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张静(音)的父亲曾令邻居们羡慕不已,因为他有一样代表家庭富裕的东西。他是村子里第一个买自行车的人。那时,美国处于汽车黄金时代,富裕程度遥遥领先中国。
在北京,小男孩们会在街角闲逛,等着一辆汽车驶过,让奇异、浓烈的汽油味灌满他们的鼻孔。甚至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在首都以外的地方,进口的苏联“拉达”车或庄严的国产“红旗”轿车都难得一见。
“我们从未想过会有机会拥有自己的汽车……而且还不止一辆。”张女士的丈夫王钧放(音)说。
中国与汽车的恋情来得较晚,但那些耽搁的日子得到了十二分的补偿。2000年,中国13亿人口拥有400万辆汽车,专家们曾预测到2010年将增加6倍。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汽车数量猛增20倍。两年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车市场。今年,中国汽车销量应会有约1800万辆,而美国仅为1450万辆。自行车王国如今已是汽车国度。
提供亚洲汽车业投资咨询服务的迈克尔·邓恩,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人都爱自由和便利,但“与美国——宽敞的公路,放下车窗,打开音乐不同,在中国,汽车更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看看我,看看我的新车。更多地是享受把汽车停在酒店、高尔夫俱乐部或工作场所前,让人看到和承认的那份兴奋。”
一些人认为,美国早已到了“汽车极限”,近年来每人行驶的里程数呈下降趋势。尽管中国GDP增长放慢,没人怀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大量的增长空间。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中心称,在美国,平均每1000人有约600辆汽车,全球平均水平为135辆。中国呢?才44辆。
中国政府鼓励买车,把这视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消费者真的想要更好的生活。”麦肯锡上海办事处的亚瑟·王说,“他们要有房子,还要有车子。”官员们想到的是经济上的好处。相比其他产业,汽车生产具有强大的放大效应,推动钢铁和其他产业,这个产业链的终端是数量日增的经销商。
汽车代表了中国飞速发展的最坏一面和最好一面。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而美国的汽车瘾显然没有这种矛盾的感情。汽车已与腐败和滥权、贪婪和拜金、环境破坏,或许最重要的还有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密不可分。
常开车的抱怨那些驾驶更贵汽车的人行为傲慢、嚣张。民众可能也不关心自己对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但是,当他们的孩子被烟雾呛着时,他们注意到了;当他们上班因为汽车拥堵而缓慢行驶时,他们发牢骚了。上个月,彭博媒体集团在首都举行了一次赛车,一辆自行车仅用半个小时就抵达终点线——比“保时捷”快22分钟。
《20亿辆车》一书的作者、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研究员德博拉·戈登表示,中国政府应抓住当前机会抑制汽车使用。他们最好改进城市规划、改善公共交通,生产更节能汽车和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
□英国《卫报》