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来自中立国的局外人,罗尔·瓦伦贝格帮助数以万计的犹太人逃离死神。遗憾的是,这位“瑞典辛德勒”因莫须有的罪名失去生命后,其功绩才被广为传扬。
尽管时光已带走了绝大多数亲历者,纳粹大屠杀从未被世界遗忘。1月12日,闻名于世的“辛德勒名单”上最年轻的成员利昂·雷森,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去世,终年83岁。
作为雷森的救星,德国实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却和“善有善报”这句古话无缘。晚年的辛德勒穷困潦倒,终因酗酒和吸烟过度,在1974年撒手人寰。
鲜为人知的是,和平的北欧国家瑞典,也出过一位“辛德勒”——罗尔·瓦伦贝格。他在二战期间拯救的犹太人比辛德勒多几十倍;他的命运,也被更浓厚的悲剧色彩笼罩。
颇具语言天赋的名门之后
1912年8月4日,在银行业、工业和运输业均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瑞典瓦伦贝格家族添了一名男丁,亲友以“罗尔”为他命名。然而,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有着难称圆满的家庭——他是个遗腹子。罗尔出生3个月前,身为海军军官的父亲因癌症病故。
在祖父督促下,罗尔·瓦伦贝格长大成人,1931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4年后,带着建筑学学位回到瑞典。在校期间,他还修习了英语、德语和法语。
按照家族规划,1935年下半年,瓦伦贝格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建材销售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1936年初,他转往巴勒斯坦地区(属今以色列海法市)一家银行任职。在那里,他遇到了大批遭纳粹迫害而背井离乡的犹太裔难民,年轻人的心中萌发出强烈的同情。
结束了在中东的锻炼,瓦伦贝格顺利进入瑞典的“中欧贸易公司”。该公司经营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到各中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为匈牙利裔犹太人卡尔曼·劳尔所有。
时值战争前夜,日益与柏林靠拢的匈牙利当局,对犹太人的管束也愈加严酷。在匈牙利完全加入轴心国集团,并于1941年夏追随德国入侵苏联后,不敢返回故乡的劳尔,干脆委任瓦伦贝格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前往此时尚未被战火波及的中欧打理生意,顺便帮他探视留在布达佩斯的远房亲戚。一来二去,颇具语言天赋的瓦伦贝格讲起了流利的匈牙利语。
凭借中立国国民身份,瓦伦贝格在德国人眼皮下来去自如,把公司经营得井井有条。日子转眼来到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匈牙利摄政米克洛什·霍尔蒂见势不妙,准备退出轴心国集团,并与美英等国秘密谈判。希特勒闻讯暴跳如雷,于1944年3月出兵“接管”了匈牙利,将霍尔蒂软禁的同时,迅速在布达佩斯扶植起傀儡政权。
对匈牙利境内的近70万犹太人来说,这一变故剥夺了他们苟且偷生的最后希望。根据德国方面的授意,匈牙利当局开始大规模驱逐并抓捕犹太裔居民,平均每天有超过1万人被运往纳粹设在波兰的集中营。在那里,死亡将是大多数难民惟一的归宿。
帮助10万犹太人免遭屠戮
面对急骤恶化的形势,大洋彼岸的美国成立了“战时难民救济会”,将抢救匈牙利犹太人作为头等大事。
但问题在于,华盛顿已介入欧洲战局,美方不可能直接从本国派员去开展抢救工作。恰逢斯德哥尔摩打算增加驻匈外交人员,救济会便请求瑞典政府做个人情,找一名该国公民充当前者在匈牙利的代表,以外交官身份为掩护,现场指挥拯救行动。
精通德语、匈牙利语和英语的瓦伦贝格被选中了,他爽快地接下了这项任务。1944年7月,他出任瑞典驻匈牙利使馆的一等秘书,开始常驻布达佩斯。这时,生活在隔离区的匈牙利犹太人,已有40多万被送入了死亡集中营,剩下的23万人也岌岌可危。
瓦伦贝格使尽浑身解数,不眠不休地为犹太人签发“保护护照”——用来证明护照持有者是瑞典公民,正等候遣返回国,从而确保其免于沦为阶下囚并遭屠杀的厄运。
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资金,瑞典驻匈使馆以各种名义,在布达佩斯租下32处建筑,充当犹太人的避难所,1.5万多名难民寄居其中。此外,公使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瓦伦贝格牵头的特别行动部门,雇佣了数百名犹太裔员工,这些人因享有外交豁免权而免遭逮捕。
知道仅靠外交渠道不足以确保犹太人的绝对安全,瓦伦贝格不惜拿出重金,贿赂布达佩斯的官员,使他们“把枪口抬高一厘米”。1945年1月13日,苏军攻占布达佩斯前两天,他还致信德军驻匈司令格哈德·施密特许贝尔,警告后者:如下令对留在隔离区的犹太人实施清洗,战争一结束,我就会展开诉讼,直到把你送上“正义的绞刑架”。施密特许贝尔明白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没有执行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最终解决”的命令。
据粗略统计,在短短6个多月里,瓦伦贝格至少挽救了10万匈牙利犹太人的生命。
欲同苏联交涉 就此一去不返
随着纳粹占领军放下武器,瓦伦贝格总算可以放松绷紧的神经。尽管一些同僚感觉新来的苏联人并不友善,他还是拒绝了回国的机会,打算探探苏方的口径。1月17日,在一名苏联军官陪同下,瓦伦贝格乘车前往设在布达佩斯附近德布勒森的苏军指挥部。他临走时告诉旁人,自己希望拜会苏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但“不知此行是作为客人还是犯人”。
谁也料不到,这位“瑞典辛德勒”此后音讯全无。除了在一封给瑞典使馆的通报中含糊不清地表示,瓦伦贝格因“护照问题”接受调查外,苏联官方再未放出任何有关消息。
二战烽烟尚未彻底散去,冷战的铁幕便缓缓落下,匈牙利也成为苏联的小伙伴。直到1951年,一名被苏联监禁的意大利外交官获释,瑞典政府才获得相对准确的情报:他们苦苦寻找的瓦伦贝格,曾被监禁在莫斯科列弗尔托沃监狱的第151号牢房,意大利人则被关在第152号牢房。两人一度以在囚室隔墙上轻敲摩尔斯电码的方法建立起联系。
原本就对苏联的官方辞令不太相信的瑞典方面,立刻与莫斯科再度展开接触,要求就瓦伦贝格的下落给出明确说法,并出示了意大利外交官的证词。1956年,瓦伦贝格之母也向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同样的请求,赫鲁晓夫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彻查此事”。
新上台的苏联领导层,或许希望借此案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调查工作进行得异常迅速。1957年2月6日,结论被公诸于众:一份由莫斯科卢比扬卡(克格勃总部)监狱医务室负责人斯莫里索夫送交苏联国家安全部、标注日期为1947年7月17日的文件写道,“名为罗尔·瓦伦贝格的男子……于1947年7月死于心脏病发作”,遗体随即被火化,不知所踪。
因“间谍嫌疑”付出生命代价
由于没有任何关于瓦伦贝格死亡的直接证据,“斯莫里索夫文件”依然未能让这一事件彻底了结。之后30余年间,关于瓦伦贝格尚在人世的传闻不断。如1977年,一名曾在莫斯科歌剧艺术学院任职的犯人获释后,自称曾在狱中见到过瓦伦贝格。
这些流言加深了瓦伦贝格家族的怀疑,让他们看到虚无缥缈的希望。瑞典政府也在公开与私下场合继续同苏联方面就此进行“拉锯战”,一次又一次地被对方虚与委蛇……
1989年东欧剧变前夜,转折不期而至。瓦伦贝格的家人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赫然是罗尔的护照和烟盒。苏联方面称,这些私人物品是在清理监狱储藏室时被发现的。
两年后,苏联也化作了历史名词。为了尽快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希望摆脱历史“负资产”的俄罗斯当局,在瑞典政府强烈要求下,对瓦伦贝格失踪之谜重开调查。调查认定,瓦伦贝格实际上是以“间谍嫌疑”被秘密逮捕并处决的:一位曾驻防匈牙利的退役军官称,1945年1月,下达逮捕令的正是时任苏军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后来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另一名曾被关押在卢比扬卡监狱的犯人证实,1950年,一名典狱官“酒后吐真言”,称自己奉命“邀请”瓦伦贝格外出放风,将其诱至偏僻处枪杀。
“瑞典辛德勒”的命运就此水落石出。那么,苏联为何在进入匈牙利不久,就急着对一位来自中立国的外交人员下手?按照瑞典政府公布的、长达1.3万页的调查报告的说法,当年苏军攻占布达佩斯后,察觉了瓦伦贝格在抢救犹太人时接受美国资助这一细节。同时,其面见马利诺夫斯基时携带的文件中,包含一份关于战后全面恢复犹太人正常生活的建议。“在苏联方面看来,仅凭同情心就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犹太人是难以想象的,此举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危险的动机,是在为西方战后在中欧建立庞大的间谍网未雨绸缪。”
美国“绝密作家”网站撰稿人瑞安·杜比指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瓦伦贝格是间谍,但苏联方面对他的指控确实受到了外部因素影响——为抢救犹太人,瓦伦贝格与匈牙利各路势力均有接触,抵抗组织、犹太地下团体、流放犹太人的纳粹分子……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强烈敌视苏联在中东欧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他颇受主管难民事务的美国高官奥尔森·埃尔沃斯赏识,却对埃氏的另一重身份——“战略服务办公室”(中央情报局的前身)负责人茫然无知。考虑到当时波谲云诡的政治气氛,这些关系都是足以致命的。
就这样,帮助千万犹太人逃离虎口的罗尔·瓦伦贝格,在并无主观意愿推动下身陷东西方冷战的漩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他的死,美苏两国长时间讳莫如深。
然而,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忆并未由此被遮蔽,瓦伦贝格身故后,以色列宣布接纳他为荣誉公民;在匈牙利各地及瑞典、英国,也纷纷矗立起这位悲剧英雄的雕塑和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