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为男人生,因女人红
○文 斑马黑黑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0日
35
版)
|
早期的男式高跟鞋 |
|
17世纪的波斯男用高跟鞋,马革制成。 |
|
路易十四穿着他的标志性高跟鞋(绘于1701年)。 |
|
一双17世纪童鞋。鞋跟上层叠的红色皮革显示其主人地位特殊。 |
|
|
高跟鞋,哦高跟鞋,它让女性如此优美迷人,但此外你实在说不出它有什么好——既走不了远路,也不适合开车。遇上草地、冰面或石子路之类可能卡住的地方,总要额外小心,而且还可能划伤高档地板。至于舒适度也不要指望。这鞋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当初的设计师没打算用它走路吗?
没错,就是这样。
高跟鞋为谁诞生?男人
数百年前,在波斯(现在的伊朗)人的生活中,高超的骑术必不可少。那时,中东的战士们在骑马时穿着带高跟的鞋子——这意味着最早穿上高跟鞋的并不是女人。
“高跟鞋可以让站在马镫上的骑手更稳,射箭更有准头。”加拿大贝塔鞋类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赛梅尔哈克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
16世纪末,波斯的阿巴斯国王(1571~1629年)建起一支号称举世无双的骑兵队。为了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抗衡,1599年,阿巴斯向欧洲派出外交使团,以拉拢西欧的君王们。
使团一路拜访了俄罗斯、德国和西班牙宫廷,于是西欧刮起了熊熊的“最炫波斯风”。充满异国风情的波斯鞋子征服了西欧贵族的心——这些穿上就使人立显高度的鞋子,岂不是体现男性阳刚的绝妙选择?
追求时髦的心人皆有之,波斯鞋热潮很快也席卷了平民阶层。于是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地位,贵族们又狠狠刷新了鞋跟的高度。就这样,真正意义上的高跟鞋诞生了。
尽管对17世纪欧洲那种布满车辙、坑坑洼洼的道路来说,高跟鞋的舒适度比较“坑爹”,但地位象征似乎比舒适度更重要。
贵族们最喜欢的,就是用毫不实用的东西来炫耀地位,赛梅尔哈克说。他们穿着奢华到极致,却既不实用也不舒服的衣服,反正自己“不必下地干活,也不怎么走动”。
红鞋,你的名字是尊贵
法王路易十四是历史留名的鞋子收藏家。尽管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拥有被称为“太阳王”的雄壮内心,可实际身高仅有1米63。
不过没关系,当画家为其描绘以战争为背景的画作时,他常常穿起10厘米的高跟鞋来为自己的气魄“添彩”。
红底鞋是当今时尚界的宠儿,而在古代,红鞋则带给人另一种贵气。因为红色染料十分昂贵,而且被赋予了军事色彩,贵族们于是喜欢把鞋染成红色。
路易十四在17世纪70年代颁布命令,令红色高跟鞋成为宫廷成员才有资格享用的“御用品”。在那时的法国,一双红鞋是最直接、最好认的身份象征,只要低头看看面前的人穿什么鞋,就知道此人是否受国王宠爱。至于民间流传的“盗版红鞋”则是另一码事。
1661年,查理二世在加冕像中穿着一双巨型法式红色高跟鞋,配上他1米85的身高,效果堪称逼人。
不过,17世纪的鞋匠不像现今的时尚设计师,有一大把高技术含量的材料可用。如何为一双高跟鞋的足弓部分做好支撑,是个大问题。结果,工匠们把麻烦交给穿鞋的人自己去处理——他们把鞋跟大幅向前伸展,这样就撑起了弧度和高度,只是走路需要那么点技巧。
鞋跟上的两性差异
为了满足女性对时尚风潮的追求,男性装饰开始成为女装的灵感来源。赛梅尔哈克称,欧洲女性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剪短头发,进而头顶男性化的帽子,在衣服上添加肩章,还抽着烟。穿上高跟鞋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显得更阳刚。
中性风的高跟鞋在几十年后,慢慢又发生了改变。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海伦·佩尔森说,从17世纪末开始,男女又重新“有别”了。“男性的鞋跟变得方正而敦实;相对的,女性的鞋跟变得纤细而富有曲线。”
当长裙下露出锥形的女性鞋尖,那画面显得小巧玲珑,惹人怜爱。
不久,情况就在启蒙运动中变得更极端起来。在那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理性和务实精神得到弘扬,人们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特权受到质疑,男性开始告别珠宝和色彩华丽的服装,选择深色、朴素、实用的衣服。英国贵族们也穿上了便于管理庄园的简化服装。
在身份地位的界线变模糊的同时,两性间的界线却清晰了起来。
“人们不再问男人们的出身和地位,开始讨论如何把男性教化成公民。”赛梅尔哈克说,“相反,女性被认为感情用事、难以教化,于是开始追求标新立异的时装和超高鞋跟。主要追求华而不实的礼服。”
这时要是哪个男人还脚踩高跟鞋,那准被当成蠢货和娘娘腔。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就连女性也开始摒弃高跟鞋。
不过时隔不久,时尚界又一次成全了高跟鞋。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尚品味:女性当身材窈窕。
色情摄影业者们让模特脱得光溜溜,穿上时髦的高跟鞋,摆出风情万种的经典姿势,然后将照片制成风俗明信片广为散布。赛梅尔哈克认为,正是这些照片的大行其道,使高跟鞋成了充满情欲的女性饰物代名词。
我们再也没见过男性踮着脚尖走路成为流行(人们宁可用内增高),这是否意味着时代已永久抛弃了这种时尚主张?
也不尽然。赛梅尔哈克觉得,如果高跟鞋的含义又被更新,比如再度成为权力的象征,也许男人们会愿意将大脚伸进闪亮亮的高跟儿小鞋里。
高跟鞋,哦高跟鞋,它让女性如此优美迷人,但此外你实在说不出它有什么好——既走不了远路,也不适合开车。遇上草地、冰面或石子路之类可能卡住的地方,总要额外小心,而且还可能划伤高档地板。至于舒适度也不要指望。这鞋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当初的设计师没打算用它走路吗?
没错,就是这样。
高跟鞋为谁诞生?男人
数百年前,在波斯(现在的伊朗)人的生活中,高超的骑术必不可少。那时,中东的战士们在骑马时穿着带高跟的鞋子——这意味着最早穿上高跟鞋的并不是女人。
“高跟鞋可以让站在马镫上的骑手更稳,射箭更有准头。”加拿大贝塔鞋类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赛梅尔哈克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
16世纪末,波斯的阿巴斯国王(1571~1629年)建起一支号称举世无双的骑兵队。为了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抗衡,1599年,阿巴斯向欧洲派出外交使团,以拉拢西欧的君王们。
使团一路拜访了俄罗斯、德国和西班牙宫廷,于是西欧刮起了熊熊的“最炫波斯风”。充满异国风情的波斯鞋子征服了西欧贵族的心——这些穿上就使人立显高度的鞋子,岂不是体现男性阳刚的绝妙选择?
追求时髦的心人皆有之,波斯鞋热潮很快也席卷了平民阶层。于是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地位,贵族们又狠狠刷新了鞋跟的高度。就这样,真正意义上的高跟鞋诞生了。
尽管对17世纪欧洲那种布满车辙、坑坑洼洼的道路来说,高跟鞋的舒适度比较“坑爹”,但地位象征似乎比舒适度更重要。
贵族们最喜欢的,就是用毫不实用的东西来炫耀地位,赛梅尔哈克说。他们穿着奢华到极致,却既不实用也不舒服的衣服,反正自己“不必下地干活,也不怎么走动”。
红鞋,你的名字是尊贵
法王路易十四是历史留名的鞋子收藏家。尽管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拥有被称为“太阳王”的雄壮内心,可实际身高仅有1米63。
不过没关系,当画家为其描绘以战争为背景的画作时,他常常穿起10厘米的高跟鞋来为自己的气魄“添彩”。
红底鞋是当今时尚界的宠儿,而在古代,红鞋则带给人另一种贵气。因为红色染料十分昂贵,而且被赋予了军事色彩,贵族们于是喜欢把鞋染成红色。
路易十四在17世纪70年代颁布命令,令红色高跟鞋成为宫廷成员才有资格享用的“御用品”。在那时的法国,一双红鞋是最直接、最好认的身份象征,只要低头看看面前的人穿什么鞋,就知道此人是否受国王宠爱。至于民间流传的“盗版红鞋”则是另一码事。
1661年,查理二世在加冕像中穿着一双巨型法式红色高跟鞋,配上他1米85的身高,效果堪称逼人。
不过,17世纪的鞋匠不像现今的时尚设计师,有一大把高技术含量的材料可用。如何为一双高跟鞋的足弓部分做好支撑,是个大问题。结果,工匠们把麻烦交给穿鞋的人自己去处理——他们把鞋跟大幅向前伸展,这样就撑起了弧度和高度,只是走路需要那么点技巧。
鞋跟上的两性差异
为了满足女性对时尚风潮的追求,男性装饰开始成为女装的灵感来源。赛梅尔哈克称,欧洲女性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剪短头发,进而头顶男性化的帽子,在衣服上添加肩章,还抽着烟。穿上高跟鞋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显得更阳刚。
中性风的高跟鞋在几十年后,慢慢又发生了改变。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海伦·佩尔森说,从17世纪末开始,男女又重新“有别”了。“男性的鞋跟变得方正而敦实;相对的,女性的鞋跟变得纤细而富有曲线。”
当长裙下露出锥形的女性鞋尖,那画面显得小巧玲珑,惹人怜爱。
不久,情况就在启蒙运动中变得更极端起来。在那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理性和务实精神得到弘扬,人们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特权受到质疑,男性开始告别珠宝和色彩华丽的服装,选择深色、朴素、实用的衣服。英国贵族们也穿上了便于管理庄园的简化服装。
在身份地位的界线变模糊的同时,两性间的界线却清晰了起来。
“人们不再问男人们的出身和地位,开始讨论如何把男性教化成公民。”赛梅尔哈克说,“相反,女性被认为感情用事、难以教化,于是开始追求标新立异的时装和超高鞋跟。主要追求华而不实的礼服。”
这时要是哪个男人还脚踩高跟鞋,那准被当成蠢货和娘娘腔。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就连女性也开始摒弃高跟鞋。
不过时隔不久,时尚界又一次成全了高跟鞋。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尚品味:女性当身材窈窕。
色情摄影业者们让模特脱得光溜溜,穿上时髦的高跟鞋,摆出风情万种的经典姿势,然后将照片制成风俗明信片广为散布。赛梅尔哈克认为,正是这些照片的大行其道,使高跟鞋成了充满情欲的女性饰物代名词。
我们再也没见过男性踮着脚尖走路成为流行(人们宁可用内增高),这是否意味着时代已永久抛弃了这种时尚主张?
也不尽然。赛梅尔哈克觉得,如果高跟鞋的含义又被更新,比如再度成为权力的象征,也许男人们会愿意将大脚伸进闪亮亮的高跟儿小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