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胡萝卜加大棒”,小布什“强硬不成又对话”,奥巴马从“柔和”走向“强硬”——
朝美:为“核”恩怨20年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0日
08
版)
|
2013年2月13日,朝核试次日美国试验导弹拦截,目标方位太平洋海域。 □图片来源 CFP |
|
这张2009年8月4日的电视截图画面显示,朝鲜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左)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平壤合影。 |
2月12日,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第二任期的首次国情咨文前几小时,朝鲜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于是,在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强硬表示,美国将强化反导系统,应对朝鲜核试验等“挑衅行为”带来的威胁。他还说,“朝鲜只有履行国际义务,才能实现安全和繁荣”。
克林顿“胡萝卜加大棒”,小布什“强硬不成又对话”
对华盛顿来说,朝核危机似乎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病根,会不定期地复发。
1991年,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正在研发核武器,于是提出要检查朝鲜的核设施。朝鲜一边“喊冤”,一边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了朝鲜安全。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执行特别检查的决议惹怒了朝鲜,朝鲜随即以国家安全为由,退出了1985年加入的《核不扩散条约》。美朝关系一时风声鹤唳。
随后,美国通过多个渠道向朝鲜传递信号:一旦谈判破裂,克林顿政府已做好对朝军事打击的准备,同时和朝鲜展开马拉松式谈判。朝鲜虽摆足了姿态,但在“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压力下,最终于1994年10月和美国签订了《核框架协议》。很快,朝鲜宣布回归《核不扩散条约》。第一次朝核危机转危为安,美朝关系进入相对安稳的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国对朝政策强硬起来。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发现朝鲜正在秘密进行铀浓缩。此时的小布什认为,1994年的《核框架协议》是个“绥靖主义”的错误。于是,在“不和邪恶国家谈判,打败他们”的外交理念下,11月14日,美国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回应,朝鲜拆除了联合国在其核反应堆上的封条和监视仪器,驱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第二次朝核危机升温,美朝关系剑拔弩张。
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批评朝鲜“政体具有压迫性,人民生活在恐惧和饥饿中”。第二天,朝鲜反击此言是“公开宣布推翻朝鲜政府的野心”,并称小布什为“无耻庸医”。
2003年初,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制裁朝鲜,后者回应“制裁就意味着战争”。1月10日,朝鲜宣布再次退出《核不扩散条约》。6月9日,朝鲜更是公开表示将要发展核威慑。结果,小布什一改往日的“硬气”,表示愿与朝鲜对话。
6轮六方会谈:美朝依然“交恶”、“对骂”着
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会谈中,美朝的高层其实有机会对话,但双方互不信任的死结并未打开。于是,六方会谈成了美朝讨价还价的舞台。
2004年8月,朝鲜攻击小布什为“低能者”和“让希特勒相形见绌的暴君”,以报复小布什将金正日称为“暴君”。这次“对骂”距第3轮六方会谈结束还不到1个月。
2005年2月10日,朝鲜放弃了从前“无意开发核武器”的许诺,宣布自己为有核国家,称发展核力量是为了自卫,因为美国“不惜代价地抹黑、孤立和扼杀朝鲜政权”。与此同时,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
虽然后来几经斡旋,朝鲜又回到了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前,但到2007年第6轮六方会谈结束时为止,六方会谈这个平台总体上并未阻止朝鲜“拥核”的野心。
当朝鲜核爆变为现实,奥巴马从“柔和”走向“强硬”
2006年10月3日,朝鲜终于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一周后,美国第一个对朝鲜进行经济和金融制裁。根据“全球政策论坛(GPF)”网站的报道,当年的10月14日,联合国也对朝鲜实施了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1个月后,朝鲜便低调地重返六方会谈。
但不久后,2008年8月,朝鲜又宣布,由于美国拒绝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按原状重新恢复宁边核设施”。10月,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朝鲜随即宣布,重启去功能化进程。
2009年4月,朝鲜再次宣布退出六方会谈,朝中社宣布朝鲜“将根据国际法行使自主的宇宙利用权利”。
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两天后,朝鲜单方面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此时正是奥巴马第一任期的前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总体上比较柔和,放出了大量与敌对国家改善关系的信号。但朝鲜的“不给面子”让奥巴马的“怀柔政策”受到了质疑,奥巴马开始走向强硬。国防部长盖茨5月30日警告朝鲜,“美国的政策没变,目标是朝鲜半岛无核化,不会接受朝鲜成为有核国家。”
2011年11月,金正恩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美国一度希望他放弃先军政治,平心静气地搞改革。然而,在透露出改革信号的同时,金正恩并没放慢核试验的步伐。这让美国十分恼火。
2012年2月,美朝在北京会谈。朝鲜希望以暂停核试验换取美国的粮食援助。美国重申,对朝并无敌意,已准备好改善双边关系。一位与会的美国官员称,他们面对的谈判代表仍是十几年来面对的同样代表。就连开会前的陈述,朝方都使用和之前一模一样的版本。
3月,朝鲜宣布放弃导弹试射、核试验和浓缩铀计划。作为回报,美国向朝鲜提供了粮食援助。但不足1个月后,朝鲜就进行了卫星试射,虽未成功,愤怒的美国还是取消了粮食援助。
第三次朝鲜核爆的“美国效应”
“美敌对势力”是朝鲜进行核试验“永恒的理由”。
今年2月12日,朝中社公开宣布“美国以无耻的敌意,侵犯我国和平发射卫星的权利,核试验是为保护我国的安全和主权。”核爆后,朝鲜外交部称,“如果美国继续充满敌意并使局势复杂化,将不得不采取更有力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据路透社报道,奥巴马称朝鲜的核试验为“严重挑衅行为”,“带来的危险给国际社会充分理由采取迅速而可靠的行动。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土和盟国”。
美国防长帕内塔在自己的卸任仪式上也不忘“敲打”朝鲜,将朝鲜和伊朗并称“流氓国家”。
尽管朝鲜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核试验和火箭试射,美国媒体的主流声音仍是,朝鲜还不具有用核武器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自问自答说:“朝鲜核试验令人担忧,但这是否意味着朝鲜有能力将核武器投向洛杉矶?绝不是。他们把美国当成打击目标的想法并不正确。”
但《华盛顿邮报》却有所忧虑,嗅出了这次核试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以前的核试验是为了赢得朝鲜国内的支持并要求韩、美做出让步,这一次,朝鲜是真的打算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核大国,弹头和导弹可以袭击到美国本土”。
到目前为止,美国尚未做出姿态鲜明的军事部署。但据CNN报道,奥巴马12日已表示:一旦韩国遭受攻击,美国将对朝动用核武反击。
恶性循环:越制裁,越冒险,越核爆
通过经济制裁表明谴责的态度,已成美国和国际社会对付朝鲜的“标准作业程序”。
2月13日,白宫发言人纽兰说,美国正考虑可改变朝鲜现状的一系列选择,但对朝鲜的制裁最终取决于联合国的集体决议。
15日,《赫芬顿邮报》称,美国众议院以412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呼吁美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对朝鲜增加额外制裁。就在1天前,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也同意对朝鲜实施更加严厉的国际制裁。
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要求奥巴马政府“改变失败的对朝政策”,实施“最严厉的制裁”。“不然,朝鲜对美国和区域的威胁会继续增长”。
虽然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承认,华盛顿及其盟友打算对朝鲜“增加已有制裁的力度”。但经过多年的积累,朝鲜已是受到制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增加的制裁项目所剩无几,制裁的威慑性早就大打折扣。
历史证明,朝鲜为了打破封锁和制裁,往往会铤而走险。事情闹得越大,朝鲜在谈判中的筹码就越沉。因此,国际社会和朝鲜的互动经常陷入“越制裁,越冒险”的恶性循环。
因此,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迈克尔·奥汉隆认为,对朝鲜实施短暂性的制裁,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2月12日,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第二任期的首次国情咨文前几小时,朝鲜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于是,在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强硬表示,美国将强化反导系统,应对朝鲜核试验等“挑衅行为”带来的威胁。他还说,“朝鲜只有履行国际义务,才能实现安全和繁荣”。
克林顿“胡萝卜加大棒”,小布什“强硬不成又对话”
对华盛顿来说,朝核危机似乎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病根,会不定期地复发。
1991年,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正在研发核武器,于是提出要检查朝鲜的核设施。朝鲜一边“喊冤”,一边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了朝鲜安全。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执行特别检查的决议惹怒了朝鲜,朝鲜随即以国家安全为由,退出了1985年加入的《核不扩散条约》。美朝关系一时风声鹤唳。
随后,美国通过多个渠道向朝鲜传递信号:一旦谈判破裂,克林顿政府已做好对朝军事打击的准备,同时和朝鲜展开马拉松式谈判。朝鲜虽摆足了姿态,但在“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压力下,最终于1994年10月和美国签订了《核框架协议》。很快,朝鲜宣布回归《核不扩散条约》。第一次朝核危机转危为安,美朝关系进入相对安稳的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国对朝政策强硬起来。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发现朝鲜正在秘密进行铀浓缩。此时的小布什认为,1994年的《核框架协议》是个“绥靖主义”的错误。于是,在“不和邪恶国家谈判,打败他们”的外交理念下,11月14日,美国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回应,朝鲜拆除了联合国在其核反应堆上的封条和监视仪器,驱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第二次朝核危机升温,美朝关系剑拔弩张。
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批评朝鲜“政体具有压迫性,人民生活在恐惧和饥饿中”。第二天,朝鲜反击此言是“公开宣布推翻朝鲜政府的野心”,并称小布什为“无耻庸医”。
2003年初,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制裁朝鲜,后者回应“制裁就意味着战争”。1月10日,朝鲜宣布再次退出《核不扩散条约》。6月9日,朝鲜更是公开表示将要发展核威慑。结果,小布什一改往日的“硬气”,表示愿与朝鲜对话。
6轮六方会谈:美朝依然“交恶”、“对骂”着
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会谈中,美朝的高层其实有机会对话,但双方互不信任的死结并未打开。于是,六方会谈成了美朝讨价还价的舞台。
2004年8月,朝鲜攻击小布什为“低能者”和“让希特勒相形见绌的暴君”,以报复小布什将金正日称为“暴君”。这次“对骂”距第3轮六方会谈结束还不到1个月。
2005年2月10日,朝鲜放弃了从前“无意开发核武器”的许诺,宣布自己为有核国家,称发展核力量是为了自卫,因为美国“不惜代价地抹黑、孤立和扼杀朝鲜政权”。与此同时,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
虽然后来几经斡旋,朝鲜又回到了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前,但到2007年第6轮六方会谈结束时为止,六方会谈这个平台总体上并未阻止朝鲜“拥核”的野心。
当朝鲜核爆变为现实,奥巴马从“柔和”走向“强硬”
2006年10月3日,朝鲜终于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一周后,美国第一个对朝鲜进行经济和金融制裁。根据“全球政策论坛(GPF)”网站的报道,当年的10月14日,联合国也对朝鲜实施了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1个月后,朝鲜便低调地重返六方会谈。
但不久后,2008年8月,朝鲜又宣布,由于美国拒绝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按原状重新恢复宁边核设施”。10月,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朝鲜随即宣布,重启去功能化进程。
2009年4月,朝鲜再次宣布退出六方会谈,朝中社宣布朝鲜“将根据国际法行使自主的宇宙利用权利”。
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两天后,朝鲜单方面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此时正是奥巴马第一任期的前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总体上比较柔和,放出了大量与敌对国家改善关系的信号。但朝鲜的“不给面子”让奥巴马的“怀柔政策”受到了质疑,奥巴马开始走向强硬。国防部长盖茨5月30日警告朝鲜,“美国的政策没变,目标是朝鲜半岛无核化,不会接受朝鲜成为有核国家。”
2011年11月,金正恩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美国一度希望他放弃先军政治,平心静气地搞改革。然而,在透露出改革信号的同时,金正恩并没放慢核试验的步伐。这让美国十分恼火。
2012年2月,美朝在北京会谈。朝鲜希望以暂停核试验换取美国的粮食援助。美国重申,对朝并无敌意,已准备好改善双边关系。一位与会的美国官员称,他们面对的谈判代表仍是十几年来面对的同样代表。就连开会前的陈述,朝方都使用和之前一模一样的版本。
3月,朝鲜宣布放弃导弹试射、核试验和浓缩铀计划。作为回报,美国向朝鲜提供了粮食援助。但不足1个月后,朝鲜就进行了卫星试射,虽未成功,愤怒的美国还是取消了粮食援助。
第三次朝鲜核爆的“美国效应”
“美敌对势力”是朝鲜进行核试验“永恒的理由”。
今年2月12日,朝中社公开宣布“美国以无耻的敌意,侵犯我国和平发射卫星的权利,核试验是为保护我国的安全和主权。”核爆后,朝鲜外交部称,“如果美国继续充满敌意并使局势复杂化,将不得不采取更有力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据路透社报道,奥巴马称朝鲜的核试验为“严重挑衅行为”,“带来的危险给国际社会充分理由采取迅速而可靠的行动。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土和盟国”。
美国防长帕内塔在自己的卸任仪式上也不忘“敲打”朝鲜,将朝鲜和伊朗并称“流氓国家”。
尽管朝鲜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核试验和火箭试射,美国媒体的主流声音仍是,朝鲜还不具有用核武器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自问自答说:“朝鲜核试验令人担忧,但这是否意味着朝鲜有能力将核武器投向洛杉矶?绝不是。他们把美国当成打击目标的想法并不正确。”
但《华盛顿邮报》却有所忧虑,嗅出了这次核试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以前的核试验是为了赢得朝鲜国内的支持并要求韩、美做出让步,这一次,朝鲜是真的打算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核大国,弹头和导弹可以袭击到美国本土”。
到目前为止,美国尚未做出姿态鲜明的军事部署。但据CNN报道,奥巴马12日已表示:一旦韩国遭受攻击,美国将对朝动用核武反击。
恶性循环:越制裁,越冒险,越核爆
通过经济制裁表明谴责的态度,已成美国和国际社会对付朝鲜的“标准作业程序”。
2月13日,白宫发言人纽兰说,美国正考虑可改变朝鲜现状的一系列选择,但对朝鲜的制裁最终取决于联合国的集体决议。
15日,《赫芬顿邮报》称,美国众议院以412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呼吁美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对朝鲜增加额外制裁。就在1天前,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也同意对朝鲜实施更加严厉的国际制裁。
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要求奥巴马政府“改变失败的对朝政策”,实施“最严厉的制裁”。“不然,朝鲜对美国和区域的威胁会继续增长”。
虽然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承认,华盛顿及其盟友打算对朝鲜“增加已有制裁的力度”。但经过多年的积累,朝鲜已是受到制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增加的制裁项目所剩无几,制裁的威慑性早就大打折扣。
历史证明,朝鲜为了打破封锁和制裁,往往会铤而走险。事情闹得越大,朝鲜在谈判中的筹码就越沉。因此,国际社会和朝鲜的互动经常陷入“越制裁,越冒险”的恶性循环。
因此,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迈克尔·奥汉隆认为,对朝鲜实施短暂性的制裁,才是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