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别让隐性偏见的幽灵逃走

作者 [美] 马修·赫特森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7日   32 版)

    《盲点:好人也会有偏见》(Blindspot: Hidden Biases of Good People),德拉克罗特出版社2013年2月,272页。

    偏见分“显见”和“内隐”两种。如果不是有了专业的检测方法,你我大概意识不到,后者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

    假如知道自己不是宽宏大量的人,我们会怎样约束自己?这曾经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主要课题,直到弗洛伊德冲着我们的自尊心插上一把匕首。他宣称:我们不仅不懂得自己,就算是我们懂得,也可能无法直面藏在灵魂深处的隐性偏见。

    如今,成熟的研究方法,把弗洛伊德的这把匕首插得更深,然后再把它扭上几扭。最大的力矩来源之一,就是所谓的内隐联想测试(IAT),即一种以电脑为基础的、对无意识偏见的评估。其中一项实验显示:75%的受试者,甚至包括一些非洲裔美国人,都对白人而不是黑人有特别的偏爱。这个测试结论以及从中进一步引申出的理论,就是马扎琳·班纳吉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在合著新书《盲点》中所要阐述的。

    继续阅读下去之前,建议你先对自己做一次测试。请进入implicit.harvard.edu网站,点击下拉选单,你将得到十几道测试题(对应体重、年龄和种族问题),还会跳出一则声明:“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去接受一些会令自己不适的结论,请勿继续下去。”

    种族IAT是这样进行的:屏幕上不断出现黑人和白人的面孔、褒义词(欢乐、爱、和平等)和贬义词(魔鬼、失败、伤害等),每出现一个,你必须尽快选择一个按键。如果褒义词出现在与白人面孔相同的按键一侧,而且你按键速度更快,你就有可能是偏爱白人。

    该测试有效性的最好指标,是其对行为的预测。例如,测试发现,对白色人种的自动偏爱,是与在黑人急诊室的病人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对黑人求职者不利的判断、对种族主义幽默段子报以的笑声以及对约翰·麦凯恩和奥巴马的投票等相关联的。

    更重要的是,在预测歧视方面,IAT所得的分数比公开声明的个人信仰更可靠。班纳吉和格林沃尔德怀疑,内隐测试和公开声明间的矛盾部分归因于我们的“信誉管理”——人们不想承认自己有偏见,更不愿意公开表示偏见,觉得把它装在心里有助于减少不和谐。

    自欺是可以理解的。格林沃尔德坦承,当他意识到自己偏爱白人,“这是个不愉快的自我洞察时刻。如果我发现头脑里有一些自己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真说不出我该从个人的角度感到更痛苦呢,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感到更开心?”

    隐性偏见存在于你我身边,但本书并没有偏激到指责美国是种族主义国家。两位作者留下了让人感觉新颖的观点:他们相信,当今的种族歧视大部分不是源于“要伤害别人”,而是源于“选择性的帮助”。按种族、性别、宗教、家庭、母校等来做定义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多个群体中的一员,而当我们去帮助群体内的某个成员时,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我们是在做“好”人。但这种选择性的特权会巩固现状,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当然,有选择性的帮助并不能解释所有歧视,比如让老人或过胖的人靠边站。有时,我们也会通过自我成见阻碍自己。例如,80%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应该“女主内,男主外”,让这些人去读研究生或者在职场里打拼,她们就会很不自在,甚至可能放弃职业抱负。

    该书的基调是谨慎而富于学者气派的,尽管字里行间不缺乏应景的笑话和感叹号。班纳吉和格林沃尔德坚持用数据立论。不过,尽管他俩将各自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在一本小书中涉及了如此广博的内容,我还是宁愿多探索一些常人了解不多的领域。

    最后,还有件你我都关心的事情:如果内隐态度和公开态度不相符,哪个才是真实态度?哪个反映的是真实的我?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自我呢?虽然本书没有明说,这个问题仍值得提出来谈谈。笔者提供一个不完美的答案:如果一种态度影响你的行为,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内隐态度和公开态度在不同情况下影响你的行为,因此它们都是“你”。

    如两位作者指出,尽管我们没把握彻底消除潜藏在内心的偏见,但我们通常是有能力抵消它们的。第一步要做的是:把内隐偏见转变为显见偏见。

    美国《华盛顿邮报》

    关于作者:马扎琳·R·班纳吉,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研究重点是成人和儿童的社会态度和信念,以及神经成像(fMRI)技术。主要作品有《内隐式社会认知:态度、自尊和成见》和《医生中的内隐式偏见,及其对黑人和白人患者的治疗决定的预测》。

    安东尼·G·格林沃尔德,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实验心理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有《理解和运用内隐联想测试》、《社会心理学及其研究指南》等。

分享到:

 

别让隐性偏见的幽灵逃走
美国军史专家眼中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