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皇”将开教廷改革大门?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0日
10
版)
|
支持者手持本笃十六世的肖像(摄于2月17日) |
|
2月17日,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进行三钟经祈祷,他用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对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的5万多人送上祝福。在场许多人打出了“感谢你”的条幅。 |
2月17日早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人山人海。超过5万人聚集在这里,是因为不愿错过本笃十六世教皇“退休”前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的机会。
教徒们携家带口等候教皇主持星期日弥撒,当白发苍苍的教皇出现在窗口,教徒和游客欢呼起来。本笃十六世翘起嘴角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举起手臂向人群致意。这是他卸任前倒数第二次奉告祈祷。广场人群中,一个大大的条幅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我们爱你”。
人群中一位来自威尔士的游客告诉美联社:“我们想祝福他一切安好。接受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放弃它需要更大的勇气。”
主动退位,开600年之先河
梵蒂冈教皇本笃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会议上正式提出辞职,令自己成为1415年以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皇。
今年85岁的本笃十六世本名约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他学者气十足,通晓10种语言,曾担任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2005年4月,他以78岁高龄接任逝世的保罗二世,成为第265任教皇。
罗马教皇为全世界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和梵蒂冈的元首。根据教规,教皇是终身制的,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而本笃十六世的辞职举动,就开了600年的先河。
在退位书中,本笃十六世写道:“我在上帝面前反复抚心自问,我渐渐明白并确认,由于年岁已高,我已力不迭心,无法继续胜任教宗之使命。”
“他抱着自由的思想做出这个清晰的决定,我们很佩服他以辞职换取完全自由。”梵蒂冈发言人隆巴迪神父说。
本笃十六世的辞职决定,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英国《天主教先驱报》称,教皇辞职的消息事先连他身边的人都不知哓。意大利总理蒙蒂听到消息后除了表示震惊,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法国总统奥朗德认为,本笃十六世的决定“令人尊重”。德国政府发言人则表示“十分感动”。
本笃十六世将于2月28日正式离职。3月15日后,117名红衣主教组成的红衣主教团将在罗马召开秘密会议,选出本笃十六世的继任者。天主教世界的观察家纷纷猜测,本笃十六的决定将开启罗马教廷改革的大门。
丑闻不断,勉力维持教会团结
本笃十六接任教皇时,曾承诺维护天主教世界的和谐。然而回顾他8年的主教生涯,却是丑闻迭起,舆论压力一度到了逼迫教皇辞职的程度。
2010年1月,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了德国南部天主教神父性虐待唱诗班男童的丑闻。更糟糕的是,这个教区的男童唱诗班负责人,正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哥哥辛格·拉辛格。随后,欧洲和美国媒体关于神职人员虐童的报道层出不穷。
媒体的炮火除了对准犯事的神父,也在向教廷的领袖本笃十六世发难。一些受害者甚至将教皇称为“伪君子和骗子”。
本笃十六世在舆论压力下,向爱尔兰教会发布公开信,要求彻查神父虐童情况。这封公开信被媒体解读为教皇的“道歉信”,但媒体对他的抨击不消反涨,“德国之声”就指责他只顾及教会声誉,不关心受害者情形。
2012年9月,意大利报纸上又出现了证据确凿的教会腐败和权力争夺的报道。报道中引用的文件,都是教皇本人保管的机密文件。警察介入调查后发现,从2006年开始担任本笃十六世管家的保罗·加布里埃勒是反水的“内鬼”。警察从其住处中,搜出了超过1千份教廷机密文件的原件,其中一些由教皇亲自标识了“销毁”。
根据意大利报纸登载的情况来看,加布里埃勒“偷盗”的资料事关教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中既有梵蒂冈银行吃回扣,也有红衣主教间的明争暗斗,还有教廷国务秘书贝尔托内造谣一个反对派报纸编辑是同性恋。一份意大利报纸编辑说,这些还只是皮毛,因为那些教皇亲自指示销毁的文件还没来得及见报。
加布里埃勒是个忠诚的信徒,在审判中,他坚称上帝通过他的手做出了偷盗文件、泄露给媒体的事;推动他做这一切的动机是“清除教庭中的腐败与邪恶”。
“加布里埃勒知道偷盗行为应受谴责,但是他看到的邪恶深深刺激和激发了他。”他的辩护律师说,“他是出于高尚的动机做这些事的。”
泄密事件的重点,是那些文件暴露出的问题:教庭之间的斗争、腐败和梵蒂冈银行的违规操作。不仅教廷的透明度受到了产生了极大质疑,针对这起偷窃丑闻的温和处理方式也让媒体猜测,教廷是为了控制丑闻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遮掩教廷中更多不可见人的黑幕。同时,教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媒体问责“管理不善”和“纵容下属”。
对于这些丑闻,本笃十六世显然是知情的。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他退位前的最后一次主教会议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红衣主教:“我们可以改变教堂的形象,这形象有时是毁损的。我想说的是,那些破坏教会团结的罪行,是对教会的分裂。”本笃十六世呼吁主教们克服“个人主义”和“敌意”,称这些都是没有信仰的人的表现。
地位尴尬,教皇亟需适应时代
本笃十六世在退位信中说:“当今世界遭遇了无数的快速变化,与我们的信仰深深相关的问题撼动了我们虔诚的生命。”新时代带给教皇的是无力感、危机意识,以及在传统与改变之间的权衡。
英国学者阿弗罗·曼哈顿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宗教不断丧失着领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似乎是薪水、财政状况、失业和其他成千上万“更实用”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上,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合法性也受到了冲击。以意大利为例,二战期间签订的《拉特兰条约》曾规定,意大利承认罗马教皇的天主教是意大利唯一的国家宗教。但随着科学的普及,“遵循古礼”的罗马天主教走入了信仰的低谷。
20世纪60年代,梵蒂冈教廷为克服危机,开始在教义、礼仪、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1984年,“天主教是意大利唯一国家宗教”的说法被取消。到了2002年,意大利通过了《关于宗教自由和废除关于礼拜的法律条例》,宗教自由原则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这一法令的通过是很大的进步;但站在梵蒂冈教廷的角度,不得不承认,天主教教会的控制力正在减弱。
随着消费主义盛行,社会价值观变得模糊。教会丑闻和青年人中盛行的反权威风潮,更是降低了教会的神圣性。在爱尔兰,已经鲜有青年主动到教堂去礼拜和忏悔,除非是陪同家长。相比神父,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向朋友求助。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给传统的布道仪式出了难题——年轻人们宁愿呆在家里对着电脑,也不肯起早到教堂去。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教皇以85岁高龄探寻宗教与教徒接近的新路径。2012年12月13日,本笃十六世启用推特网账户,树立了“网络布道”的好榜样。他的推特内容主要是对教徒的祝福,也有对教义疑问的解答。超过65万人“粉”了他。
尽管时代给宗教带来冲击,天主教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数量,从二战后的4亿增长到了今天的7亿人。欧洲和美国公民的主体仍然是天主教徒,毕竟,天主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俯仰皆是,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和戏剧,它已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开放地接收外来文化,天主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扩展速度也很惊人。葡萄牙法蒂玛主教安东尼奥·马托指出,今日欧洲正经历的文化疲倦、枯竭期也反映在了对宗教的信仰上。“而在非洲或拉丁美洲,你看不到这种颓势,相反,这两个地方的信仰既新鲜又热情。”
“也许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教皇:他能够看到欧洲以外,为整个教会注入其他大陆所见的那种活力。”他说。
2月17日早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人山人海。超过5万人聚集在这里,是因为不愿错过本笃十六世教皇“退休”前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的机会。
教徒们携家带口等候教皇主持星期日弥撒,当白发苍苍的教皇出现在窗口,教徒和游客欢呼起来。本笃十六世翘起嘴角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举起手臂向人群致意。这是他卸任前倒数第二次奉告祈祷。广场人群中,一个大大的条幅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我们爱你”。
人群中一位来自威尔士的游客告诉美联社:“我们想祝福他一切安好。接受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放弃它需要更大的勇气。”
主动退位,开600年之先河
梵蒂冈教皇本笃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会议上正式提出辞职,令自己成为1415年以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皇。
今年85岁的本笃十六世本名约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他学者气十足,通晓10种语言,曾担任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2005年4月,他以78岁高龄接任逝世的保罗二世,成为第265任教皇。
罗马教皇为全世界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和梵蒂冈的元首。根据教规,教皇是终身制的,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而本笃十六世的辞职举动,就开了600年的先河。
在退位书中,本笃十六世写道:“我在上帝面前反复抚心自问,我渐渐明白并确认,由于年岁已高,我已力不迭心,无法继续胜任教宗之使命。”
“他抱着自由的思想做出这个清晰的决定,我们很佩服他以辞职换取完全自由。”梵蒂冈发言人隆巴迪神父说。
本笃十六世的辞职决定,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英国《天主教先驱报》称,教皇辞职的消息事先连他身边的人都不知哓。意大利总理蒙蒂听到消息后除了表示震惊,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法国总统奥朗德认为,本笃十六世的决定“令人尊重”。德国政府发言人则表示“十分感动”。
本笃十六世将于2月28日正式离职。3月15日后,117名红衣主教组成的红衣主教团将在罗马召开秘密会议,选出本笃十六世的继任者。天主教世界的观察家纷纷猜测,本笃十六的决定将开启罗马教廷改革的大门。
丑闻不断,勉力维持教会团结
本笃十六接任教皇时,曾承诺维护天主教世界的和谐。然而回顾他8年的主教生涯,却是丑闻迭起,舆论压力一度到了逼迫教皇辞职的程度。
2010年1月,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了德国南部天主教神父性虐待唱诗班男童的丑闻。更糟糕的是,这个教区的男童唱诗班负责人,正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哥哥辛格·拉辛格。随后,欧洲和美国媒体关于神职人员虐童的报道层出不穷。
媒体的炮火除了对准犯事的神父,也在向教廷的领袖本笃十六世发难。一些受害者甚至将教皇称为“伪君子和骗子”。
本笃十六世在舆论压力下,向爱尔兰教会发布公开信,要求彻查神父虐童情况。这封公开信被媒体解读为教皇的“道歉信”,但媒体对他的抨击不消反涨,“德国之声”就指责他只顾及教会声誉,不关心受害者情形。
2012年9月,意大利报纸上又出现了证据确凿的教会腐败和权力争夺的报道。报道中引用的文件,都是教皇本人保管的机密文件。警察介入调查后发现,从2006年开始担任本笃十六世管家的保罗·加布里埃勒是反水的“内鬼”。警察从其住处中,搜出了超过1千份教廷机密文件的原件,其中一些由教皇亲自标识了“销毁”。
根据意大利报纸登载的情况来看,加布里埃勒“偷盗”的资料事关教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中既有梵蒂冈银行吃回扣,也有红衣主教间的明争暗斗,还有教廷国务秘书贝尔托内造谣一个反对派报纸编辑是同性恋。一份意大利报纸编辑说,这些还只是皮毛,因为那些教皇亲自指示销毁的文件还没来得及见报。
加布里埃勒是个忠诚的信徒,在审判中,他坚称上帝通过他的手做出了偷盗文件、泄露给媒体的事;推动他做这一切的动机是“清除教庭中的腐败与邪恶”。
“加布里埃勒知道偷盗行为应受谴责,但是他看到的邪恶深深刺激和激发了他。”他的辩护律师说,“他是出于高尚的动机做这些事的。”
泄密事件的重点,是那些文件暴露出的问题:教庭之间的斗争、腐败和梵蒂冈银行的违规操作。不仅教廷的透明度受到了产生了极大质疑,针对这起偷窃丑闻的温和处理方式也让媒体猜测,教廷是为了控制丑闻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遮掩教廷中更多不可见人的黑幕。同时,教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媒体问责“管理不善”和“纵容下属”。
对于这些丑闻,本笃十六世显然是知情的。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他退位前的最后一次主教会议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红衣主教:“我们可以改变教堂的形象,这形象有时是毁损的。我想说的是,那些破坏教会团结的罪行,是对教会的分裂。”本笃十六世呼吁主教们克服“个人主义”和“敌意”,称这些都是没有信仰的人的表现。
地位尴尬,教皇亟需适应时代
本笃十六世在退位信中说:“当今世界遭遇了无数的快速变化,与我们的信仰深深相关的问题撼动了我们虔诚的生命。”新时代带给教皇的是无力感、危机意识,以及在传统与改变之间的权衡。
英国学者阿弗罗·曼哈顿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宗教不断丧失着领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似乎是薪水、财政状况、失业和其他成千上万“更实用”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上,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合法性也受到了冲击。以意大利为例,二战期间签订的《拉特兰条约》曾规定,意大利承认罗马教皇的天主教是意大利唯一的国家宗教。但随着科学的普及,“遵循古礼”的罗马天主教走入了信仰的低谷。
20世纪60年代,梵蒂冈教廷为克服危机,开始在教义、礼仪、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1984年,“天主教是意大利唯一国家宗教”的说法被取消。到了2002年,意大利通过了《关于宗教自由和废除关于礼拜的法律条例》,宗教自由原则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这一法令的通过是很大的进步;但站在梵蒂冈教廷的角度,不得不承认,天主教教会的控制力正在减弱。
随着消费主义盛行,社会价值观变得模糊。教会丑闻和青年人中盛行的反权威风潮,更是降低了教会的神圣性。在爱尔兰,已经鲜有青年主动到教堂去礼拜和忏悔,除非是陪同家长。相比神父,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向朋友求助。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给传统的布道仪式出了难题——年轻人们宁愿呆在家里对着电脑,也不肯起早到教堂去。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教皇以85岁高龄探寻宗教与教徒接近的新路径。2012年12月13日,本笃十六世启用推特网账户,树立了“网络布道”的好榜样。他的推特内容主要是对教徒的祝福,也有对教义疑问的解答。超过65万人“粉”了他。
尽管时代给宗教带来冲击,天主教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数量,从二战后的4亿增长到了今天的7亿人。欧洲和美国公民的主体仍然是天主教徒,毕竟,天主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俯仰皆是,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和戏剧,它已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开放地接收外来文化,天主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扩展速度也很惊人。葡萄牙法蒂玛主教安东尼奥·马托指出,今日欧洲正经历的文化疲倦、枯竭期也反映在了对宗教的信仰上。“而在非洲或拉丁美洲,你看不到这种颓势,相反,这两个地方的信仰既新鲜又热情。”
“也许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教皇:他能够看到欧洲以外,为整个教会注入其他大陆所见的那种活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