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统计,2012年,日系车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6个东南亚国家销量猛增近四成,约273万辆,总量与去年中国市场的规模不相上下。拥有6亿人口、消费逐渐旺盛的东南亚,成为嗅觉灵敏的日本车企关注的新焦点。
几大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投资意向,以及对未来中日局势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影响其决策的同时,似乎也正撼动它们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承诺。
2012年,主要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中国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丰田集团2012年在中国销量为84万辆,同比下跌4.9%;日产汽车下滑5.3%,销售118.1万辆;本田汽车跌回60万辆以下,下降3.1%;马自达更是大降近13%,全年销量仅18.7万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日本汽车制造商心照不宣,把重心其转向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以内需主导型经济持续增长的东南亚。
丰田集团最近宣布,2013年起的未来三年内,仅在全球现有工厂进行增产投资,原则上不再建设新工厂。然而,丰田未来三年的投资战略却对东南亚“开后门”——按照其官方说法,2013年至2015年末的新建工厂投资方面,其他项目都将延期,只有已经宣布将于今年投入运行的印尼和泰国工厂例外,可见丰田有意提升对东南亚市场的重视程度。
不仅如此,日产也在去年10月决定投资3.76亿美元在泰国新建一家工厂,将于2014年投产。此举旨在在分摊风险的同时,力争在东南亚赶超丰田和本田两大对手。
这一决定公布后不到一周,日产社长卡洛斯·戈恩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警告:“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恶化,日系车在中国压力巨大,日产或考虑放缓在华扩张。”
在今年1月刚结束的北美车展上,戈恩又放话称,中日关系改善前,日产仍将对在华投资保持审慎。其中可能包括在华投产英菲尼迪的计划。包括本田、马自达在内的其他日系车企,经过这轮中日危机的冲击,对中国市场进行重新评估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东南亚市场。
事实上,早在二战结束后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厂商就开始进入东南亚。凭借相关零部件、工厂集中度高和文化相近等优势,虽然欧美厂商也谋求进入东南亚,但日系厂商一直握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1年大地震后,东南亚市场销量增幅超过了复苏的日本(28%)及美国(13%)。其中,日系车在东南亚所占份额约达79%,比上一年提高了5%。该报还指出,本田很快将在泰国和印尼投放亚洲专用小型车“Brio”,丰田旗下大发工业也将于近期在印尼发售小型车“Ayla”,充分考虑到东南亚国家人口稠密,道路交通的特性。
随着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中产阶层崛起和扩大、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其市场吸引力日益凸显。2015年底,东盟对华出口关税平均将降至0.1%,很多日企迁往泰国、柬埔寨、缅甸,是期待以东盟国家为制造基地,向中国大陆市场输出产品。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的看法是:中国已占世界新车销量比例的25%,今后至少十年内仍将是增长最大的市场。如果日本汽车企业放弃在中国发展,就等于失去最好的市场,失去与其他跨国公司竞争的机会,这种伤害和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在视察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时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领土、领海”,其中包括钓鱼岛。日本媒体评论说,安倍的讲话可能使得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中日关系再次受损,这无疑会给日本汽车厂商更多“审慎”对待中国市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