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试读

美国媒体的“慈善力”

○作者 张国庆 《 青年参考 》( 2012年12月19日   32 版)

    做赚钱的榜样,也做捐钱的榜样——为推动积极的慈善观念在全社会普及,美国媒体并不介意通过选择性报道对受众加以引导。

    媒体,对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曾有学者欣慰地谈起进步主义时代的媒体角色:“当需要唤起公众舆论来保证政治、经济的进步和更公正的社会模式时,新闻和文学发挥了它们的作用,并从中产生了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同样,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塑造美国式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对慈善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作用非凡。

    做赚钱的榜样,也做捐钱的榜样,这是美国媒体一直提倡的。美国媒体在慈善事业上的“选择性报道”十分耐人寻味。事实上,对于选择性报道的引导作用,美国媒体从未否认,只不过这不能以放弃监督职能来交换。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也有些富人将财富转移到了子女名下,媒体却对其不屑一顾,甚至以调查等方式告诫公众——许多年轻人在继承家业后挥霍无度,成了丢人现眼的“败家子”,而且比中产阶级甚至出身贫寒的同龄人活得更累。

    打开美国主流媒体,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这样的消息: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的4个孩子早早成了小慈善家,生活节俭,热衷公益;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大学毕业后靠打工养活自己,现在成了音乐家;不仅如此,他还将大部分财产用于援建非洲教育设施……这种“正能量”的传播,不仅深化了人们的慈善意识,推动了慈善事业,更让媒体赢得了尊重。

    美国媒体的努力是全方位的。除去义务宣传,它们还积极配合全国慈善机构咨询局等部门,将根据慈善机构主动提供的财政收支情况写成的报告公诸于众,对那些拒绝提供财政收支情况的机构,也加以广而告之。美国民众则根据媒体公布的监督报告,决定向谁捐款。

    事实证明,媒体对慈善事业的态度及其扮演的“慈善媒介”角色,在塑造并推广美国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媒体和其他积极社会力量的牵引下,慈善意识在美国社会深入人心,每年几近天文数字的捐款主要来自普通民众。盖洛普2008年12月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80%以上的美国人每年都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尽管美国人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仍有64%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间做过义工;此外,有15%的人在同一时期献过血。

    而全球的平均值如何呢?同样是盖洛普2010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三成人捐过款、两成人做过义工,还有四成五的人帮助过陌生人(而在美国,这个比率高达65%)。

    美国媒体的“慈善力”明白无误地验证了这样的事实:在信息时代,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各种媒介中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行为风格,这一切沉淀久了,就会成为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媒体赢得了更多民众和社会团体的尊重,美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了传播,美国的国际话语权自然也水涨船高了

    归根结底,美国媒体对慈善事业的热衷,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美国主流价值观奉行的平等和奋斗,正是慈善事业在这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世袭贵族传统深厚的欧陆诸国不同,美国人更崇尚白手起家,对遗产继承看得比较淡。反过来讲,美国人普遍蔑视那些卖弄或仰仗家庭背景的人,美国宪法明确禁止政府颁发任何贵族头衔;那些在同胞面前招摇过市、自命不凡的家伙,通常会被耻笑为装腔作势或者更糟。

    □节选自《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分享到:

 

人类环游世界这500年
美国媒体的“慈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