺点是,需要5至10年,这种“长生桥”才能生长到足够坚固。

    我们经过的这座桥是双层的,我选择底下那一层,尽管如此,它离水面也差不多有5米高。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其实完全是多此一举——遑论此桥的构造多么牢固,可以历经百年不毁,为了人们能更便捷地过桥,底层的树根间居然镶嵌了石板。初来乍到的我还是有些害怕,担心那些缠绕在一起的树根突然化为巨蟒,把自己裹个严严实实。

    返回住处前,想想这一路上不知又要流多少汗,我索性脱掉衣服,就近跳入一个池塘凉快凉快。唐就蹲在旁边跟我闲谈,他说,母系制度近些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人家的男丁可以继承一部分财产了。祝愿这家伙与茱比利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信众们渴望回英国寻根

    卡西人的传统观念也许有所动摇,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小,不过,一种舶来品对此地的影响却随时间推移而稳步增长,那便是宗教。1841年,传教士托马斯·琼斯抵达乞拉朋齐的时候,此地几乎从未有西方人踏足过。琼斯是个威尔士长老会教徒,据说,在他踏上梅加拉亚邦的土地前,经历了一场特大洪水的浩劫,卡西族的书面语言已经失传。

    竟然有地方比威尔士中部的雨量更充沛,琼斯一时间惊奇不已。他克服了对环境的不适应并学会了卡西族的语言,后来还用罗马字母编纂了一本卡西语字典。

    卡西族成功地找回了书面语言,作为交换条件,长老会在当地扎下了根。可惜,琼斯的故事没有好结局——跟一个15岁的女孩结婚后,他被逐出了教会,1849年死于疟疾。

    今天的卡西族人当中,长老会信徒的数量不少于50万,比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教友要多上差不多20倍。我和尼克来到乞拉朋齐,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寻找琼斯留下的足迹。进城那天正好赶上市集,市场上的大部分商品都和槟榔有关,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小孩,大家的嘴巴都被这种果实染成了红色,甚至在墙壁上也能发现果汁留下的痕迹。

    看见一所教堂,我刚打算下车,出租车司机阿罗伊休斯一脸淡定地说,这里是天主教教堂。琼斯的“圣迹”地处郊区,与长老会的其他设施一样简朴。我不禁幻想起琼斯当年布道时的场景:他是怎样劝卡西人务必放弃当地土产的烈酒,否则将面对被诅咒的命运?

    阿罗伊休斯径直把我带到一位长老家门口。半信半疑中敲开门,只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往外招手致意。真是奇妙,室内的氛围竟让我突然有种回到了英伦三岛的错觉。长老威利斯·奈特请我在前屋落座,桌椅都套着华丽的锦缎,放在咖啡桌上的书里满是威尔士的风景照,其中不乏传教士们的合影。看来,这里的信众很渴望去英国寻根。

    奈特有些伤感地告诉我,他从来没去过威尔士,“许多年前我几乎成行,但是被一些事情耽搁了。”说到这儿,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起来,“现在我上了年纪,已经没有精力啦。”女主人奉上的热茶令我和尼克倍感温暖,倒是信奉天主教的阿罗伊休斯有点坐立不安。

    返程途中,我们特地凭吊了加尔各答市内的英国人墓地。那里曾是士兵和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安葬之所,如今早已被遗忘,大理石的石碑也不知去向。稍稍令我们欣慰的是,破败荒凉之间,有一处墓穴显现出新近被翻修过的迹象,那上边,托马斯·琼斯之名赫然在目。

    英国《卫报》

分享到:

 

印度梅加拉亚:“女儿国”里奇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